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蒋介石去台湾的7名国军上将,最后都是什么结局?

听白聊国际 2024-02-02 03:46:07

1、阎锡山

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伯川,汉族,山西省五台县人,清末举人,北洋政府将军府“同武上将军”,国军(及其前身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北洋军阀“晋系”领袖。

阎锡山

阎锡山管辖之山西省,自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以来,经历多场内战、抗日战争及国共内战,依然屹立不倒。直至1949年4月太原战役结束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为止,一共历经38年,是众多民国军阀中纪录最长者。

阎锡山曾任“行政管理机构”院长、国防部部长及总统府资政等职务。1949年11月20日至1950年3月1日,代行时任代总统李宗仁职务。

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宣布“复行视事”。此后阎锡山便定居于阳明山,过着“十年隐居,十年著作”的生活,期间共有近五十名忠心部属也跟着迁入,打理阎锡山住居生活。

阎锡山

1960年5月23日,阎锡山于台北市病逝,葬于阳明山。

阎锡山正妻徐竹青,妾徐兰森(本为大同许氏,出于对原配家族的尊重和安抚,按当地习俗,许氏登门向徐竹青父亲徐一敬行跪拜大礼,认徐一敬夫妇为义父母,认徐竹青为义姐,徐一敬为许氏取名徐兰森。徐一敬弟徐一清曾任山西银行经理)。徐兰森替他生有5个儿子,长子、三子幼年夭折。按照婚前约定的家规,徐兰森所生子女均称徐竹青为妈,称徐兰森为姨。

长子阎志恭(字敬斋)

次子阎志宽(生于1919年,15岁娶妻赵秀金,20岁在日期间病故。赵后改嫁阎志惠)

阎锡山与儿女

三子阎志信(字实斋)

四子阎志敏(生于1926年,1949年从上海到美国纽约读书,毕业后担任高级电子工程师,阎锡山逝世时,阎志敏立即赶回台湾,但妻儿仍在巴西)、

五子阎志惠(生于1927年,曾任中华民国驻日大使馆武官,退休后前往巴西开小酒馆,之后前往纽约一家保险公司任职,期间赵秀金过世,抚养长女阎树枋、次子阎树楠成人并嫁娶。2011年3月25日心脏病逝于加州医院)。

2、何应钦

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字敬之,贵州兴义人,祖籍江西金谿。陆军一级上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国民党军政界首要人物;在黄埔系当中,有蒋何并称的地位。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军政部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军分会委员长、大本营参谋总长、陆军总司令、联合国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团长、国防部部长及行政院院长。于1949年前往台湾担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和国民大会主席团主席。日本称其为日本通巨头。著有《八年抗战》、《中国与世界前途》。

何应钦

何应钦随国民党迁到台湾后,寓居台北牯岭街,自称闭门思过,不闻政事。后备受冷落,被排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

1986年4月,何应钦中风,被送进医院。1987年10月21日上午,何因心肺衰竭在台北荣民总医院去世,享年九十八岁。

何应钦

何应钦父亲何其敏,职业商人;母亲史氏;在兄弟五人中排行第三。1916年4月30日,与贵州督军刘显世外甥女,王伯群、王文华昆仲胞妹王文湘于贵州结婚;婚后生一女,名何丽珠。侄孙何祖光,香港富商;侄孙媳妇温碧霞,著名演员。

3、张学良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陆军一级上将和政治人物。奉天省海城县(今辽宁省海城市)人,祖籍河北大城。其父为奉系军阀首领,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

张学良

张学良的前半生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而后半生则被蒋氏父子囚禁。1928年,在其父张作霖于皇姑屯事件中被日本人炸死后,他以东北少主的身份迅速接替并掌握了其父领导的奉系军阀,并宣布东北易帜,终结了北洋政府时期。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东北军未抵抗,导致东北快速沦陷于日本之手,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蒋介石以及陈诚、卫立煌、陈继承等中央军政大员,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25日,张释放蒋,并亲自护送蒋由西安回到南京;张曾天真地说:我抓了蒋,现在送他回去,一抓一送;送他到了南京,他再送我回来,也是一抓一送,岂不是千古美谈!

张学良

张学良一直遭蒋软禁并随国府迁台。在蒋经国任内,张依然遭软禁,直到蒋经国逝世后,1990年,90岁高龄的张才被李登辉释放、重获自由,并移民美国夏威夷州安度晚年。

2001年10月14日于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的斯特劳布医院病逝,终年100岁。

张学良与赵一荻

张学良原配于凤至,情妇赵一荻,1964年于凤至离婚并于赵一荻结婚

长子:张闾珣(1918-1986)(母于凤至)

次子:张闾玗(1919-1981)[94](母于凤至)

三子:张闾琪(1919-1929)(母于凤至)

长女:张闾瑛(1916-)(母于凤至)陶鹏飞

四子:私生子张闾琳(1930-)(母赵一荻)后适陈淑贞

4、薛岳

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原名仰岳,字伯陵,陆军一级上将,广东韶州府乐昌县客家人,为民国年间名将,在抗日战争中多次胜利,被认为是“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因此被日军冠以“薛老虎”之称。

薛岳

1949年1月21日,李宗仁任命薛岳为广东省政府主席兼广东省保安司令。2月2日,广东省政府主席薛岳对美联社记者声称,建立粤、桂、闽、湘四省联盟。2月4日,薛岳于广州宣布施政三大原则:一、政治自由;二、经济民主;三、军事自卫。后撤退至海南岛。1949年10月解放军发动广东战役。

