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会释放甲烷?欧美“禁止”中国种水稻,真的合理吗?

扈峻天 2022-05-16 21:51:55

文/非凡科普

你敢相信吗?我们每天吃的大米竟然“不环保”!因为它在种植的过程中会释放甲烷,加速全球的气候变暖,这是真的吗?

水稻的种植

1964年,袁隆平先生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5年开始了全国推广,到了80年代中后期,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已经超过了300公斤。

对于中国人来说,大米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很多家庭每天甚至是每餐都要吃米饭,我们无法想象没有米饭的生活是什么样。

然而,2021年的国情应对气候变化协议上,美国认为中国以及东南亚地区,所种植的水稻会排放大量甲烷气体,这不利于环保,所以应该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以实现环境保护和减少碳排放的目的。

其中世界第二大,大米供应商奥兰国际的主管尼克尔森表示:全球水稻种植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与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以及英国加在一起的1200座平均规模的发电厂,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差不多。

单从这个数据对比来看的话,种植水稻的确不环保,可能有很多小伙伴会好奇,甲烷不是天然气吗?一般都是出现在沼气坑。

而水稻作为绿色植物,它的种植怎么会产生甲烷,甚至跟全球气候变暖扯上关系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接着往下看。

水稻的种植竟然会释放大量甲烷气体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稻生产国,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稻田释放甲烷这个问题,其实就已经被广泛关注了。

甲烷作为一种温室气体,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而水稻的种植方式也直接导致了它释放甲烷的直接原因。

众所周知,我国的水稻种植都是放水漫灌,在淹水的条件下,稻田土壤中的腐烂植物体等有机物,被产甲烷的细菌分解,从而产生大量甲烷。

同时,甲烷的质量轻于空气,当它进入空气中后,就会不断向高空聚集,与二氧化碳、氧化亚氮、氟利昂等混合,共同加剧温室效应。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科学结论显示,稻田所释放的甲烷问题,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严重。

虽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可以显著促进水稻生长,并为稻田产甲烷菌提供了更多的有机碳源,由此估算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提升,将提高稻田甲烷排放40%以上。

不过,研究人员经过了长期的跟踪试验发现,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对稻田甲烷的增派效应,随着处理年限的推移,正在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

比如试验的第一年,甲烷增幅在69.4%,但到了第二年就下降到了44%,第三年的时候只有25.6%了。

另外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在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据了三分之二以上,其中燃油汽车的尾气、重污染企业的排放源等都是主要来源,甚至全球畜牧业的发展制造了全球近五分之一的温室气体,种水稻的甲烷排放与之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另外,美国也引进了我国的杂交水稻,难道他们也会停止种植吗?

中国种植水稻的历史已经有4000年了,但前面的3980年都没能解决温饱问题,直到一个人的出现。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想到了,没错,这个人就是袁隆平先生。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钟”,到清朝的亩产278公斤,尽管产量有了一定的提升,但这对于全国来说,如果一直都是这样的产量,今天的你去饭馆吃饭,还舍不得打包剩饭吗?

尤其是北方的气候、水土等问题,让水稻的产量更低,所以那个时候的中国,经常会有很多地方“闹饥荒”。

然而在袁隆平先生开始研究杂交水稻之后,我国的水稻产量开始迅猛发展,尽管我们的地理环境,没办法达到南亚、东南亚那样的一年收3次,但我们的水稻技术仍然做到了全球领先水平。

美国在引进了我们的杂交水稻之后,2017年,平均亩产就超过了520公斤,当然,我们和美国的差距并不是在水稻技术上,而是农业的生产几乎和土地问题上。

美国的机械化生产闻名世界,而且他们国家平原多,这一点我们的确是落后的,不过,在袁隆平先生的努力下,我们现在能能将稻子种在江南,还能种在沙漠甚至海边的盐碱地。

正是有了像袁隆平先生这样的人的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温饱,才有了我们的粮食安全,而前面多提到了种水稻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在我看来就是无稽之谈。

反观欧美国家的畜牧业发展中,所排放的甲烷量是更多的,因为牛放屁是非常重要的甲烷来源之一,这要比水稻高很多。

而水稻作为植物,尽管会释放甲烷气体,但在生长过程中,它会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出氧气,这样的贡献难道不足以“抵消”甲烷的排放吗?对此你怎么看?

0 阅读:54

扈峻天

简介:不求而得的,往往求而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