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号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日,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红绘青春,非遗促振兴”暑期实践团队肩负着“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使命,前往烟台市芝罘区及牟平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传承非遗、振兴文化为主线,充分发挥团队成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与传播,为文化振兴与非遗传承保护贡献力量。
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为深入了解胶东地区的红色历史和文化,队员们前往胶东红色文化陈列馆,展区呈现的丰富历史资料与大型雕塑生动再现了胶东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随后,队员们走进英雄杨子荣的故乡、山东省第四批红色文化特色村嵎峡河村,与驻村第一书记开展座谈,详细了解红色文化在乡村的建设情况,并跟随拜访有着60余年党龄的老党员。嵎峡河村中随处可见的“林海雪原”故事文化墙、建设的红色驿站,走街串巷感受到的红色气息与红色故事,与杨子荣故居及展示馆相互呼应,整个村子都在展示着革命先烈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此行不仅让队员们对胶东红色文化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更激发队员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实践队员观看英雄胶东微视频。郑云倩供图
漫步非遗殿堂,领略文化之魂
系列非遗展馆璀璨绽放,傲然挺立,默默传承着千年的文化精髓。为深刻体验并传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队员们前往烟台市胶东民间艺术博物馆、烟台市博物馆,馆内珍藏的各类艺术品,以“无声”的方式诉说着它的历史,每一项藏品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让队员们对胶东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这件由陈玉录先生创作的《年关大集》生动地刻画了胶东人民在年关赶大集、置备年货的喜悦场景,”跟随着讲解员的讲解,队员们感受到了历史与现代的碰撞,每件非遗手工艺品都是胶东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从精巧细腻的剪纸艺术,到色彩斑斓的刺绣作品;从古朴典雅的陶瓷器皿,到生动传神的泥塑;每一件作品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烟台的历史故事,传递着文化的温度。
实践队员参观历史展馆。孙铭娇供图
体验非遗手工,传承匠心精神
为探寻非遗历史,传承非遗瑰宝,实践队员们来到芝罘区所城里,探访棒槌花边技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邹汉珍老师,“我是伴着母亲的叮咚棒槌敲击声长大的,棒槌花边对我来说,不仅是编织技艺,更是情感寄托。”邹汉珍老师说。“两边线在花边中使用非常广,因为它起到了链接的作用”……邹老师认真的讲解每一种基本织法的编织方法,手把手的教实践团队成员学习编织方法。
此外,企媒创氪了解到,在杜木匠木工非遗展示馆、烟台菜根香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实践队员在体验面塑制作、传统木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感受“守艺人”对于传统技艺的坚守,在制作的每一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杜木匠’代表的不仅是一个人,更是坚守传统木工技艺的手艺人的代名词,”非遗传承人杜丕涛动情的讲到。“在非遗学习和体验中,我所学习到的,不仅是技艺本身,更重要的是技艺背后承载的匠人精神与文化传承的重量。”实践队员郑云倩说。
实践队员学习棒槌花边技艺。孙铭娇供图
倾听民意民声,共绘发展蓝图
站在文化与自然的交汇点,为深入了解游客对养马岛旅游的真实体验以及对烟台非遗文化的了解程度,社会实践团设计养马岛旅游调研环节,队员们来到岛上游客最为密集的秦风崖,邀请游客们以他们的亲身体验和独到见解,填写调查问卷,为养马岛旅游发展和烟台非遗发展填写宝贵建议。队员们同牟平区团委副书记进行座谈,就牟平区非遗文化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牟平需要青年力量,每个人都是牟平的‘宣传名片’,”团区委副书记说道,“我们欢迎青年学子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来,共同为牟平区乃至烟台的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实践队员邀请游客填写调查问卷。郑云倩供图
无畏,铸就青春底色;不懈,诠释青年担当。返回家乡后,队员们结合自己在活动中的所学所得,精心制作宣讲材料,化身烟台小小“宣传员”,将胶东红色历史、烟台非遗文化带出烟台,助力胶东红色文化及非遗文化宣传与推广。(郑云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