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进入倒计时,心理咨询师做客南阳日报党媒访谈厅为考生和家长送来心理调适指南

南阳观察 2024-05-24 13:20:21

朱彦军(右)做客南阳日报党媒访谈厅

目前,备受家长和学生关注的高考、中考进入倒计时,不少学生家长拨打本报热线咨询心理调节问题。考前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态,家长如何正确处理亲子关系,在心理健康共建共享之路上家庭成员如何共同成长?在“5·25”心理健康日即将来临之际,5月23日上午,河南省现代家庭教育研究院常务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朱彦军受邀做客南阳日报党媒访谈厅,就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专题访谈。

该访谈通过“南阳日报”新华社现场云、“南阳日报南阳头条”视频号、“直播南阳”抖音和快手等平台同步直播,截至目前总浏览量已超过10万人次,网友发出的咨询和疑问,嘉宾也予以线上解答。

调整心态 避免焦虑

再有两周时间高三的学子就要迎接高考了,我市的中招考试也将于6月下旬进行,那么在备考前的这段时间,学生们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避免焦虑或紧张的情绪呢?

朱彦军在访谈中表示,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适度的紧张是可以的,能够激发应变能力,提高思维活跃度和做事效率,不必担忧。但是,过度焦虑就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比如失眠、食欲不振,甚至出现心慌、胸闷、腹泻、头痛、感冒等。

“考前减压,是最有效的处理策略,平静、愉悦的情绪能让人的记忆力提高20%。在考试成绩中,心理分大约占到30到50分。”朱彦军说,学生可以试着从以下这些方面进行调整。

考前减少学习新知识,保持一种积极的应试状态。适度、有针对性地刷题,做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中等难度的题,目的是为了保持应试状态,维持调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不会做或做错了,可以对照答案,重点分析错误或者不会的原因,寻找有效的解题路径。

学会减压和放松休息。如果有潜在的压力或焦虑,可以寻找有效的减压方式,比如听听相声小品、大声喊叫、锤锤枕头、把内心的苦恼写出来再撕碎扔掉、找家长或者能理解自己的人聊聊天、必要时哭一哭、适当体育锻炼等都可以;做到有效的放松,维护良好的休息状态,可以放一点轻柔的音乐,身体平躺,放空大脑,想一想青青的草地、辽阔的田野、清澈的湖水,也可以做腹式呼吸放松术、肢体拉伸放松训练等。

每天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心理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每天早起告诉自己“今天状态不错,加油,我一定可以的”。

做完一套试卷奖励自己休息几分钟,跑跑跳跳都行,但不要看手机;睡前坐在书桌前,什么也不做,回想自己一天的收获,有哪些还不够好,用笔记下来,提醒自己“明天一定会更好!这样做,没问题”;如果感觉着急或者没劲了,可做自我放松训练和意象对话,引导自己进入一个平衡的状态。

“泡澡也是不错的解压方法,在洗澡水里加入薰衣草、玫瑰、天竺葵等具有镇静身心作用的芳香精油,有助于舒缓压力。适当的体育锻炼能调节植物神经、放松心情、转换思维。”朱彦军说,考前如果出现翻来覆去睡不安稳,也不要紧,只要躺下休息,心境是平静的,体力也不会消耗太多。

朱彦军建议,进考场前可以找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坐下来或靠着一棵树,做自我放松和意象对话,闭目养神,积极乐观地进入本科目的思维感受中;考试后,不管好坏,都要放下,也不用去对照答案,应该放松心神或散散步,准备下一场考试。

陪伴助力 关怀适度

孩子参加大考,家长也不亚于经历一场考试。作为陪伴助力的家长,在衣食住行日常管护和亲子关系培养上应该如何做呢?朱彦军主张,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建立家庭统一战线,共同迎战考试,互相包容理解。

孩子是一线战斗员,父母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家长要与孩子一起做好考前、考中、考后工作。开一次家庭会议,倾听、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感受,创造相对常态而平和安静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平心静气、情绪稳定地进行考试准备。

提醒或陪伴孩子适度娱乐或运动,如做俯卧撑、跳绳、打羽毛球等,有助于孩子消除疲劳,焕发精神。也可以听听轻音乐,看看轻松的电视节目等。

避免对孩子过分关注。有些家长一会儿给孩子冲杯热牛奶,一会儿给孩子送块西瓜,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旁边陪读。这种过度关怀的做法容易使孩子产生压力,适得其反。

准备一个小药箱,常用的感冒、胃肠紊乱的药物经常备用。协助孩子做好考试物质准备,把准考证、橡皮、小刀、格尺等准备好。家长和孩子一起预设可能的意外应对解决方案,如果没有做好,不互相埋怨和指责,而是想怎么补救。

“‘只要尽力就行了!’调查显示,很多高考、中考成绩佼佼者的父母,在考前就只说了这一句话。”朱彦军表示,考试期间要确保孩子饮食健康,不要给孩子吃大鱼大肉,最好是平时吃什么就吃什么,爱吃什么就吃什么,做到营养均衡就好。

相互理解 共同成长

除了考试,日常亲子关系的培养和维护也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朱彦军表示,在家庭教育方向、内容及方式上,家长更应该清楚青春期阶段孩子身心成长的特点。

初中阶段的孩子大多14岁左右,这个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初期阶段,到底做个什么样的自己、怎么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他们还在摸索中。心智还不成熟稳定,但自尊、自主、自我意识已经觉醒,对于别人的评价、看法很敏感,常常对自己不够满意,很容易情绪波动,出现紧张不安和激烈对抗的情绪状态。

家长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需要注意孩子想要独立自主的尊严但实际能力不足的情况,尤其在面对重大事件决策、大型考试的时候,要和孩子以平等身份商量讨论。

青春期最大特点就是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觉醒,这是人格塑造和心智逐渐成熟的阶段。这个时期孩子有自尊、自主、自我三大需要,要建立比较合理的亲子关系,最重要的是沟通,沟通是拉近和打开孩子心灵的最佳途径。

朱彦军说,家长首先要学会问和倾听,问孩子对当前某件事有什么看法和感受,在孩子表达想法时,要耐心倾听,不要提前下结论或点评;要学会接纳,听孩子说完,不要立即表达自己的看法,即使孩子说的内容有明显错误或不足;要学会帮助孩子处理情绪,孩子的意见不合理或错误,不要急于辩论和指责,要先找到这些看法的出处和依据,对其中的不良情绪优先安抚,等情绪平稳后再讨论具体修改意见;要客观提出意见和建议,用启发的方式让孩子思考其考虑问题的漏洞和欠缺,引导其转变思维方式;达成共识,提出落实的方案和保障措施,以及必要的奖惩。

倡导和谐心态,崇尚健康心理。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相信换位思考、耐心倾听、相互理解、共同探寻成长的亲子之路,必能收获平稳健康的良好心态,让“心智”导航,助推心灵的飞翔。

全媒体记者 李辉 张飞 文/图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