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丨年轻人“词穷”,不能全怪网络

半岛都市报 2024-03-09 07:50:16

本期话题

有人说,我们已经进入读图时代,以致如今走亲访友不知该说什么、拜年信息要复制粘贴……在离开网络环境、需要进行规范化表达时,很多人只剩下干瘪的文字和磕绊的语言。近日,中国青年报公布的一份社会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1333名受访青年中,53.3%的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为什么在青年群体中出现了“词穷”的现象?如何丰富自己的语言,让“梗阻”的表达顺畅起来?过半受访青年认为阅读量少和依赖网络语言及表情包是“词穷”的主要原因。“词穷”,不是一个现在才出现的新现象,也不只是年轻人才有。但“词穷”者越来越多、演进越来越快,却是一个新问题。

学会“说话”,依旧很重要 □特约评论员 冯赟

在网上,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吐槽”:感觉在进行沟通时,一条热梗、一个表情包、一段视频似乎胜过自己的万语千言。提笔忘字、开口忘词、词不达意时常发生,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在“断崖”式下降——明明我们每天在接触文字,面对美景,为何只有一句“哇,好美”;面对工作总结,为何只能花钱雇AI代写;面对敬佩的事物,为何只能在评论区打下“YYDS”。不仅仅是成年人,就连在小学生们的作文里:“666”“绝绝子”等网络热词也频频出现。不禁让人深思:我们怎么不会“好好说话”了?

不得不承认,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热词、图片、视频更易传播,也更容易被理解和记住,甚至是目不识丁的老人与小孩也可以接收到信息内容。如此潜移默化中,人们的表达方式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变。

然而,图形与视频可以为我们构建一个更立体、写实的世界,却让信息的传播缺少了一丝“感情”的韵味。当看到一轮残月的图片,您是否还会想起“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的寂寞?当看到滚滚波涛,您是否还会想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阔?这些诗句,虽然无法勾勒出一个具体的环境,却依旧能让千百年后的我们所动容,这便是语言文字的力量。

不仅如此,一些图片与视频在进行传播时,为了传递创作者更深层次的思考,仍然需要配合文本与字幕。因此,学会“说话”,依旧十分重要。无论是交流,还是写作,这个过程就如同搭建一座“大厦”,字是砖,词与句是“粘合剂”,思路框架是“钢筋水泥”。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心一言”等AI工具可以提供海量“砖块”与“钢筋”,甚至可以构建写作的思路框架。然而,当使用这些工具时,我们仍然需要借助文字描述,进而找到符合需求的内容。

学会“说话”,并非要求我们“倚马可待”“出口成章”,而是要求我们在表达时做到基本的用词准确、逻辑通畅,观点明确、表达完整。因此,与其焦虑自己“词穷失语”,不如就从下一句话开始,为自己的“语言大厦”查缺补漏,在日常输入与输出中重新找回语言表达的能力。

(作者为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生)

大可不必为“词穷”而焦虑 □特约评论员 袁法周

词穷”未必不是个好事。新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沟通已呈现出全媒体式面貌,谁说社交方式只能依托语言?现在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鸡汤文、问候语,动动手指便可群发朋友圈,但没有一个人会认真看一眼,更别说从中感受到朋友发自内心的祝福,这难道不是无效社交吗?倒不如庄子所说:“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满屏看似真挚的废话,还不如发给朋友一个最普通不过的笑脸,至少让朋友知道你此时此刻心里还想着他。

“词穷”未尝不是一种生活态度与方式。我们不能只看到表象,所谓人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阅读量少与依赖网络语言表情包也并不是问题的根源。“词穷”意味着个人在社会活动与交往方式的多元化,个体自我表达与群体信息交流拥有自由度与选择性。这不是语言能力的退步,恰恰相反,反映出社会发展的进步,即我可以用任何方式来表达,也可以不表达。

人们总是用批评的口吻指出年轻人存在“词穷”的问题,却无视新时代的年轻人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掌握更为丰富的信息、知识,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一个“卷”字就能呈现这种状态。所以,“词穷”未尝不是一种应对无解问题的态度:既然卷不动了,还说那么多冠冕堂皇的废话干吗?

