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张国焘搞分裂,徐向前该不该跟着毛主席果断走?

丽森小侃体育 2024-05-03 01:43:07

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一聊历史上的一个“岔路口”——1935年,那把红军的命运分成了两条路的岔路口。那一年,红军中的两位大佬,毛主席和张国焘,因为“南下”和“北上”的战略选择,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特别是在这其中,徐向前将军的选择,更是被后人津津乐道,有人说他没跟着毛主席走是他一生的遗憾,也有人说这其实是无稽之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徐向前当时是应该跟着毛主席走,还是他的选择有他自己的道理?不妨跟我一起深入探讨一下这段历史,看看背后的故事。

想要理解徐向前的选择,我们得先回到1935年那个动荡的年代。当时,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成功会师,这本是一个团结力量、共同对敌的大好时机。不过,好景不长,关于未来的行动路线,中央层面很快就出现了分歧。

周恩来是当时的重要军事领导之一,他提议利用运动战的方式迅速攻打松潘,向北发展,打造一个川陕甘的根据地。毛主席对这个提议表示赞同,他认为北上可以有效地避开国民党的重兵防守,为红军寻找生存和发展的新空间。

张国焘却另有打算。他认为,向南可以直接攻占资源丰富的大城市成都,这样不仅可以给红军带来物资的丰富支持,还能在政治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他的这一想法,显然与中央的指示大相径庭,甚至在当年10月,张国焘率领部分红军南下至川康地区,自立门户,宣布成立了新的“中央”。

这场名为“南下北上之争”的内部分歧,不仅仅是军事战略的选择,更是一次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严重争执。而站在这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上,徐向前的选择显得尤为微妙。

徐向前,作为红四方面军的高级将领,当时的他面临的不仅仅是选择跟随哪个领导的战略,更是在权衡整个局势的可行性和个人的政治前途。有意思的是,很多后来的评论都认为徐向前当时如果选择跟随毛主席北上,可能会在后来的历史上有更大的作为。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毛主席虽然魄力非凡,但在很多红军高层的眼中,并没有后来那么高的威望。甚至有些人还对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观点持有怀疑。就像当时的一位军事领导凯丰所说的那样,毛主席的战略虽然前瞻,但在当时看来颇具风险,不被所有人接受是难免的。而徐向前,作为一名实战派的将领,他的考虑更多的是即时的军事形势和部队的安全,而不是长远的政治理念。

另一方面,张国焘的南下策略虽然后来证明是一条错误的路,但在当时,这种直捣黄龙、迅速扩大影响力的想法,对于很多军事将领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不能忽视的是,那个时候的军队,很多都是希望能够快速取得战争的胜利,而不是长期的奔波于偏远的山区。

所以,当徐向前选择了不随毛主席北上,而是留在了原地,这并不完全是因为他对毛主席的不信任或是政治上的原因,更多的可能是出于对即时战况的判断和对部队未来安全的考虑。这种决定,在当时的环境下,未必不能说是一种务实的选择。

而且,我们还需要看到,尽管徐向前没有在第一时间跟随毛主席北上,但他后来还是在红军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足以说明,一个人的历史地位和他的选择,不应该仅仅被一个简单的“对”或“错”所定义。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徐向前在1935年的选择究竟对不对呢?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从战略上看,毛主席的北上确实为红军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徐向前的选择也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事实上,历史的每一个选择都有其时代背景的制约,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今天的眼光去评判过去的决策。

在这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上,每一个人的选择都是在其所处的环境和个人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徐向前的选择,或许在某些人看来是一种遗憾,但也正是这样的选择,构成了他复杂而立体的历史形象。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黑白判断。

通过深入探讨1935年徐向前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总是在不同的选择中前进。每一个决定都有其时代的背景,都有其复杂的考量。徐向前的选择,正是在那个动荡时代中,一个军事将领对形势的理解和对未来的预判。这样的历史讨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些伟大历史事件背后的人性光辉与矛盾冲突。

0 阅读:27

丽森小侃体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