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施氏与孟氏

海科课程 2024-05-24 19:20:46

《施氏与孟氏》摘自《列子·说符》

【原文】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

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

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

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同,使君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

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译文】

鲁国姓施的一家有两个孩子,一个爱好学问,一个喜爱兵法。

爱好学问的人,以仁义的道理去劝说齐国的国君,齐国国君收下了他,让他作众公子的老师。爱好兵法的到了楚国,用兵法来谒见楚王,楚王很高兴,录用他作执法将军。这二位的俸禄,使他们家富有;他们的官位,使他们的亲人感到荣耀。

施家的邻居姓孟,他也有两个儿子,并且他们各自的学问和施家的两个儿子一样。只是孟家苦了贫穷,非常羡慕施家的富有,因此,就来向施家请教升官发财的诀窍。施家的两个儿子便把实情告诉了他们。

后来,孟家的一个儿子到了秦国,以仁义的道理劝说秦王,秦王说:“现在诸侯们争夺激烈,所需要的就是练兵筹饷罢了。如果用仁义来治国。只能死路一条。”于是,对他施予宫刑以后才放了他。

孟家的另一个儿子到了卫国,以兵法来劝说卫王。卫王说:“我们是个很弱小的国家,而且夹在大国中间。所以,对于大国,我们要顺从他们;对于小国,我们要安抚他们,这是我们求得平安的办法。如果依靠兵力,那我们离亡国就不远了。如果让你好好地回去,再到别国去活动,那对我们的灾难可不轻啊。”于是,命人把他的双脚砍掉,放回鲁国。

孟家的两个儿子相继回到鲁国后,他们父子捶胸顿足,埋怨起施氏来。

姓施的说:“大凡能得到机会的就会昌盛起来,而失去机会的就要灭亡。你的两个孩子和我的两个孩子学问一样而效果迥异,这是因为你们没有掌握时机,而不是做的有什么错误。况且天下事理是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先前所用的,今天也许就会被抛弃;今天被抛弃的,也许以后就会派上用场。这种用与不用,并不是决定于事情的是非。能见机行事,顺流而动,这才是聪明智慧。如果智谋不足,即使你有孔丘那样渊博的学问,吕尚那样高超的权术,到哪里能不碰壁呢?”

孟家父子听了这番话,顿觉心胸开朗,怒气全消,说:“这个道理我懂了,请不必再说了。”

【赏析】

施、孟二家的孩子,道同而功异,对于后人,教训深远。

在我们生活中,一个人要取得事业的成功,他自己本身的条件固然重要,而命运对每个人并非公允,把握机会,也是成功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一切条件又都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并随着世界的发展不断变化。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是吃不开的。诚如文中所说:“先日所用,今或弃之。”要想把握住成功的机会,就必须运用自己的才干,因势利异,顺乎自然。

另外,主观愿望的实现,也会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客观对象不同,会造成完全不同的结果。施氏二子到齐、到楚,之所以受重用,无非是合乎那里的国情。而孟氏二子的教训也从反面说明了这一点。

1 阅读:13

海科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