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上,一位网友向书法界的知名人士秘锡林提出了一个关于书法学习的问题:是否必须加入书法家协会才能深入学习书法?对此,秘锡林给出了他的看法,他明确表示加入书法家协会并非学习书法的必要条件。
秘锡林指出,书法艺术的学习和提高并不依赖于任何官方组织的认可。他回顾了历史,提到在古代,并没有书法家协会这样的组织存在,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完全依靠个人的勤奋和才智。即便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也没有官方的书法家协会。他提到,像西泠印社这样的组织,是由一群志趣相投、关系良好的人自发组织起来的,他们通过定期的交流和聚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形成了一种非官方的、基于共同兴趣的交流机制。
秘锡林进一步阐述,真正的官办协会是后来才出现的。他举例说,在民国时期,于右任创立了一个草书社,这同样是一个民间组织,并没有官方背景。他强调,加入中书协与否,并不会影响一个人学习书法的热情和书法技艺的提升。一个书法家的水平高低,并不取决于他是否是中书协的成员,而是取决于他的个人才华、努力和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
秘锡林总结道,中书协只是一个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它并不是衡量一个书法家水平的绝对标准。一个书法家的真正价值和水平,应该由他的作品和对书法艺术的贡献来决定。因此,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书法家,都应该专注于提高自己的书法技艺,而不是过分追求加入某个组织或获得某种头衔。书法艺术的魅力和价值,远远超越了任何组织的界限,它属于每一个热爱并致力于书法艺术的人。
在当今社会,对于中国书法家协会(中书协)的角色和功能,公众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讨论。一些网友认为,中书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商业化平台,加入其中似乎为书法家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和更高的市场认可度。
这种观点认为,在商业化的浪潮中,中书协的会员身份可能被看作是一种市场推广的工具,有助于书法家的作品更容易被市场接受和购买。相对而言,那些没有加入中书协的书法家,可能面临着更加狭窄的市场空间和较低的认可度。由于书法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艺术形式,普通大众往往难以辨别作品的艺术价值,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名头、证书等外在标志来判断作品的水平,这与过去过分重视文凭而忽视实际能力的现象颇为相似。
另一方面,也有声音指出,书协组织的存在可能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人担忧,自各级书协成立以来,中国似乎鲜有新的书法大家出现,这可能是因为书协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书法家的创作自由和艺术探索。他们认为,书协的价值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为会员提供商业展示的平台,而非纯粹的艺术追求。
这种观点进一步指出,现在许多人加入书协的目的,可能不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书法技艺,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作品的市场价值。一旦成为书协会员,书法家的润格(作品的市场价格)往往水涨船高,这可能导致一些书法家过分关注商业利益,而忽视了书法艺术本身的内涵和精神。
在书法界,关于中国书法家协会(中书协)的讨论一直颇为热烈。有一部分人坚持认为,中书协会员的身份是书法水平的一种象征,他们认为真正的书法高手必然是中书协的成员,而民间所谓的"高手"并不存在。这种观点往往由书协会员所持有,他们倾向于认为只有书协会员的书法才称得上专业,而其他人的作品则不够专业。
例如,网红书法家崔寒柏就曾公开质疑"高手在民间"的说法,并挑战他人提供实例证明。他的言论反映了一种观点,即中书协是衡量书法水平的权威机构,而民间的书法家难以与之匹敌。
然而,书法前辈秘锡林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中书协并不是书法水平的绝对标准,高水平的书法家并不需要通过加入中书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相反,即使一个人拥有中书协会员的身份,如果他的书法水平不高,那么这个名头对他来说也没有实际意义。秘锡林的观点强调了个人才华和实际书法技艺的重要性,而不是单纯依赖于某个组织的认可。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一方面,有人认为中书协作为一个专业组织,其会员的书法水平普遍较高,是书法界的精英;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书法艺术的高低不应仅以是否加入中书协为标准,民间同样有许多优秀的书法家,他们的才华和作品同样值得尊重和认可。
在这个问题上,各位网友的看法可能各不相同。有些人可能更倾向于相信中书协会员的书法水平普遍较高,而有些人则认为书法水平不应以是否加入中书协为唯一标准。这种讨论反映了书法界对于专业认可和个人才华的不同看法,也体现了艺术评价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总的来说,书法艺术的价值和水平不应仅仅由一个组织或名头来决定。无论是中书协会员还是民间书法家,他们的作品都应该以艺术本身的质量来评价。公众和书法爱好者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和评价各种书法作品,超越表面的标签,真正领略书法艺术的内在魅力。同时,书法家们也应该专注于提高自己的技艺和创作水平,而不是过分追求外在的认可和名头。书法艺术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包容性的态度,以促进其繁荣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