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烩面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承载战友情感和记忆的乡愁

雪域情 2024-08-24 21:15:38



烩面里的战友乡愁

——战友情与舌尖上的记忆之五十六

贾洪国

当兵离开了故乡,对家乡的记忆除了留在心灵上的一份浓浓的乡情外,再就是曾留在舌尖上那份挥之不去的对家乡美味的感触了。 

如果说乡愁是一碗面,那么在河南战友心中,这碗面肯定是烩面。一碗优秀的烩面,一定要面筋汤白味鲜。上桌前撒上一把香菜,最好配上两瓣糖蒜,浇上一点辣椒油一拌,那香味就强势地扩散开来。  

在河南,烩面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承载着当地战友情感和记忆的一种乡愁。   

86年我们去洞郎草场巡逻,完成任务回到东嘎拉山口,等团部车来接我们的时候,战友间扯闲谈。有人问河南偃师籍的马险峰此时最想干啥? “吃面,河南烩面……”那份淡然,让精疲力竭的战友们很自然就想起自己溢满烟火气的家乡美食。烩面,俨然成了河南战友舌尖上的标贴,生活里的日常。 

寻访战友来到洛阳偃师,当地战友几乎每天都有一顿烩面招待。烩面以其鲜美的汤汁、浓郁的香气、丰富的配料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赢得了国内外食客的青睐。成为河南美食的一张名片,就顺理成章了。

偃师战友马未然老兵,退伍前是亚东兵站的一名炊事员,他做的烩面很受汽车团官兵的青睐,退伍回乡后,担任农业小组组长二十多年,对于烩面的前世今生了如指掌。他介绍说,烩面起源于唐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大臣魏征因触怒了皇帝,被贬到了当时还是一片荒凉的河南。魏征为了活命,只好在一家小面馆打工。他观察到面馆里的面团和汤汁浪费严重,便将剩余的面团和汤汁混合在一起,创造了烩面的做法。没想到这种创新的吃法竟然大受欢迎,逐渐在河南地区流传开来,成为了当地的传统美食。

洛阳地区的人们差不多已经把烩面作为了主食,制作工艺比郑州地区的传统工艺还要复杂,从和面、醒面、拉面到煮面、烩菜、盛面,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要求。尤其是拉面环节,技艺高超的农家主妇,可以将面团拉成细如丝、韧如筋的面条。煮面时,要用大火煮沸,使面条熟而不烂,保持筋道的口感。烩菜时,要控制好火候和时间,使各种食材煮熟但不过烂,保持原有的风味和口感。

拜望战友来到河南洛阳,一脚踏上中原大地,郭勤学老兵迫不及待地找了一家烩面店,坐在不那么卫生的桌子前,用标准的河南话扯上一嗓子: “老师儿,来碗烩面! ”

吃过烩面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卖相型的食物,卖相不算好,几根皮带宽的手扯面条,几大片羊肉,几根海带,几根千张丝,几棵黄花菜,两个鹌鹑蛋,一把香菜叶,当然这只是基本款的,高档的还可以加鱿鱼海鲜什么的。这样一大碗用羊肉汤煮出来的面条,口感丰厚,汤汁肥美。   

偃师街头的烩面馆大小不一,街头常见的规格是一进门正对着一个玻璃罩子的柜台,柜台中有各种凉菜,色泽艳丽,卖相姣好。柜台后坐着一个一脸不耐烦的老板娘,一口正宗的洛阳话,如果你点的东西不巧卖完了,她会说:“乖,今天XX某了,要不你吃个XX吧?也可不错,中不中?”。

次日,战友带我参观少林寺回到偃师,马险峰老兵又把我们领进一家烩面馆,一碗专一疗愈乡愁的方便型老烩面,格外让人味蕾复苏!名字也够味儿——“一筷子到河南”,就是要让异乡的我,一筷子吃到地道的河南本地味,颠覆一个外地人对于当地美食认知的往往不是食物本身,而是观念。