1949年12月28日,特派薛岳为海南特区行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海南防卫总司令官。薛岳把原来广东省的6个保安师运到海南,编成了第四军、第六十三军和第六十四军,每军各2个师,又利用军舰和飞机在海南构筑了一道“伯陵防线”,尝试将海南建设为反共基地后图“反攻大陆”。1950年4月国军战败后薛岳撤出海南并赴台。

薛岳

抵台后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行政院政务委员,1966年出任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1991年因光复会裁撤而自然卸任,担任此职长达25年。

退休后隐居于台湾嘉义县竹崎乡一座农村大宅,薛岳命名其为忠恕邨,生活深居简出。

1998年5月3日逝世,享寿103岁。

5、白崇禧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回教徒,伊斯兰经名奥马尔,广西桂林人。陆军一级上将,有“小诸葛”之称。中国国民党桂系将领,地位仅次于李宗仁。是首任国防部部长。1923年起任广西讨逆军参谋长,广西绥靖公署及桂军第二军参谋长,国民革命军副总参谋长、东路军前敌总指挥。保定军官学校毕业。

白崇禧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称“李白”,是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地方军事势力——桂系的中心,多年来一路合作无间。二人最初一同加入国民党孙中山在广州的革命阵营,又联手驱逐广西的旧军阀。1927年任淞沪警备司令。国民革命军北伐时,率广西军队攻至山海关。后任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新编第十三军军长。北伐成功后,和蒋中正及其他地方势力多次开战。1929年蒋桂战争失败后,与李宗仁等退回广西。八年抗战爆发后,二人动员广西的军队抗击日军,合作指挥多场大战,屡有胜果。

李宗仁和白崇禧

1931年后,白历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兼军训部长、桂林行营主任、国防部长、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中军政长官。然而,国民政府未能保住在中国东北的战果,局势对国府愈趋不利,桂系最终亦无法保住半壁江山。去台湾后,白被委任为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66年病逝于台北。

白先勇

白为著名作家白先勇之父。白崇禧笃信伊斯兰教。民国时期,他捐款兴建了多所清真寺、发展穆斯林教育,在政治和经济上给予中国穆斯林许多方便。另一方面,据其子白先勇回忆,白对于少数穆斯林不合时宜的风俗习惯,例如:女性不得受教育、女性戴面纱等,极为反对。

6、陈诚

陈诚(1898年1月4日—1965年3月5日),字辞修,乳名德馨,别号石叟,浙江处州府青田县高市乡外村人。陆军一级上将,是中国国民党的党、政、军首要人物之一。其军事集团是蒋介石嫡系部队中坚力量。他自到黄埔军校起就一直追随蒋,成为蒋之心腹干将,曾任军长、兵团总指挥、集团军总司令、军政部长、湖北省政府主席、国防部参谋总长等要职。到台湾后,历任省主席、“行政管理机构”院长、副总统和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曾兼任海军总司令。

陈诚

退到台湾的蒋介石,更加倚重陈诚。1950年3月,陈诚任台湾国民党政府的“行政管理机构”院长,翌年1月兼“行政管理机构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4年3月任“副领导人”,1957年10月任国民党“副总裁”。1963年12月辞去“行政管理机构”院长兼职,专任“副领导人”、“副总裁”。1965年3月5日,陈诚因肝癌在台北逝世。陈诚去世后,蒋介石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并亲自到灵前献花圈。

陈诚

7、孙连仲

孙连仲(1893年2月2日—1990年8月14日),字仿鲁,直隶省雄县(今河北省雄县)人。陆军二级上将。冯玉祥手下“十三太保”之一。抗日战争知名将领。

孙连仲

孙连仲生于一个富农家庭。早年入北洋第二镇王占元部为炮兵。1914年转入冯玉祥的第16混成旅。历任冯玉祥部下炮兵班长、连长、营长、团长。

1926年孙连仲任国民联军东路军第二军司令官,9月率部参加冯玉祥五原誓师,加入中国国民党,参加响应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东征作战。1927年任国民联军第十四路军总司令。

1928年4月孙连仲任第二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兼平汉路前敌总指挥,率部参加南京政府第二期北伐。随后奉命移师西北,兼任陕甘“剿匪” 总指挥,并任青海省政府主席。

1929年孙连仲担任甘肃省政府代理主席,主持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军务。后投靠蒋介石集团。1930年冬任由西北军余部改编的第二十六路军总指挥。

1931年兼江西省“清乡”督办,率部参加对红一方面军的第二、第三次“围剿”。7月担任右翼集团军第二军团总指挥兼第二十五师师长。同年12月中旬,所部赵博生、董振堂等率领第二十六路军在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他被改任为国民党第九路军司令官。

1933年孙连仲任重建的第二十六路军总指挥。1935年兼第一绥靖区司令官,并被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监察委员,率部参加对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围剿”和追击长征中的红军。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孙连仲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团军团长。10月任第二集团军副总司令。曾指挥娘子关战役。

1938年3月孙连仲任第五战区鲁南兵团司令兼第二集团军总司令,指挥十个军兵力,参加徐州会战,率所部扼守台儿庄正面阵地,粉碎日军进攻,给予日军第十师团以歼灭性打击。

1939年1月孙连仲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同年11月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均兼第二集团军总司令。

1944年担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1945年6月改任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抗日战争胜利后,负责主持平津地区日军投降事宜。

孙连仲

1945年10月底率部进攻解放区,在邯郸战役中受到沉重打击。

1947年7月孙连仲任保定绥靖公署主任,旋又改任南京卫戍总司令部总司令兼总统府参军长。积极追随蒋介石集团参加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1949年逃至台湾。先后任台湾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国民党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

1990年8月14日在台北病逝。

0 阅读:584

听白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