其实,当下人们的表达交流一点也不“词穷”,互联分享才是全新社交的本色。人与人之间交际的方式日新月异、多种多样,未必需要绞尽脑汁、搜肠刮肚来组织词语表达“言外之意”,语言只是一座独木桥,在“条条大道通罗马”的全媒体时代并不是唯一选项。移动终端的碎片化视听盛宴更容易让人们产生共情,轻松不过脑,却能怡然自得,“词穷”意味着社交方式更加多元与丰富了。能够选择的自由表达也意味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有谁会为“词穷”而不开心,抑或是焦虑呢?正如笔者写下上述几段“词穷”的文字,其实只想与大家分享一个朴素的观点:尊重个体自由表达的权利与方式,“词穷”便不是一个问题。

(作者为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编审,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好好说话,实现数字时代的“双向赋能” □特约评论员 宋守山

前些年,刚用电脑的时候,有一种现象是“提笔忘字”。而现在,好多人却发现自己“不会”说话了,语言表达能力急剧下降,“词穷”不是因为“理屈”,而是“忘言”,这是当前社会中“媒介素养”缺失的一种典型症状。这绝非数字社会中的应有状态,只有学会“好好说话”,才能推动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彼此的“双向赋能”。

语言表达是人类的基本能力,只有顺畅的交流,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按理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不断提升公众的交流能力,从QQ到微信,从文字到视频,皆是如此。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应该如何享受科技进步便利的同时,让“词穷”这种状态少出现。

作为“忘言”的“词穷”,更像是语言表达过程中的“卡壳”,大脑忽然“短路”了,不知所云,这是媒介素养短缺、技术伦理问题集中呈现的结果。互联网不仅会形成“地球村”实现“天涯若比邻”,在另一层面,互联网传播中的“信息茧房”,使得人际交流的“破圈”越来越少,很多人习惯囿于熟悉的圈子,自然与外界的交流变少,也就产生了“词穷”的状态。而互联网传播环境中信息的“泡沫化”现象也极为严重,这种现象让人沉迷于毫无逻辑的信息碎片,不仅逻辑能力退化,语言表达能力也不断降低。

可能有些人会说既然现在都进入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发达到文生视频的Sora都出现了,我们只需要去享受科技进步的果实就好,还需要“好好说话”吗?我们只需要刷刷短视频,享受科技进步的乐趣不就行了?让机器人“学好本领”,为我们人类服务不就得了?事实上,越是科技发展,人类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越发重要。比如,大家都知道不仅人类之间要学会交流,人工智能同样需要“好好说话”,人工智能不仅需要人输入指令,更需要基于人的表达对其进行“调教”,只有人机之间更有逻辑,指向更明确的“交流”,才能让AI准确理解人类的“需求”,不断推动这项技术的进步。所以,好好说话、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辞藻华丽、气韵贯通,还关系到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

互动留言

@羊城派:

今天年轻人“词穷”是被互联网逐渐驯化的结果。当网络越来越多地代替人的脑功能和手功能,并将人们的社交方式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词穷”就是必然结果。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随着网络工具更加智能化,患上“词穷症”的人会越来越多,“脑懒”“手懒”的情况将越来越严重。

@青平:

“词穷”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和关注。要从多方面入手,改善网络语言环境,引导年轻人积极参与线下活动,加强阅读等。想要思路更清晰、表达更有条理、说话更流利更自信,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慢慢进步。

@南方日报:

在一种流行的、模糊的、“短平快”的表达方式之外,需要补充严肃的、精准的、“长深厚”等多种方式表达,以此应对多元场合。语言文字的境界可以达到“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当然,这需要细微的洞察力、丰富的词句储备、必要的思维和表达训练。事实上,很多词不达意的年轻人都清楚该如何缓解“词穷”,重要的是行动起来并且持之以恒。

@澎湃:

这或许也是个意想不到的趋势。我们自以为进入了读图时代,但没想到兜兜转转仿佛回到了原点,“好好说话”依然那么重要。这也说明,人们不能轻易“放弃”语言文字。文明的繁衍、文化的传承,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元素。这不只是对历史的经验总结,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同样如此。

0 阅读: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