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李如萍的角度来看,她选择了陪伴婆婆旅游,这是一个可以建立亲密关系、创造美好回忆的机会。这对于她来说是一种放松和充电的方式,也能增进她与婆婆之间的亲情。
然而,与此同时,她的哥哥和姐姐期望她回家做饭,这也表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期望。这种情况下,家庭成员会感到失望或者不满。
旅游计划
当母亲的电话响起,李如萍已经坐在去贵州旅游的大巴车上,携带着她的孩子和婆婆。
她一直在镇上的一家制衣厂工作,每年五一和十一假期,厂方都会为老员工组织一次旅游活动,而对于李如萍这位资深员工,参加是免费的,甚至可以携带家人。
然而,多年来,她从未参与过这样的旅行。原因有三:首先,孩子年幼,她一直觉得难以割舍离开。
其次,每当休假来临,她的父母总是能够找到各种借口让她留下来帮忙。最后,她心存担忧,怕旅行会花费大量金钱。
在她看来,每次旅行都需要购买当地的土特产和纪念品,这些额外开支让她望而却步。
然而,今年的情况却有所不同,李如萍决定积极参加旅行。原因并不复杂。首先,今年厂里选定的旅游目的地是贵州,这正是大女儿杜蕊的同学前几年曾去过并回来津津有味地分享的地方。杜蕊听后一直满怀向往,不停地表达着自己也想去一趟的愿望。
此外,最关键的原因之一是半个月前,父母告诉她,哥哥姐姐两家人都计划回来共度节日,还会带上他们的岳父母以及公婆一同前来:
“届时你早点回来,帮我们一起忙忙,人数可不少呢,你爸和我怕来不及应付……”
李如萍当时没有拒绝,但母亲表现出理所当然的口气,让她感到不太舒服。
虽然说是“帮忙”,但李如萍明白,因为父母年事已高,尤其是母亲颈椎有问题,所以到时候需要出力的肯定是她自己。
李如萍娘家--过往
她深知,在父母的眼中,姐姐是那美丽的凤凰,虽然学业不突出,但却嫁得好。哥哥则是聪慧的龙,拥有大学学历,还考进了市直机关,这让他们感到脸上有光,也为他们争得了面子。
这一切甚至可以从他们的名字中窥见端倪。
然而,对于父母来说,李如萍似乎是一个“意外”,因为在他们看来,已经儿女双全,根本没有想到他们还会迎来第三个孩子:
“要不是我当时坚持,你可能就来不到这个世界了……”
如今,李如萍已经接近四十岁,但她依然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姥姥对她的话。
因为超生,父母被相关部门罚了三千多块钱,这让他们对她没一点好感。
从记事起,她一直被送到姥姥家寄养,直到7岁上学才被接回家。
常言道,人总是会渴望自己所缺少的东西。她曾认为,自己渴望的是父母的认可,或许是因为她一直觉得自己是多余的那一个。
父亲曾说:“你姐姐嫁的远,你哥哥住在城里,将来等我们老了,就指望你了。”这句话让她选择嫁给了一个邻村的家庭。
那时的她也不知是咋想的?如今回想起来,她觉得当时的想法颇为滑稽。
原来,父母也会需要她啊!她并不是多余的那一个。
母亲曾说:“你做的饭菜真好吃,不仅你哥哥姐姐喜欢,我和你爸也喜欢……”
她二话不说,便成了每次家庭聚餐的主厨,当其他人在客厅里欢声笑语时,她却在厨房里辛勤劳作。
从最初的偶尔的谦让到后来的理所当然,她成为了家庭中的不可或缺之人。
在清明节的时候,那两家人如期回到了家。李如萍再次准备了一桌丰盛的菜肴,父母、哥哥和姐姐都享受得心满意足。
嫂子感叹道:“小妹的厨艺真是一绝,简直可以与五星级饭店的大厨相媲美……”
然而,还没等李如萍开口,母亲却表现出了明显的不满:“她啊,就这点本事……”
她的微笑瞬间凝固在了脸上,但没人注意到,大家依然畅快地享受着美食,聊着天。
李如萍对自己的自嘲已经司空见惯,毕竟,她还能期望什么呢?
她心想,既然他们永远都看不到她的价值,为什么她不能打开身上的束缚,为自己考虑一下呢?
