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在朝臣的不断弹劾下,戚继光被罢免了所有官职,带着几分失落和更多的无奈,这位曾经的“抗倭英雄”黯然回到了蓬莱老家。
不过,对于已经开始迈入老年之际的戚继光来说,却还只是悲惨的开始。
先是弟弟戚继美一家三口全部病死,之后儿子也一命呜呼,这还不算完,戚继光的正妻王氏,也拿着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一走了之,而戚继光本人,则在困病交加中硬扛了两年后死去。
曾经文武兼备的军事奇才,怎么会落了个如此凄惨的境地?这一切,得从张居正驾鹤西去说起。
万历十年,即公元1582年,一代明相张居正病逝,这位在生前曾呼风唤雨的内阁首辅,在临终前估计不会想到,他的死,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同时也成了他的爱将戚继光的命运转折点。
而促成这一切的,则是那个曾经视张居正为最大依靠的万历皇帝。
在张居正生前,曾以雷厉风行的手段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施了包括“一条鞭法”、“考成法”的措施,而这些措施,却得罪了不少既得利益者。
不过,因为张居正的强势以及万历的支持,这些人的声音被压了下去。
但当张居正去世,这些“积怨已久”的声音就冒了出来,从最开始有官员弹劾“考成法”多有虚报开始,到后来张居正已经被扣上了“欺君压民”、“卖官鬻爵”、“结党营私”等罪状。
还有甚者,竟弹劾张居正“妄图把持朝政、居心叵测”。
而这一切,使得年轻的万历皇帝从对张居正无限的信任,急速转变为不信任,尤其是在得知张先生有“表里不一”的行为后,比如倡导节俭却私生活奢侈,更让万历皇帝既伤心又愤怒。
最终,张居正在死了两年后遭到抄家,其家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牵连,而随着万历皇帝对张居正态度的巨大转变,那些曾经依附于张居正,并获得过张居正提拔和重用的官员,自然就成了众矢之的。
而在这其中,戚继光首当其冲。
戚继光第一次扬名,是在他21岁那年,当时蒙古鞑靼侵略明朝北部,嘉靖皇帝征兆山东、河南之兵御北,而作为被抽调的一员,戚继光把自己的应敌策略《备俺答策》上奏朝廷,尽管没有被采纳,却让嘉靖记住了这个21岁的年轻将领。
在此之后,戚继光又考中武举,并在朝臣的举荐下,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出任登州都指挥佥事,辖登州、文登二十四所,负责防御山东沿海一带的倭寇。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属于戚继光的时代到来。
为了更好的抵御倭寇,戚继光不断观察、总结,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先是在金华、义乌一带广为募兵,之后严加训练,最终将这支部队打造成了日后闻名的“戚家军”。
有了精锐部队后,戚继光又在战术上进行了研究,他结合倭人特点,发明了攻守兼备的名阵,也就是“鸳鸯阵”,另外还发明了专门克制倭人的利器“狼筅”,凭此。戚家军在对上倭寇时,可以说是所向披靡。
当时倭寇对戚继光可以说是闻之色变,私下里都称他为“戚老虎”。
而在戚继光的率领下,戚家军创造了多个军事奇迹,如在浙江时的台州之战,在闽粤地区时的横屿之战,以及平江卫、仙游之战等。
这些胜利,极大的打击了进犯大明东南沿海的倭寇,同时也为戚继光积攒了大量的人望,因此,在隆庆元年,即公元1567年,戚继光再次被委以重任,前往蓟州,为大明解决北部边疆问题。
但在这里,戚继光干的并不顺心。
不顺心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有诸多大臣处处掣肘,这些人批评戚继光在北部练兵是“求望太过、志意太侈”,说白了就是担心戚继光手握重兵在外,不好节制罢了。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人的反对,让戚继光本想在北部边境大展身手的梦想暂时破灭,面对这一情况,戚继光不得不发出感叹,“捐身易,报国难”。
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戚继光决定改变思路,他不惜花费重金,开始与朝中的重臣打关系,经过一番结交,戚继光成功的找到了“靠山”。
而这些靠山中,最大的就是张居正。
自隆庆皇帝死后,张居正成了万历初年炙手可热的人,小万历皇帝和太后李氏,对“张先生”可以说是极为信任,所以,有了张居正当靠山,戚继光就有了施展抱负的支撑。
而张居正对戚继光也是信赖有加,史料记载,张居正通常只要有什么大事,都会与戚继光商量,此外,那些想为难戚继光的人,也都被张居正利用权力调走。
“居正尤事与商确,欲为继光难者,辄徙之去”。---《明史》
这种特殊的关系,让戚继光在当时被不少人津津乐道,但也正是这种特殊的关系,为戚继光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而转折点,就是在张居正病逝之后。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冬,也就是张居正死了半年后,一封奏折递到了万历皇帝面前,奏折由给事中张鼎思所写,而内容则是称善于水战的戚继光在蓟州实在是屈才了,不如调到南方更合适。
居正殁半岁,给事中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明史》
实际上,戚继光善于水战不假,但这并不是他不能镇守北部边疆的理由,而这个看似合理的建议背后,则是暗藏了对戚继光的贬黜之意。
但这份奏折,却正中万历皇帝下怀,于是,在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二月,万历皇帝下诏,将戚继光改镇广东。
