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猫咪
编辑 | 猫咪
这场关于沙白的舆论风波,真叫人看得“服了”。有人说她是个英雄,是为“自由”而赴死的勇者,可说白了,这自由是她拿家人、拿公众舆论换来的。
沙白的故事,媒体讲得绘声绘色,甚至把她包装成一个勇敢追求“死亡权利”的悲情人物,吸足了流量。然而在这涌动的情感背后,我们是否需要冷静下来,好好想想,沙白的故事真的有必要这样讲吗?
先说说红斑狼疮。说实话,这病虽然没得治,但也没吓人到那种地步。她大可通过规范治疗控制病情,过上相对正常的生活。
她不是没条件治疗,而是因为担心激素带来的副作用,自己多次停药,导致病情反复。
一个病情相对可控的患者,经过多年反复才发展到肾衰竭,正说明她在放弃自己。于是,沙白经历的那些痛苦更多是她对治疗的不信任和怠慢带来的结果。这种“不配合治疗”下的结局,成了她“追求死亡自由”的一部分。
再看媒体对沙白言论的放大。沙白抱怨医院的治疗影响了她的性生活、表妹不捐肾、社会不允许器官交易,甚至连在亲友和父亲的劝说下被送去医院,她也抱怨“剥夺了她的死亡自由”。
她的抱怨成堆,听起来倒像是在指责整个社会。她向来对自己无比宽容,却一再对他人和社会无端指责。
自己停药,怪医生;不遵医嘱,怪家人。到了最后,她甚至要求风烛残年的老父亲陪她远赴瑞士完成安乐死计划。这种自私得无以复加的选择,真是让人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媒体的角色。报道自杀事件本就有一套应当遵守的原则,比如别过度渲染、别把具体自杀细节大肆渲染,尤其是不要将自杀美化成一种对社会的不满或抗争的“出口”。
然而在这场风波中,我们看到的媒体却几乎违反了所有准则,反复放大“感人自白”,详细描述细节,仿佛唯恐引不起关注。将一个人不负责任的自我毁灭包装成一种“自由选择”,这不仅是舆论导向的失败,更是一种对公众的误导。
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是:沙白选择了自杀,我们尊重她的选择,但无论如何,这不是一个值得宣扬的故事。
个人追求自由的权利毋庸置疑,但自由不是只要自己“安乐”就够了的事,尤其是在拖累家人、消耗社会资源的情况下。
沙白的“自由”夹杂了太多对他人和社会的埋怨,她不是一个勇敢的斗士,而是一个逃避现实的失败者。这种选择从来不是应对困难的正当方式。
最后,社会正在努力缩小差距,给每一个有困难的人以机会,鼓励人们对生活怀抱希望。如果有人选择放弃,这是她的自由;但鼓励别人去走这条路,那就太“其心可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