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自以为是、听不进话怎么办?学会这几个技巧,少走很多弯路

兰妈谈育儿 2023-11-15 21:55:44

文/兰妈谈育儿

和自以为是的孩子沟通,最不能忽略的就是孩子的心理发展

如果不懂得从这一点攻破,那孩子只会越来越听不进话,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糟糕

49岁姑妈,中年得女,对这个小女儿可是捧在手心里疼爱

一直以来,小表妹的性格也特别好强、喜欢炫耀

比如,对于擅长的事情,非要让别人跟着她一起学

对于不擅长的事情,看到其他小朋友擅长,那要么是捂眼睛不看、要么是捂耳朵不听

小学一年级那一年,老师挑选一个新生代表上台演讲,这个人不是表妹

她回家后却告诉妈妈:“老师选的那个人,学习一点也不好,平时上课根本就不听讲”

姑妈一听,觉得有些匪夷所思

能被老师选为新生代表的,那一定是百里挑一,怎么会如孩子口中说的那么差劲呢

后来,姑妈参加学校的文艺表演

只因为说了一句:“台上的那些孩子真厉害”,表妹就捂住眼睛气呼呼地说:“一点也不优秀,太难看了”

这就是典型的自以为是,见不得旁人的优秀、也不愿意听到别人比自己优秀

和这种看起来有些傲慢的孩子沟通,一定要讲究方式

抬高会加重孩子身上的自以为是,表扬别人又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如果您不知道正确引导自以为是的孩子,那不妨试试以下这些技巧,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01

批评指正

不如让孩子体会

和自以为是的小孩儿讲话,很多家长的心情都变得不美丽了

要么是暴跳如雷,要么就是为了防止被气坏身体而摆烂装傻

事实上,引导“自以为是”孩子最需要的是恰到好处的需求

而这种需求呢,也是为了解决问题

包括:了解脾性、驾驭脾性、引导脾性

那自以为是孩子的脾性是什么呢?这类孩子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即便是发现自己错的,也会嘴硬地不肯承认

他们看起来好像性格特别强势,实际上是属于脸皮比较薄、自尊心又强

和这种脾性的孩子沟通,我们首先就要做到足够的尊重与认可

只有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在父母眼里是有一定位置的,他们潜意识里的“行动欲”才会被激发,也会做出更多正确的选择去保持这种状态

但如果我们总是批评指正说:“你应该怎么样”,孩子内心就会有一种本能的反感

所以,面对自以为是的孩子,家长要做的就是“等待”二字

比如,老师要求全校穿校服,孩子不听,非要穿他喜欢的衣服,那这个时候就无须说太多了,让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去做吧

等到孩子体会到那种“独一份”的另类感后,他们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固执

然后,我们下一次再提醒孩子“老师要求穿校服”,他们就不会那么反感,也自然而然地就知道了遵守纪律

02

改变态度

聊天时多用“我”

16岁女孩茵茵,和她妈妈吵架时说了一段很经典的话:

“你总是说遇到问题要沟通,你也以为每天跟我说了很多的话就是在解决问题了,其实你说的话我根本就没有听进去,你也总是只顾着自己嘴巴舒服,从来就没有考虑我的感受是什么…”

这也恰恰说出了亲子矛盾的问题所在

如果父母嘴巴一动,就是唠叨不完的话题,对孩子也不是说教、就是翻旧帐

那孩子被忽视的情感就会变得越来越冷漠,甚至和父母之间也变得无话可说

这个时候想要改变亲子之间的疏远感,那一定要先把自己的态度改变一下

比如,聊天的时候多以“我”字作为开头:

“我也跟你一样,曾经总觉得这件事情是对的”

“我就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别灰心,会变好的”

“相信我,我会陪着你度过这个阶段”

所谓的亲子冲突,有时候反抗和针对的并不是父母本身,而是家长讲话的态度

如果你经常对孩子说“你又怎么了”、“你怎么总是这样”…,那孩子还有什么可沟通的欲望呢

所以,和自以为是的孩子沟通,一定要试着放下身段,跟孩子讲讲你曾经的糗事、摔过的跤,还有吃过的亏…

也只有孩子放下戒备,把你当成可信赖的同一类人,他们才愿意听你所说的话、接受你的建议

这就是信任,也是我们能改变孩子的重要一部分

03

换位思考

常问:“你喜欢什么”

我有一个特别挑食的女儿,每次一到吃饭的时候总是在唠叨说:

“多吃一点蔬菜”

“别说话了,好好吃饭”

“你看看xx,人家吃饭都不挑食”

结果呢,女儿一听到这些话就开始甩脸子

如果你再说,孩子能直接把碗推向一边,连饭都不吃了

当时很想发火,可看着你凶、比你还能凶的孩子,我意识到:比谁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当我换种心情问她:“那你喜欢吃什么”后才知道,原来孩子挑食不是什么大毛病、也不是不听话,而是他们的需求感没有得到重视

想要改变孩子之前,也不妨先改变自己的烹饪方式

比如,让孩子参与烹饪的过程

哪怕是洗个菜、盛个饭、帮忙拿下碗筷…,这些参与都能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

记得去年冬至包饺子那天,最不喜欢吃蔬菜的女儿,就因为跟我一起参与了包饺子,吃饭的时候直接一个一口地吃了一大碗

这就是参与里的成就感,自己动手能丰衣足食,自己动手参与的饭菜也会格外香一些

所以,当孩子挑食、不认真吃饭时不要上来就批评责备,多换位思考地想想“孩子需要什么”,一个被重视感觉的孩子内心是富足而有安全感的,他们遇到问题也会理智待之

04

寻求外援

善用“第三人效应”

