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英国政府哪来的把握和信心对大清开战?

垂耳兔 2022-04-26 11:48:01

提到鸦片战争,很多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用结果倒推过程。

觉得战争的结果是英军吊打了清军。所以英国人在战前肯定是成竹在胸。

实际上,鸦片战争之前,英国对清朝的虚实并不了解。英国政府在开战前也没什么把握和信心。

英国人如果真的知道清朝的真实武备情况,他们就不会只有那么点胃口了。

至于说马戛尔尼的回忆录,那也叫情报?

马戛尔尼说清朝专制野蛮,社会黑暗,老百姓生活贫困、悲催,饿殍遍地走。

姑且不论马戛尔尼说的是不是事实。

就算他说得都对,符合客观事实。但这能说明什么呢?

这对英国向大清开战,又能提供什么实际性的帮助呢?

当时欧洲,如沙俄,德意志地区,哪个不是专制政体?哪个不是既野蛮、也黑暗。

难道英国政府能根据这些情况,就判定沙俄和普鲁士不堪一击,只派几千人征讨,就能轻轻松松搞定?

不能这么说吧。

实际上,别说是沙俄、德意志了。甚至就连当时的英国也没好哪去。

1845年的“爱尔兰大饥荒”,死了近25%人口。

结果英国政府却嫌死得还不够多,完全没把爱尔兰人当“人”看待。

英国治下的爱尔兰人,活得还不如大清治下的屁民呢。甚至还可以这么说,活得怕是连狗都不如。

说到底,马戛尔尼出生于贵族家庭,他对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水平并不了解。

他从清朝带回去的情报的性质,就相当于我现在说:美国的政治体制并不完美;美国也有乞丐;美国也存在官商勾结的情况;美国就是一头纸老虎。

说得好像没啥毛病,但说的都是废话。

这就是典型的“正确的废话”。

应该说,野蛮专制、贫穷落后,这是当时世界的一种常态。绝大多数国家都如此。

英国政府不可能因为看到这种类似废话的情报,就断定清朝不堪一击。

我知道,肯定有人要拿鸦片战争之前的九龙炮战和穿鼻海战举例,证明英国在战前已经对清朝的军事知根知底。

是的,鸦片战争之前,通过一些小规模军事摩擦和在华英国人提供的情报,英国政府确实加深了对清朝的了解。

但这些情报都比较片面,顶多只是让英国政府知道“清朝的海防工程很落后,清朝的海军很弱鸡”罢了。

对中英战争的帮助,还是很有限。

所以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英国对清朝的了解并不深。

英军不知道清朝内陆的具体情况,不知道清朝有多少兵力,不知道清军的具体部署,训练水平如何,具体装备如何。不知道清朝的死穴是什么。

而也正是英国不了解清朝。所以在鸦片战争期间,英军与清朝打打停停,一会打,一会又谈判,谈崩了之后又接着打,前后打了两年之久的原因。

如果英国在战前,知道清朝的死穴,真的看穿了清朝的虚实。英军根本不可能在厦门、定海等地浪费时间。战争根本打不了两年。半年时间足矣!

比如后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人就是看因为穿了清朝虚实。所以开战之后,英法联军除了在广州、定海等地补给外,根本不打其它地方。直接北上天津,掏清朝的心窝。

既然对战争没把握,那英国政府为什么还敢发动鸦片战争呢?

这是因为,没把握就开战,对于英国人来说就是家常便饭。

英国人打仗,从来都不会因为没有必胜的把握就不敢开战。

比如在征服印度的过程中,东印度公司发动的四次迈索尔战争。有两次就是冒险,结果赌博失败,从头再来。前前后后,打了四次。

如果英国人不冒险,可能一次就能搞定,不需要打四次。

还比如与鸦片战争同期(1839-1842年)进行的第一次阿富汗战争。

英军在战前也得到了情报,情报上说阿富汗土著就是一帮野蛮人。

结果呢?情报没错,但英国人低估了阿富汗土著的战斗力。

一场大战下来,英军损失了1.5万人(含后勤人员),被帝国坟场好好地上了一课。

回看历史,英军在殖民时代的扩张,经常打败仗。

但是,英国政府从来不会因为把握不足,就放弃一次以小博大的机遇。

那么,英国政府为什么就敢于发动赌博式的战争呢

英国人之所以如此“自信”且好战,与英国是一个岛国的性质有关。

大陆国家,比如法国和德国,领土接壤,宣战就等于赌国运。

有些战争,比如普法战争,一旦爆发,不打得头破血流,不会收手。

即便打完了,双方也会结仇。以后也必然要找茬报复。

由于发动战争的代价太大,所以大部分的大陆国家,不敢轻易开战和结仇。

但英国不同,它是一个孤悬海外的岛国。且它的海军又是世界第一。它不怕被报复。

想想看,如果你不希望别人过得好。同时你也不怕被报复。

那么,你是不是有事没事就去惹是生非,故意给别人添堵?

必然的嘛。

你不惧报复,必然就会“自信”且好战。

实际上,这也是英国被贴上“搅屎棍”标签的原因之一。

英国政府的大陆均势政策,以及英国的岛国属性和强大的海军,注定了英国人必然是一根优秀的欧洲搅屎棍。

0 阅读:22

垂耳兔

简介:分享各种各样的情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