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肾气,化水湿,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

何学红聊养护 2024-07-13 20:50:31

在现代医学的视角下,慢性肾小球肾炎作为一种免疫反应性疾病,其病理机制在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及间质发生的细胞浸润、水肿、增生等炎性改变。这些变化往往源于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然而,当我们从中医的角度来审视这一疾病时,会发现其背后有着更为深层次的病因病机。

中医理论认为,水肿之患,“其本在肾”。肾作为先天之本,主水液代谢,其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肾气充足,则水液代谢顺畅,反之则会导致水液代谢失衡,出现水肿等症状。在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例中,肾气失调往往是导致水肿的根本原因。

肾气失调,首先会影响到脾的运化功能。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将其转化为气血,以供养全身。然而,当肾气失调时,脾失温养,其运转制约水湿作用随之减弱。这就好比一个失去动力的水泵,无法有效地将水液输送到需要的地方,导致水湿在体内停聚,形成水肿。

同时,肾气失调还会影响到膀胱的气化功能。膀胱作为水液代谢的终末器官,其气化作用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尿液的生成和排出。当肾气不足时,膀胱缺少肾气的温化,气化作用也因此而衰弱。这就好比一个火力不足的锅炉,无法将水液充分加热,使其转化为尿液排出体外,从而导致水湿在体内滞留,形成水肿。

基于上述认识,中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思路在于调和肾气,化解水湿之源。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补益肾气。通过选用具有补益肾气作用的药物,如熟地、山药、山萸肉等,来增强肾气的功能,使其能够正常地推动水液代谢的进行。

二、健脾利湿。在补益肾气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健脾利湿。通过选用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药物,如白术、茯苓、泽泻等,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促进水湿的排出。

三、温化膀胱。针对膀胱气化功能减弱的问题,可以选用具有温化膀胱作用的药物,如肉桂、附子等,来增强膀胱的气化功能,促进尿液的生成和排出。

四、辨证施治。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例如,对于肾阳虚的患者可以选用温补肾阳的药物;对于肾阴虚的患者可以选用滋养肾阴的药物等。

总之,中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思路在于调和肾气、化解水湿之源。通过补益肾气、健脾利湿、温化膀胱等方法来恢复水液代谢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水肿的目的。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

我是中医教授何学红,大家有肾脏疾病的相关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给我。

2 阅读:117

何学红聊养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