获得邓小平特批,杜义德携机枪回老家为父报仇,一战消灭百余仇人

做个有情绪的人 2022-11-11 22:27:35

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敌人腹心位置插上了一把尖刀,完成了组织上交代的任务,为全国反攻奠定基础。

开创了大别山根据地之后,6纵司令兼政委杜义德向邓公提出一个请求,想回家乡一趟给早年惨死的父亲报仇。

邓公同意了他的请求,让他带领部队大大方方的回家,特批他见机行事的权利,给予了这个老部下很大的支持。

为什么邓公会同意杜义德的请求呢?杜义德又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革命老兵

杜义德是开国中将,也是从长征开始就打满全场的老革命。

一生戎马,全身的伤疤十几处,鼻翼和前胸上都是子弹和刺刀留下的印记,功勋和贡献经历了时间的考验。

和大多数开国将星一样,杜义德也是穷苦人家出身。

只不过他的父亲比较有远见,砸锅卖铁也要让儿子读书认字,所以杜义德读了几个月的私塾,在当时那个年代算得上文化人。

可是家庭条件不允许杜义德一直读下去,8个月之后,他无奈辍学,去地主家里放牛,靠劳动赚取口粮,同时给家里减轻负担。

1927年,杜义德被家人送到武汉当学徒,因为他读过书,能做一些简单的计算,所以获得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可以学习一门技术。

旧社会的学徒制度十分落后且愚昧,师傅可以让徒弟做任何事情。

而徒弟不仅要完成工作,还要负责师傅家中的家务,算是另一种程度的人身依附。

在这样的环境下,杜义德的生活过得十分凄苦。

他不仅学不到技术,还要给师傅一家当牛做马,受尽欺凌,这让他十分痛苦,心情郁郁。

黄麻起义爆发后,杜义德也从伙伴那里收到了消息,知道红军是为贫苦大众谋福利的,他万分憧憬那样的生活。

很快,一支红军队伍来到了杜义德工作的地方,早就迫不及待的杜义德加入了红军,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革命生涯。

杜义德脑子活络,头脑清晰,能说会道,所以他在队伍中担任宣传员的身份,负责向周边村庄的百姓宣传红军主张,吸引有志参军的青年,为建立根据地打基础。

国民党反动派肯定不愿意就这么让红军发展起来,经常派出民团武装扫荡,杜义德和敌人打了几次遭遇战,鼻翼上的伤疤就是在某次战斗中留下的。

加入红军之前,杜义德从来没有摸过枪,更别说指挥战斗了。

可是在外部敌人的磨练下,他飞速进步,不仅战斗素养快速提升,还学会了怎么指挥小规模部队。

这种自学成才的能力对杜义德的进步有很大推动作用,他在红军部队中的晋升很快,从普通士兵一路做到了主力师政委,这个时候他才24岁。

长征路上,杜义德遭遇到了许多危险,但这样的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让他整个人发生了蜕变。

如果说之前的战斗经历为杜义德增加了技巧和经验,那么长征就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帮助他锤炼内心,让他变得更加强大。

文武双全

1937年,杜义德终于回到了延安。

他先是在抗大进修,然后又在组织的要求下,担任随营学校的副校长,暂时离开了一线战斗岗位,系统学习指挥和军事知识。

1940年,杜义德被派往冀南地区指导工作,开创革命根据地。

当时百团大战的第一波攻势刚刚结束,杜义德的首要任务就是巩固战斗果实,并为下次大型攻势积蓄力量。

到了根据地之后,杜义德迅速熟悉部队,掌握周边地形情况。

然后就开始作战,朝着日军的公路运输线进攻,一路拔掉了日军的大量据点和碉堡,打出了八路军的名声。

从1942年开始,杜义德指挥根据地军民坚决斗争,大小战斗2500余次,仅1943年2月就发生了270多次战斗,每天都要作战。

杜义德利用地形和日伪军缠斗,保留了革命力量,在冀南地区发展壮大,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许多贡献。

日本投降后,上级将杜义德和其他支队整合成6纵,由老战友王近山担任司令,杜义德担任政委,组成了黄金搭档,在新中国的战史中占据独特地位。

6纵最开始不是主力部队,而是各种二线部队搭建的班底,整体战斗力并不强,但是在“王疯子”王近山以及“杜坚决”杜义德的带领下,将这支部队变成了绝对的拳头部队。

杜义德“杜坚决”的外号则是他早年的习惯,在回答上级命令时,经常会说“坚决完成任务”或者“坚决消灭敌人”,敢于打硬仗。

这两个人组成搭档之后,很快将6纵带成了一支虎狼之师,战斗力提升很快,血战大杨湖就是6纵早期的代表之战,打出了一次经典战例,获得毛主席的嘉奖。

1947年6月底,王近山因为车祸无法指挥战斗,所以杜义德兼任了司令和政委,既要管军事,也要管政工,任务十分繁重,对他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杜义德没有辜负领导的信任,他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时一直担任先锋,为全军扫除前进的障碍。