眼睛看到的事情不一定是真相,我们要用心去感受

面对自以为是的孩子也是一样

记得心理学上有个叫“第三人效应”的实验,就挺有说服力的

为了验证这个说法,兰妈也做了一个“戒手机”的实验

受实验者,是由外婆亲手带大的孙子(小名叫安安)

母亲早年前受不了贫寒离开了,父亲再娶组建新家庭后也对孩子不闻不问

正是有着如此可怜的身世,外婆对这个孩子更多的是怜惜,平时自然也多了一些骄纵

特别是上初中那年,安安沉迷上了玩游戏,整天拿着手机不放

我跟外婆作为第一组人,苦口婆心地劝说“手机看多了,对眼睛不好”、“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得过苦日子”

结果,安安根本就没有听进话,纯属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可后来,上大学的表妹结合多个实例客观地解释沉迷手机的害处后,安安手机不离身的问题就得到了有效改善

这就是典型的“第三人效应”

你说的话,对孩子不一定会起效果,但同学、朋友、老师、乃至亲戚,来自第三人的评价与关注却能让孩子格外在意

所以,当孩子对你的话置之不理时,不要觉得他们是太自以为是,也不要认为孩子无可救药

试着多寻求外援,告诉孩子:“老师说你最近表现得很不错,继续保持下去就更完美了”

这种“第三人效应”的寻求外援,可以有效缓解亲子冲突,特别是孩子所信任的“第三人”出面,对解决问题有着直接性的调剂效果

05

示弱疗法

让孩子感受自我价值

每一个自以为是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份孤独、也有一份不被理解的落差感

朋友小米向我求助说:

不知道为什么,女儿最近脾气变得很大,我看到她写作业总是抓耳挠腮、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就问了一句“怎么了,是不是哪道题不会做”

结果,女儿非但不领情,还冲着我大喊:你烦不烦呀,我写作业的时候能不能不要打扰我,说完这句话后,女儿还气冲冲地把我往门外推

听完朋友的吐槽,我突然想到自己女儿之前也有相同的经历

那一次,女儿正在房间里玩乐高

遇到高难度挑战时,好不容易堆成的半成品跟着哗啦一下倒了

听着声响,我连忙关心地问“怎么了”,女儿当时也没好气地嚷嚷说:“不用你管”

这句话确实让人很恼火,也很想把这个不知好歹、还自以为是的家伙好好教训一顿

可话到嘴边,看到女儿低头沮丧的一幕我似乎明白了

没有人喜欢被人看到自己糟糕的一面,孩子也不例外吧

如果我们直接问“你怎么了”,看起来是在关心孩子,实则也是把孩子糟糕一面展示出来了

所以,我们关心孩子也是需要讲究方法的,特别是看起来有些自以为是的孩子,关心的时候还不能直接地伸出手

为什么呢?因为自以为是的孩子最要面子了,我们沟通时也要顾及孩子的感觉

比如,把“怎么了,是不是遇到了困难”,改成“哎呀,爸爸(妈妈)好笨呀,真的好像跟你一起学习,求求你给我这个机会好不好”

这种示弱疗法对孩子最有吸引力了,你的示弱,也是给孩子一个让人帮助他的理由

而在这种恰到好处、又能顺其自然的情况下,父母再使一把劲儿给孩子提一些建议,孩子很快就能从他所处的那个坑里爬出来

06

积极回应

好关系比对错重要

和孩子产生的一切有效沟通,都要先源自好的关系

如果孩子跟你倾诉的时候,你却否定了他的痛苦

如果孩子跟你分享快乐的时候,你见不得他闲着

如果孩子想要被安慰的时候,你又总是习惯性地说教

这种一次次的忽视和敷衍,其实都在一次又一次地拉开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

曾经,和女儿聊儿时被后排同桌偷偷搬走凳子摔了一大跤

女儿所做出的互动表情,还有时不时地发出“然后呢”、“还有呢”之类的声音,让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愉悦心情

这就是沟通里的回应,是认真倾听、也是尊重人的一股舒适力量

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也应该如此,积极去回应孩子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好的亲子关系也远比对错更重要

比如,告诉孩子:

“你说的这句话听起来好像…”

“你难道是想表达…”

“那你的意思是…”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他们的感觉,只要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重视、和被理解之后,孩子和我们之间的距离自然会被慢慢拉近

如果孩子情绪焦躁、脾气也比较大,我们也不要急着去输出大道理,帮助孩子把那股负面情绪发泄出来,才能让所有的矛盾和压力都从根源上被缓解

首先,可以试着帮助孩子描述自己的情绪:“那件事情一定要你很难过吧”

接着,引导孩子思考如何解决这件事情:“你可以试试xx方法,效果也许会不一样”

最后,孩子用合理的方式去发泄不满:“如果心里还是觉得难受,那给你一个漂流瓶,你把心里难过的那件事情写下来放进瓶子里,然后我们一起把它放进河里漂走吧”

先养好亲子关系再教育孩子,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纠正行为,这才是我们感化自以为是孩子应该有的态度

那么,关于孩子太自以为是、听不进话的相关教育与方法,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1 阅读:63

兰妈谈育儿

简介:专注于育儿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