史料记载,在戚继光离开蓟州的那天,当地百姓父老“罢市遮道拥泣,攀辕追送出境者不绝”。
但这些,都没有改变万历皇帝,哪怕是在戚继光刚走不久,有蒙古兵前来侵犯,照样没让万历改变主意。
就这样,戚继光去了广东担任总兵,从北方的边疆被调往南方偏远地区,这摆明了就是一种贬职,所以,这就意味着戚继光的仕途受到了重创,因此 他不得不满怀着郁闷,独自踏上了前往广州的道路。
但戚继光的苦难,这才刚开了个头,后面还有更多的苦难在等着他。
从万历十一年春天开始,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清算力度逐渐加大,除了把原先经张居正之手贬黜的官员一一起复外,又在当年暮春之际,将张居正当权时的“黄金搭档”,也就是大太监冯保抄没家产后,又发配去了南京。
这一切都表明,当时的万历对张居正真的是恨之入骨,所以也就是在这年六月,张居正被削尽宫秩,同时家产被抄,其家属流放的流放,饿死的饿死。
若不是有李太后挡了一下,愤怒的万历还差点将张居正开棺鞭尸。
所以,即便是被贬至广东,戚继光还是没能躲过去,给事中张希皋等人对他一再弹劾,说他是张居正的“走狗”,而万历皇帝对此则采取了默许的态度,这就更让戚继光在朝中举步维艰。
他本想就此呈请告退,但那些言官岂能这么轻易放过他?所以在不断的弹劾下,最终戚继光被罢免了所有官职。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任辽东总兵的李成梁,也因是张居正的“党羽”遭到过弹劾,但万历皇帝却在处理上出现了两个极端,并没有怪罪李成梁,而仅仅是把戚继光给革了职。
至于万历为何会这么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这个已经不得而知,总之就是自此之后,戚继光坠入了寂寞和凄凉之中。
被罢官之后,在仕途上宣告彻底结束的戚继光,选择返回蓬莱老家,而没等他缓过神来,家庭的变故又接踵而至。
在回乡的路上,戚继光接到了一个噩耗,他的弟弟戚继美一家三口尽数病亡。
戚继美时任云贵总兵,原本他是在戚继光的军中效力,是戚继光的得力助手,正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在两人的携手之下,为大明的抗倭事业立下了不少功劳,而戚继美也因功不断升迁,坐上了总兵的位置。
但随着张居正的倒台,以及哥哥戚继光的失势,戚继美自然也无法幸免,从万历十一年,也就是戚继光被调往广东的同时,戚继美的官职就被朝廷一降再降,最终被撸了个干干净净。
官场的失意,对戚继美打击极大,最终,戚继美郁郁而终。
在戚继美死后,他的妻子和儿子,则是因为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加上染上病患,也先后病亡。
弟弟一家的意外离世,让戚继光本就充满阴霾的心情更是蒙上了一层灰,加上他当时在千里之外,无法亲自送别一母同胞的弟弟,更是加剧了他的悲痛。
带着这种悲痛,以及因为连年征战而伤痕累累的老迈躯体,戚继光终于回到了老家蓬莱。
但是,命运似乎并没有打算给戚继光喘息的机会,当他还没有从丧弟之痛走出来时,他自己的小家就出了变故。
先是他的次子戚安国,因病突然死了。
戚安国是戚继光小妾陈氏所生,而戚继光的正妻王氏,也就是民间传闻里戚继光“惧内”的对象,因为生下的孩子都夭折了,所以戚继光就背着王氏偷偷纳了小妾并生子。
而这件事被王氏知道后,出身将门的她手持利刃只身闯进军营,非要找戚继光算账,最后还是戚继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辞,这才让王氏接受了现实。
之后,在戚继光的做主下,小妾陈氏所生的儿子戚安国被过继给了陈氏,这么一来,王氏就指望着戚安国能光宗耀祖,所以就精心对他培养,结果这戚安国却在刚刚成年不久就因病死了。
这下,不仅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戚继光极为伤心,包括一手把戚安国养大的王氏,也是相当难过。
而难过之余,王氏干了一件事。
她把戚家所有值钱的东西尽数打包后,在一个黑夜不告而别,而她的不辞而别,不仅让戚继光在感情上备受打击,同时生活上也陷入了窘迫的境地。
戚继光在之前统领大军时,素来就以慷慨著称,本身就没啥个人“小金库”,如今家里的钱又被王氏尽数卷走,这么一来,他的日子马上变得拮据起来,甚至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
穷到什么程度呢?当时戚继光因为连年征战导致旧伤累累,因此需要常年抓药疗养,但因为没钱,以至于他不得不靠着意志在家里硬扛。
单是身体上的病痛以及经济上的窘迫,还不至于击垮戚继光,哪怕是家庭出现的变故,戚继光也不是扛不住,而让他最为无法接受的是,朝廷对他极为冷漠的态度。
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有官员提出戚继光功勋卓著,且军事能力极强,而国家目前正是用人之际,所以就向万历皇帝提议,重新启用戚继光。
但这个提议,遭到了万历的严辞拒绝,并且,提议的官员也遭到了严惩。
这个消息,让戚继光更是低落和郁闷,曾有满腔抱负的他,再也承受不住命运的打击,在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公元1588年1月),于贫病交加中病逝,享年61岁。
就这样,那个当年曾许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一代将星就此陨落,而在戚继光停止呼吸的那一刻,立国已有二百余年的大明,也失去了重整军备的最好时机和人才,三十年后,当缺乏战术和组织纪律的明军与努尔哈赤的部队交锋时,这个恶果将会彻底被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