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片神奇的土地,吃不饱饭的同时可以大量出口粮食

以晴小熊 2024-04-02 01:29:53

印度这个国家实在让人感到扭曲,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国之一,它供应着全球许多国家的主要粮食需求,然而一旦停止供应,就会导致多个国家陷入粮食短缺的危机。尽管印度是这样一个重要的粮食出口国,却自身饱受严重的饥饿困扰。

正常的逻辑是你自己的粮食有足够的富余才会拿去出口吧。可是在印度有近2亿人口,每天都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这个地区本应是一个粮食生产的福地。在南亚这片次大陆上,印度与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和巴基斯坦接壤,拥有热带季风气候,适宜农作物全年生长,丰富的降水资源更是相当充沛,平均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将降水量低于750毫米的地区划分为干旱地区。可以说,这样优劣的地理条件简直是上天卷的馈赠。然而,据2022年全球饥饿指数报告显示,印度已被列为重度饥饿国家,在约29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居住着超过14.2亿人口,其中超过1.9亿人口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

对于这样一个地理环境如此优越的国家来说,如何会有如此之多的人口面临饥饿呢?超过1.9亿人口无法获得足够食物,这一数字令人震惊,在如此众多人口陷入缺失状态的情况下,印度仍然坚持成为全球第三大粮食出口国,这究竟是为何呢?难道是他们牺牲自身利益来满足他人?这疑问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有句俗语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印度虽然拥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但其粮食产量还不及我们的一半。以2023年我国的7亿吨粮食产量对比,印度仅有3亿吨左右的产量,人均粮食产量仅约200公斤。这一数字与我国建国初期的水平相当。根据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线,人均粮食消费量应维持在400公斤以上,而印度显然远未达标,即使停止粮食出口,也难以满足全国人民的需求。

粮食产量低下,并非是因为印度人不勤奋耕种,而是因为他们无法有效经营农业。在热带季风气候下,印度经面临缺水的困境。每年的6月至9月是雨季,这段时间应该是储存水源、备足水量以供旱季使用的最佳时期。然而,印度的水利工程严重不足,整体基础设施建设也10分薄弱。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在遭遇极端天气时,农业产出无法稳定,收成频频受损,基础设施的薄弱只是原因之一,印度在农业技术方面更是滞后,相比其他国家已进入机械化农业时代,印度仍停留在传统的耕种方式上,这显然无法提高粮食产量,那么为何印度仍然每年大量出口有限的粮食呢?这难道真的是在舍小我,成就大我?其实归根结底还是金钱的影响。

自被英国殖民开始,印度就失去了自主权,至今仍有70%以上的土地集中在1%的富人地主手中,剩下80%的人口则是农民。由于印度未经历过独立前的变革,整体社会仍停留在封建阶段,印度农民在他人土地上辛勤劳作,最终却将劳动成果交付给地主,这种剥削最终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制于水利设施的不完善,一旦自然条件不利,农民不仅无法收获,还需支付土地租金,农民的地位日益低下,而地主们则在获得大量粮食后,选择直接出口,以获取高额利润。

由于印度的建国历史,他们缺乏自我改革的意识,政府虽试图改善环境,却因得罪利益者而难以推进。尽管政府有一些补贴政策,但这些措施未能惠及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反而存在着腐败问题,最终受益者仍是地主和既得利益者。有报道称,大量粮食在露天堆放多年,被风吹日晒,这些粮食本可以养活多少印度人呢?由于储存水平不足,印度的粮食损耗率高达40%,导致很多粮食无法出售,相较于我国,同样是农业大国,印度的种植环境更优越,却未能善用,反而自己摧毁了养活自己的机会。

0 阅读:54

以晴小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