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时,读不懂《卖炭翁》的辛酸,人到中年,豁然明了。

蜗牛春秋文化 2024-08-05 00:43:30

这一天,闲来无事,闲逛农村大集。农村大集,早已没有了以往风光无限的场景,稀稀落落的人穿梭于集市之上。猛然间一抬眼,发现了集市上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集市上摆摊的人群中,七十岁左右甚至八十岁的老者居多。这些老人,身着略显陈旧的衣服,有的坐板凳,有的坐马扎,有的干脆席地而坐。

有一个摊位的牌子甚是显眼,一片破旧纸板上写着歪歪扭扭的几个字:只收现金。看到这几个字,心中蓦然感慨:人老了,对于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变差,智能手机对于他们来说,属于其他世界的产物。生活要继续,不得已只能摆摊卖些自家种的蔬菜,菜苗。可现代的年轻人,出门不带现金,一个手机行天下。这就给这些老人出了个不小的难题。本来一个集市上就卖不了多少钱,又由于不会用智能手机,没法扫码,买客更是变得寥寥无几。

走到摊位前和这位老者攀谈,问他:“你不会用智能手机,为什么不把闺女,儿子,或者儿媳的付款码打印一张来用”。老者很是无奈的答到:“钱到了他们手里,我能去要吗?他们还能给吗?根本比不上自己手里攥着现金更踏实”。老者的一句话,道出了人到晚年的辛酸和无奈。没有退休金的农村老人,即便七八十岁,也要自给自足,摆摊挣钱,来维持老两口日常的开销。

这和年少时所学的《卖炭翁》很是相似,年少时不懂卖炭老翁的辛酸,此时却忽然想了个透彻。

烧炭本就是个又脏又累,又呛人的苦力活。他在南山中烧炭,炭烧好,没时间梳洗打扮一番,才有的“满面尘灰烟火色”。满怀憧憬的套上牛车,拉着这一车炭赶往集市,希望寒冷的天气,炭能卖个好价钱。愿望虽好,现实却依然残酷,即便他“晓驾炭车碾冰辙”而来,即便“牛困人饥日已高”,可他的炭仍然没有卖出去,此时的老翁,想到的不是饿着肚子,在凛冽的寒风中冻的瑟瑟发抖的自己,他更希望天气再寒冷一点,好把这车炭卖出去。“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卖了炭,用卖炭的钱,来解决温饱和穿衣问题。

“可怜身上衣正单”,却得不到“黄衣使者”的同情,本来卖炭的老翁就身穿单衣,食不果腹,瑟瑟发抖,却又遇到宫中使者的盘剥。好好的一车炭,本来期望趁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谁成想,造化弄人,千余斤的一车炭,换来的却是“半匹红绡一丈绫”。

卖炭老翁没法和命运对抗,没法和朝廷对抗,只能默默的承受。人老了,劳动能力下降,儿女早已成家立业,儿女也有儿女的难处。不得已的情况下,人到七八十岁,还得做那些辛苦的体力活,换俩钱儿来维持晚年的生活。人活着,总要吃饭穿衣,没有生活保障的晚年,过得是何等的凄苦。生活的不易,晚年却尝了个遍。

如果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摆摊老人,希望您伸出有爱的双手,不必施舍,现金购买他们卖的物品就好。让他们少受些风霜雨雪之苦,多一些生存下去的底牌。

0 阅读:0

蜗牛春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