尤其是强渡汝河的时候,前后都有敌人,需要迅速击破眼前之敌。

在杜义德的身先士卒下,战士们打了一个又一个突击,从敌人的包围中杀出了一条血路,保护辎重部队和刘邓渡河,度过了这次最危险的情况。

在思想政治方面,6纵同样做得很好。

一位叫王克勤的投诚战士,在亲身感悟国共两党军队的不同之后大受震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立下9次战功,杀死杀伤敌人200余名。

1946年10月徐庄战斗中,王克勤所在的班,奇迹般地打退敌人40余次进攻,击毙100多人,自身无一损失,培养出了4名战斗英雄,直接震动了杜义德等纵队领导。

杜义德抓住了这个典型,在全纵队开展“王克勤运动”,鼓励战士们向王克勤学习,总结带兵作战经验,并向野战军序列中推广,抓住这次难得的思想政治工作。

杀父之仇

1947年7月23日,毛主席给刘邓大军发来秘密电报,要求他们即刻向大别山地区挺进,打乱蒋介石军队的部署,调动敌人兵力,缓解山东战场的压力。

历经千难万险,刘邓大军终于越过了敌人的层层包围,在大别山附近扎下了脚跟,暂时获得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可以稍微缓一口气了。

可是就这样困守山区不是邓公的风格,为了获得更大的纵深,也为了有补给和兵员补充,需要趁着敌人还没调集重兵的时候主动出击。

于是刘邓大军分出了一部分去鄂东,豫南以及皖西地区开辟根据地,同时作为外围屏障。

杜义德的6纵也在其中,他将要去的地方是自己的家乡黄陂县。

之所以杜义德能回家乡,还和一桩私事有关。

他很早的时候就参加革命,在家乡附近打游击,给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许多麻烦,是当地反动势力的眼中钉。

由于杜义德足够机敏,所以敌人没能抓到他,几次围捕都让他逃出生天。

为了给杜义德制造麻烦,也为了威慑百姓,敌人找到了杜义德的家人,耍起了阴损手段。

反动派抓到了他的父亲,严刑逼供杜义德的下落。杜义德的父亲当然不会说出儿子的消息,最终被折磨致死。

听到父亲惨死的消息后,杜义德悲痛欲绝,他是多么想回家为父亲报仇,可是他已经参军入伍,不能随意脱离部队,所以报仇的事情还要从长计议。

为了忘记失去父亲的痛苦,杜义德在战斗中越发投入,克服了千难万险,从南跑到北,和各路军阀战斗过,与日本人厮杀过,然后又杀了回来,终于可以给父亲报仇了。

当杜义德向邓公提出申请的时候,邓公考虑之后同意了。

不仅让他带着部队回去,还给他加强了几支机枪火力,让他在家乡附近好好干,争取开拓出一片新的根据地。

湖北是革命老区,当初红四方面军就是从这里出发长征的,按理说有很深的革命基础。

但是蒋介石对这里曾进行过屠杀,导致解放军解放这里之后,百姓还没有缓过来。

尽管邓公做了许多努力,可是仍然需要长久的下功夫。

大仇得报

经过慎重考虑,杜义德决定大张旗鼓的回乡,快速出兵包围杀父仇人的营寨,攻打下来之后,公审首恶,发动群众揭发他们的罪行,将任务与报仇完美结合。

杜义德的部队本来就很精锐,邓公又加强了机枪火力,更加势不可挡,消灭了百余人。

这次计划非常成功,杜义德是本地人,知晓当地情况,也有一些渠道获知消息。

更重要的是,他展现出了解放军的实力,让乡民们明白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开始心向共产党了。

于是,一个个被残酷欺压过的贫苦百姓站了出来,对那些作恶多端的地主发出控诉,杜义德也开始宣传解放军的理念,呼吁百姓们支持革命事业。

最后,在解放军战士的押解下,大批罪犯被捆绑双手,赶到了刑场,这些人丑态百出,希望能饶他们一命,可是罪恶无法消除,人民群众是不会答应的!

一连串枪响后,杀害杜义德父亲的凶手纷纷倒下,那些主犯或者罪大恶极的从犯,也迎来了自己的末日,他们受到了正义的惩罚,为曾经的所作所为付出了代价。

这一步完成后,杜义德开始发动政工干部在当地贴发告示,走街串户进行宣传教育。

让解放军战士帮助乡亲们挑水砍柴,用思想教育加实际行动的方式,展现解放军的不同面貌。

在杜义德的不懈努力下,老百姓不仅提供物资还愿意提供兵员,这对于开创根据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之后因为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反攻,杜义德新开辟的根据地也丢失了,直到淮海战役结束后,大批解放军才重新回来,将又一批还乡团清除,建立起全新的秩序。

杜义德这一次没有再来,他跟随大部队扫荡西南,向着解放全中国的伟大目标前进。

然后又进入朝鲜,组织进行了上甘岭战役,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

对于杜义德来说,杀父之仇已经报了,他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解放全中国,完成人民独立,自由民主的最终目标。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杜义德负责海军方面,被邓公赋予重任,随后他又被调任兰州军区,继续发光发热,直到1982年退休。

像杜义德一样的革命前辈还有很多,他们为了革命理想,放弃了许多,失去了许多,正是在这种无私奉献中,中国才能不断发展向前,我们才能安然享受现在的美好生活。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0 阅读:87

做个有情绪的人

简介:你的选择是做或不做,但不做就永远不会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