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描绘了人类浩瀚历史长河中的壮丽画卷。
从巴尔沃亚眺望水天一色的太平洋,到马赛曲神佑般的创作,这些决定性瞬间,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科创,聚焦亚太
从古代文明的发源到工业革命的浪潮,科技的力量一直推动着人类前行。一千多年前,东方的华夏文明通过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发明,将智慧的光芒传递给世界。如今,进入 21 世纪,全球科技竞争愈演愈烈,亚太地区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创新中心,在人工智能、5G、生物医药和可再生能源等多个领域影响全球趋势。在这片生机勃勃的沃土上,年轻的科技创新者们如同希腊神话中的阿特拉斯,肩负着开拓未来的重任。
9 月 9 日,我们即将迎来一场现实版的“群星闪耀”——Meet TR35 Summit 2024 科技青年论坛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亚太区发布仪式。上榜者的研究成果预示着正在崛起的新兴技术浪潮,这些青年才俊所选择的技术转化或创业方向,也精准地拼出了未来科技产业版图。
作为全球创新力量的敏锐观察者,《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早在 2014 年就识别到这股亚洲力量,并发布了首份亚太地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名单。在过去的十年中,这份名单记录了无数青年才俊在各自的领域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当前,全球正面临严峻的抗生素耐药性细菌威胁,抗生素耐药相关死亡已跻身全球第三大死因。若不迅速探索出新的对抗“超级细菌”的方法,预计到 2050 年,每年将有一千万人因此丧生。在此背景下,Katharina Richter 博士(2019 年 TR35 亚太入选者)毅然站在了科研最前线。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医学研究课题中,她开发了对抗“超级细菌”的创新疗法,如银纳米子弹和“有毒巧克力”,成为挽救生命的重要武器,为医学界提供了新的希望。
图 | Katharina Richter(来源: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在探索宇宙奥秘的征途上,中国之江实验室的研究员冯毅博士(2023 年 TR35 亚太入选者)借助中国的 FAST 和美国的 GBT 望远镜,揭示了快速射电暴的复杂起源。他的研究为建立完整的快速射电暴起源模型提供了关键证据,并入选 2022 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冯毅的工作不仅拓展了人类对宇宙认知的边界,更推动了全球天文学研究的前沿发展,打开了探索寰宇的新大门。
图 | 冯毅(来源: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从人工智能到生物医学,从能源材料到量子技术,亚太地区的青年学者们不断闪耀光芒。每一次尝试和突破,都是对人类潜能的极致挑战,也是对科技创新的最好致敬。
十年,宛若星辰
值此《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亚太区发布十周年之际,我们正处于历史的关键时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汇点。在过去的十年中,这项活动不仅是对杰出人才的认可,更是一盏明灯,宛若星辰般,照亮了不断发展的科技世界前进的道路。从启程之初,庆祝首批梦想家诞生,到今天,我们见证亚太地区技术、文化和社会的融合,创新的脉搏从未如此强劲。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这句话正是对本次论坛与会者的最好写照。这些青年才俊们,正值壮年,才华横溢,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在科技的海洋中找到了自己的航向。
9 月 9 日,2024 年亚太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结果将如期揭晓。他们中,有洞悉科技未来的远见者(Visionaries);有拓展认知边界的先锋者(Pioneers);有灵感源源不断的发明家(Inventors);有推动技术落地的创业家(Entrepreneurs);还有科技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者(Humanitarians)。他们多样化的背景、跨学科的研究,以及对全球挑战的深刻洞察,使他们成为推动社会走向更加互联、包容和可持续未来的关键力量。
本届论坛以 “ Atlas Pulse ” 为主题,届时还将汇聚来自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等世界各地学术界领军人物、青年科技英才和投资机构翘楚,共同探讨前沿科技趋势,分享创新实践经验,如:
被称誉为“静电纺丝之父”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Seeram Ramakrishna 院士,曾任 TR35 亚太区评委。在过去 25 年中,他致力于在亚微米尺度探索纳米纤维、静电纺丝技术上持续创新,并利用该技术制备高性能纳米纤维,应用在生物医学、能源储存、可穿戴电子设备、脑科学、纺织品等领域。他的研究为开发人工器官、再生医学和医疗器械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指导,被汤森路透评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
我国著名纤维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朱美芳院士也将莅临论坛,曾任 TR35 亚太区评委。朱美芳院士提出并建立了热塑性聚合物纤维功能化设计思路和全流程功能化技术体系,解决了合成纤维兼具功能性和舒适性的难题,创建了介观诱导制备智能纤维的新方法,推动了中国纤维质量“由低到高”、产业“由大到强”的进步。成果在全国多家企业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社会和经济效益。
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南洋理工大学杰出大学教授罗德平(Teck Peng Loh),罗院士是世界著名化学家,曾任 TR35 亚太区评委。其一直专注于绿色化学领域,他的研究涵盖了不对称有机合成反应、生物质分子的有机转化,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和药物的全合成等多项新型研究。这些开创性的技术与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新型生物制剂的创制、塑料的回收与再利用以及药物的绿色合成。
以及,张成奇教授是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悉尼科技大学副校长、杰出教授;2024 年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大会主席,他曾连续三年任 TR35 亚太区和中国区评委。同时也是澳大利亚人工智能理事会理事长,澳大利亚计算机学会会士、新南威尔士州科学与工程(工程和 ICT 类)奖及悉尼科技大学副校长卓越研究(领导类)奖获得者。张教授是在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第一位大陆华人作者,是 2020 年到 2023 年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IJCAI)的评奖委员会委员。他曾参与多个中国项目的评审工作,包括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973 项目、863 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及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
此外,巴塞尔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生物系教授 Martin Fussenegger;东北大学植物-人类界面研究所所长、化学、化学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教授翁经科;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院长、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金勤献;首尔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教授高承焕(Seung Hwan Ko )等;以及多位 TR35 全球、亚太及中国区域往届入选者也将出席论坛。这些嘉宾不仅在学术界享有盛誉,更在商业和创新前沿展现了非凡的才华。他们的参与,将为我们的峰会注入广阔的国际视野与深厚的产业经验。
在 Meet TR35 Summit 2024 的舞台上,我们将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感受这群青年科技才俊的激情与智慧。让我们携手并进,以开放的心态和无限的热情,聆听时代科技的心跳,在这片璀璨的星海中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人类群星闪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