因此,在公司开始登记旅行名单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而且决定邀请两个孩子以及长年独居的婆婆一同参加这次游行。
婆婆在她生活中的地位,几乎可以媲美母亲的重要性。
李如萍娘家--过往
公公去世时还不到四十岁,留下了她一人独自抚养孩子的艰辛。李如萍嫁给了杜学理之后,丈夫一直在外地工作,她在女儿三岁时才开始在制衣厂工作。
照顾孩子和家务,几乎都是由婆婆一个人来承担。
婆婆对她一直非常关心,两次坐月子的时候,她都宛如囚禁在家,吃饭、喝水、上厕所都在床前完成。
李如萍曾感到不好意思,但婆婆却坚定地说,女人生孩子就像闯过一次生死关:“如果不好好照顾身体,那将是一辈子的苦。”
当孩子们还很小的时候,父母会让她回家帮忙,她也会带着孩子一同回去。
有一年,女儿杜蕊六岁,儿子杜柯刚学会走路。当她进入厨房时,嘱咐母亲要好好看护孩子。母亲点头答应,但转头又与其他人的聊天。
不一会儿,儿子不慎从台阶上摔下,头部受伤。女儿看到弟弟头上流血,抱着他大声哭泣。
母亲看了一眼:“哭什么哭,只是蹭破了点皮,男孩子跌倒受伤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从那以后,每次回娘家,婆婆都坚决不让她带孩子回去,或者婆婆自己也会随行。婆婆常说,每一个孩子都是母亲的掌上明珠,不管是小伤小痛,还是掉根头发丝,母亲都会心疼半天。
李如萍对待婆婆,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有时,她不禁想,尽管有人说“篱笆不是墙,婆婆不是娘”,但她却觉得自己上辈子一定是行了大善,才会拥有一个如此慈祥贴心、比亲娘还要好的婆婆。
满满的关怀
杜学理打电话回来,询问她在五一节有何打算:“我们车间主任问是否有员工愿意留下加班,加班工资比平时多三倍,可年轻人好像都不太在乎这点钱,没有人愿意留下来工作。媳妇,我考虑留下来,等节日期间结束再回家……”
“如果你想留下来,那就留下吧。我们厂也会放五一假期,从28号开始,连休五天。
学理,今年厂里组织去贵州旅游,我已经报名了,打算带着孩子和妈一同去。本来我是想问一下,如果你打算回来,我可以向厂里再申请一个名额,这样我们一家人都可以去……”
“唉,媳妇,你怎么现在才想到这个好主意?其实早就该这么干了。
这么办吧,你手头有足够的钱吗?我可以再给你转一万,你和孩子一起吗?吃好喝好,尽情享受,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出乎意料的是,杜学理竟然比她还要兴奋:“对了,你出去玩,你爸妈知道吗?他们会同意吗?”
“我还没有告诉他们。我妈打电话来早早就提到了,说哥哥姐姐他们都会回来,还会带着他们那边的老人,让我回去帮忙。”
其实,我们都心知肚明,当他们说让我帮忙时,那只是客气话,实际上就是让我无偿地伺候他们那一大家子呢。
这么多年来,他们已经习惯了我的付出,甚至理所当然地觉得我应该这么做。
但,凭什么呢?
作为他们的儿女,他们对待我的态度却一直不公平。以前,我曾经想不通,以为只要在他们面前表现得更好一些,他们就会对我好一点。
但现在我明白了,有些喜好是与生俱来的,而有些则是无法改变的。
既然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无法赢得他们的认同,那还不如直接放松下来,多为自己着想一些。
毕竟,当没有人关心你时,你必须学会自己疼惜自己……”
李如萍带着微笑对杜学理说着。
杜学理却在她话语中嗅到了一丝苦涩。他深知自己的这位傻媳妇有多么渴望获得岳父岳母的认可。
然而,岳父岳母的心思似乎从一开始就有所偏向,他们对小女儿的付出似乎一直被忽视。
甚至对待两个孩子,他们似乎也没有太多的喜爱。李如萍还记得女儿小时候曾向她诉苦,说最不喜欢去姥姥姥爷的家:
“所有好吃好玩的东西,都先给了表哥表姐,姥姥甚至说我跟我妈妈一样,比不上他们那些金贵的孩子……”
孩子们的心灵总是最纯真的,他们更敏感地察觉到人际关系中的善与恶。
杜学理对李如萍说:“媳妇,怎么可能没有人心疼你呢!至少,你还有我,有妈,有蕊蕊和柯柯啊!”
“是的,我还有你们……”
在二十七号晚上,她已经整理好了旅行所需的东西,两个孩子更是兴奋得根本睡不着觉,他们在床上欢快地跳跃。
甚至连婆婆都多次走进她的卧室:“要不要这样,我就不去了,你带着两个孩子去吧,人多了,花费太大。”
“妈,钱我已经交了,你不去的话,他们也不会退款。”
终于有了这个珍贵的机会,咱们何不趁机出去玩一趟呢?别太担心钱的问题..."
"那么,我能在旅途中提供些什么帮助吗?"
"你现在最大的贡献就是把这两个调皮捣蛋带出去好好照顾,不然明天我们都没精力享受旅行了..."
当接到父母的来电时,李如萍与婆婆和孩子已坐上大巴车:
"妈。我带着我婆婆以及孩子出来旅游了。什么?你们都去旅行了?那我们怎么办?你哥你姐他们都回来了,我也已经准备好了食材,就等你来做饭呢!"
母亲的声音几乎刺破了电话线,李如萍把手机稍微离开了耳朵:
"妈,他们不是没手没脚,离了我也能照顾好自己吧?就这样吧,我在车上,信号不太好,稍后再联系..."
挂断电话后,李如萍望着窗外飞逝的风景,内心充满了莫名的宁静和轻松。
女儿杜蕊面带微笑,向她竖起了大拇指...
结语
杜蕊的眼神充满了理解与感激,仿佛在默默地说:“你真是太棒了。”
李如萍重新聚焦车窗外的景色,一片开阔的田野和远处的山脉,仿佛是她内心深处的憧憬和自由。她轻轻地叹了口气,这次旅行是多年来的一个难得的机会,她想要好好享受,不再被家庭琐事束缚。
车内,孩子们嬉笑着,婆婆在一旁照顾着他们,李如萍突然感到了一股温暖的亲情涌上心头。这次旅行,不仅是为了放松自己,也是为了让家人感受到她的关爱和支持。
她转头看向杜蕊,微笑着说:“谢谢你的理解和支持,亲爱的。我们会度过一个美好的旅程,而且回来后,我会多做些家务,补偿大家的。”
杜蕊轻拍了一下李如萍的手,满怀信任地说:“放心吧,我们一定会照顾好自己。享受这次旅行,让自己放松一下,也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
两人默契地相视而笑,车窗外的景色也似乎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他们迎接着新的冒险,一起前行。
李如萍太贱了,大贱没有人把你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