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到了昨天,我知道明天。”一句铭文,雕刻在古埃及最著名的法老——图坦卡蒙的棺椁之上。如今,见证了昨天与明天的图坦卡蒙雕像静静伫立在上海博物馆一楼展厅。他的对面,带着神秘微笑的他的父亲——法老埃赫纳吞巨像,首次在上海露出真容。
17日,“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在上海于人民广场馆开幕。来自埃及的788件珍贵文物跨越8354公里,与中国古代文物同时展出。这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其中95%以上展品是首次登陆亚洲。“为了这一天,我们等了68年!”置身展厅深处,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激动地说。
在法老的国度 遇见“埃及版武则天”
“中埃两国建交68年,双方都希望能够合作举办文物大展。这次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终于促成了中国官方博物馆首次与埃及政府合作。展览从策划到最终落地,历经400多个日夜,可以说我们使出了洪荒之力。”褚晓波这样形容道。
一切的努力都没有白费。今天,我们走进展厅,仿佛踏入了古埃及历史的悠悠长河,两侧端坐的法老雕像如同时间的守护者,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展厅中,一件深色花岗闪长岩的法老雕像格外引人注目。他头戴冠饰,胸前刻有装饰纹路,双手垂于身前。与许多法老面露微笑不同,他的面容显得异常严肃,嘴角微微下撇,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深沉与忧伤。
1901至1905年期间,卢克索卡纳克神庙内发掘出七尊雕刻风格与身体特征相似的雕像,其中两尊明确刻有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的王名,因此这批雕像被认定都属于这位在位长达45年的埃及第十二王朝法老。他在位期间,与其父辛努塞尔特三世共治20年,埃及在他们的统治下进入中王国的“黄金时代”。据展览首席策展人、上海外国语大学讲座教授颜海英介绍,这尊石像被刻画成一个表情严肃、略带忧伤的中年人,是为凸显其在治国理政上的殚精竭虑,是典型的中王国时期的雕塑风格。
▲哈特谢普苏特的跪像。(图片来自上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展厅的另一侧,哈特谢普苏特跪像静静伫立。这位被喻为“埃及武则天”的传奇女王,以其非凡的统治才能和女性法老的传奇经历吸引着世人的关注。而与她对立而坐的,正是其同样声名显赫的继子——图特摩斯三世。
哈特谢普苏特在图特摩斯三世统治初期摄政,而后以上下埃及之王的身份统治埃及,为这片土地带来了20多年的和平与繁荣。然而,与中国古代皇位传承规则相似,古埃及亦遵循着父子相继的传统。因此,为向世人强调自己的合法性,哈特谢普苏特在掌权过程中,她的雕像逐渐从传统的女性形象转变为男性形象。女王去世后,终于独掌大权的图特摩斯三世在执政后期不遗余力地抹灭了女王的执政痕迹。
萨卡拉的秘密 从考古现场“直达”博物馆
此次展览中,与这些传奇法老相关的故事很多。我们完全可以从这些展品中窥见古埃及文明最精彩的一部分。这也是此次展览之所以受到超高关注的原因之一。
据了解,此次展览分为“法老的国度”“萨卡拉的秘密”“图坦卡蒙的世界”三部分。除了前述展品涉及的法老故事外,“萨卡拉的秘密”板块受到了颜海英及褚晓波的一致推荐。
▲彩绘人形棺。(图片来自上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该板块集中展示了一批彩绘木棺,它们出土于3个12米深的竖井墓,光是脸的颜色就有十几种。这次展出的其中10具木棺,都是策展团队亲自去古墓一一挑选的。
“从竖井墓中把我们吊下去以后,这些棺都层层落着,最高摞了七层,我们遴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样本过来展出。”展览策展人、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研究员薛江回忆道,这批人形彩绘木棺均属于一手资料,迄今为止尚未面向全球发表,它们是棺椁类型学研究和建设数据库的珍贵资料。
其中的“绿脸棺”是中埃联合考古队在埃及考古遗址萨卡拉发现的。这件文物属于后期埃及的彩绘人形棺,被鉴定为公元前664至前332年的文物。它长约1.9米,宽60厘米;立体地呈现了一位逝者,脸部涂绘成墨绿色,目光有神;胸前“佩戴”多达12层的巨型项链以及代表死而复生之神奥塞里斯,彰显尊贵身份。
从尼罗河畔到黄浦江畔,这一板块的古埃及文物跨时空旅行,史无前例地展示了埃及考古队近十多年来在该地区自主考古取得的重大发现。褚晓波强调,此番“首次”亮相的珍贵性不言而喻,它打破了传统考古发现经学术研究后再转交博物馆展出的常规流程,而是直接将最新考古成果带至上海博物馆,让中国观众有幸成为首批见证萨卡拉地区考古第一手资料的幸运儿,这无疑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文化交流盛事。
被低估的雕像 图坦卡蒙不仅有黄金面具
“埃及本土的考古队这些年来做得非常之好,但不为世人所知。我们就像星探一样,发掘那些更好、更新的、刚刚出土的文物来让大家了解。”颜海英说。通过这一展览,中国学者希望打破国内观众对于埃及文物就是金面具、木乃伊的刻板印象,对埃及文明进行系统深入地介绍,真正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它。埃及考古学者也想借此机会把那些还未成为“明星”,却真正重要的历史文物推介出来。
▲图坦卡蒙巨像。(图片来自上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如果一定要从788件展品选出一件最特别的,那就是这件埃及著名的黄金面具的主人——图坦卡蒙的石英岩雕像。
“其实这件展品原本放在埃及国家博物馆中不起眼的地方。“这是被埃及学界严重低估的一件器物,是图坦卡蒙时代的独特样式。”在雕像前,薛江不无自豪地介绍。
“看到这尊雕像时,我就非常喜欢它,一直找不到词来形容,在梳理展品时又看了无数遍,后来终于总结出了两个字——性感,这是它一个突出的特点,它的艺术价值很高。”薛江先生指出,雕像的双眼和脸颊并非完全对称,这种微妙的差异赋予了作品更多的生动性和自然感。它残缺的身躯中仍能看出自然圆融的胸肌和小腹,这与对面呈现对称状态、雕刻古板的埃赫纳吞巨像对比明显,从中能感受到图坦卡蒙时代的写实和变神性为人性的艺术特点。相比名声显赫的图坦卡蒙金面具,这尊雕像更为栩栩如生,它的面部仿佛一个当下的年轻人。
▲埃赫纳吞巨像。(图片来自上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不聚焦于吸睛的精品文物,而是深刻挖掘历史脉络,细致拆解文化内涵,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古埃及文明全景画卷,正如策展人颜海英所言,这才是展览策划的初心所在——以不同的视角引领观众穿梭于古埃及的悠久历史长河,感受那段被时光镌刻的辉煌与神秘。
从尼罗河到黄浦江畔,中埃两大古文明的碰撞正在激起巨大流量。据媒体此前报道,该展览早鸟票自5月20日开售,短短30天内20万张早鸟票已全部售罄。
“这是一种双向奔赴的热切。”褚晓波说。“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的区别。希望不同文明之间多一些交流,彼此欣赏、互相学习,从中更好地认识、提升自我。”(完)
综合潮新闻、光明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上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