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幻、小说电影两个方面,分析赛博格的内涵和价值

垂耳兔 2022-05-19 18:44:37

赛博格概念最早是美国航空和航天局的两位科学家曼弗雷德·克林(ManfredClynes)和内森·克兰(NathanKlime)提出的。20世纪60年代,这两位科学从“CybemeticOrganism”(有机控制体)两个词各取前三个字母构成一个新词:“Cyborg”。

他们提出这个概念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技术手段,对外太空作业的宇航员身体机能进行超越。两位科学家认为,运用生物和科学技术手段可以使人类,在较为严酷的环境条件下保持富有活力的生存状态。

因此“Cyborg”后来被定义为一个人的身体性能经由机械改造和加强从而超越人类身体的极限的全新躯体。因此,装有假肢、义眼或心脏起搏器的人无疑可以被视为赛博格。

在21世纪,人与机器的关系已远远比当时学者设想得更加紧密和复杂。赛博格这一词语的含义不再仅仅局限于科技层面,而是代表人与机器的联合共生。技术的发展令我们与机器的结合愈加紧密,并逐渐步入“赛博格社会”。

千百年来形成的亘古不变的自然/文化、生理性别/社会性别、人类/动物、有机体/机器的二元对立已被打破。在界限消融的时代,如何重新认识赛博格化的自我,如何在赛博格社会中找到定位等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和权衡。

将“赛博格”这一概念的内涵向其他领域延伸并使其名声大噪的学者应属唐娜·哈拉维。她是当代美国著名跨学科学者,她的理论涉及生物学、科学学、文化研究学以及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她认为赛博格最突出的特点在于边界的打破:“第一,人与动物的界限......第二,人与机器的界限......第三,物质与非物质的界限。”以上三种边界被打破重组,原本的定义变得含混不清,边界消弭,带来的后果是人类对自身主体性的存疑。

“赛博格作为一种对人与机器,身体与心灵关系的表征,其历史和哲学的基础就是西方哲学中的人与机器,身体与心灵之间的隐喻关系的叙事。”关于人与机器、身体与心灵关系的探索与表达,科幻小说与电影无疑是一种被反复提及且最为贴切的方式。

赛博格的表现形式赛博格概念的解读目前而言包含三个维度,分别是现实维度、文化维度、哲学维度。现实维度的表现形式在于现代医学、生物学等领域取得的关于增强人体躯体强度的科学技术。

同时,赛博格也表现为各种智能穿戴设备与装置上。现代医学中处处充满着人与机器、生物的联合。在文化维度上,赛博格因其概念的宽泛与关注主体的特殊性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赛博格是想象和物质现实的浓缩形象,既是虚构的事物,也是活生生的经验。

在当代科幻小说里,充满了赛博格——同时动物又是机器的生物,居住在自然与人为之间模棱两可的世界中。”由此可以看出,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赛博格的感受及思考在文学表现手法及影像艺术中体现得最为直观。

赛博格艺术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于科幻小说与科幻电影两种艺术形式中。科幻电影的发展给学术界带来了许多值得研究的深层问题,从一开始的由人造怪物题材《弗兰肯斯坦》引发的技术伦理讨论到外星生物题材《普罗米修斯》带来的人类与外星智慧生物关系问题。

抑或人工智能题材《超验骇客》引发的技术发展与人类主体性矛盾问题等都一次又一次不断地开阔我们的视野。然而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幻电影对机器人题材的关注度日益增加。

2005年修订版的《电影艺术词典》将科幻片定义为:“以科学幻想为内容的故事片。其基本特点是从今天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就出发,对未来世界或遥远的过去的情景作幻想式的描述。”科幻电影与生物领域、科技领域等其他领域复杂的关系构成了其多样化的主题表达。

江晓原教授将好莱坞科幻电影主体归纳为7种:“一、星际文明;二、时空旅行;三、机器人;四、生物工程;五、专制社会;六、生存环境;七、超自然能力。”科幻电影的分类与主题给赛博格提供了绝佳的艺术表现形式。

科幻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影像的形式将“赛博格”现实化、具体化。在电影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不断深度融合的过程中,科幻电影关于赛博格及赛博朋克空间的关注与想象日益增加。

因此,赛博格形象可以看做人与机器、生物、技术三者边界被打破的艺术形象。作为美国电影工业的中心地带,好莱坞紧跟时代潮流,涌现出许多观点新锐引起极大关注的科幻电影。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乐娱侃事
0 阅读:28

垂耳兔

简介:分享各种各样的情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