等服务员打扫干净,我缓缓坐下仔细打量:还是一样的装饰,墙壁上还是挂着那幅画,画上依然是那行文字:传统风味,好面,好汤,用心做好每一碗!字下方画着一大碗冒着热气的羊汤烩面,面上浮了层绿盈盈的碎香菜。此时,服务员已把小菜啤酒放桌上,一会儿两大碗热气腾腾的烩面端在面前。品尝着味美汤鲜的饭菜,军旅往事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眼前。

马险峰老兵给我们每人点了一碗烩面,一碟凉拌腐竹,一碟莲菜条,两把羊肉串,一瓶金星新一代,一边吃饭一边喷磕(河南方言你懂的)。同行的郭勤学老兵要开车,我的身体有状况,马老兵好酒,非得整上两口白干才能尽兴,一个人也可以喝得津津有味,不需要我们过多的关怀!酒到酣处哇呀呀一声跳将起来!

人生说透,不过吃穿。记忆可以背叛,味蕾不会!正如《料理鼠王》里的美食家柯博,阅尽千帆,觉得最好吃的还是一碗杂烩菜,因为里面有他小时候吃过的妈妈的味道。这镌刻于心的老味道,也是浓浓的乡愁。    

也许外地战友吃了河南烩面会觉得不过尔尔,就像河南人吃了南京咸水鸭会觉得尔的不能再尔了一样,乡愁这东西一旦和味蕾纠缠在一起,就说不清楚味觉享受更重要还是心底那一丝抽痛更摄魂。和味蕾纠缠在一起的乡愁也绝不同于嘴馋,“红尘一骑妃子笑”那是嘴馋,而“借问酒家何处有”才是乡愁。举个例子打个比方,你问问出国在外的人最想吃什么。答案十有八九是火锅、饺子这两种食物,现在国外的中国餐馆那么多,难道吃不到火锅和饺子吗?当然不是。他们想念的是一大堆人、一大堆中国人、一大堆故乡人、一大堆有血缘关系的家人围坐一席,守着一个热气腾腾的锅,你一筷子我一口的热闹和亲昵。

要说,河南烩面多了去了,合记、萧记、裕丰源、八一八、四厂等,何况,各品牌主打也各异,羊肉、滋补、三鲜……甚至,地域上还涵盖南阳、开封、原阳、浚县、许昌等。

老战友相聚重逢的亲切自然,不知不觉把战友的家乡当成了自己的故乡。

在“最早中国”的河南偃师,橘黄色灯光映照着年代感十足的中原大地上,老战友们都沉醉于“一筷子到河南”,让水面汤交融,面馆里轻放着经典老歌,椅子上的猫跳来跳去,一筷子挑起劲道光亮的烩面片,满碗的香气瞬间沁入心脾,“滋溜——”一口暖暖的浓汤下肚,就好比见到了河南所有的战友。

这点烟火气,足以让我心存感恩与慰藉,在部队时什么小委屈、小坎坷、战友之间的小口角,都不值一提。

对于已经进入老年的战友们,食物功能早已跨越温饱,更多肩负起治愈人心的作用。酸甜苦辣咸的平衡对抗中,总能让退役老兵们在某一刻,链接起记忆人生里的参军、戍边与退伍还乡。

所谓战友情结,并非只是一种军人思想,也可以是条战友短信、一张老相片、一个电话,当然也可以是一块臭冬瓜、臭豆腐、一碗老烩面……

对于这样的诱惑,谁又能敌得过呢?

(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贾洪国:1968 年生人,西藏军旅五年,双流县报记者十年。出版有个人文学集《 一花一世界 》《 人生足迹 》 《 风兮雨兮》。近年来,主要精力用于采写《寻访战友故事集》,目前已完成了《军旅宥坐——寻访战友故事集》两册,50万字已汇编成书。因为“人在变老,军旅的记忆却永葆青春!”把文字当成爱好经营,把生活当成诗意品味,一念花开,一念云起,在时光中拈花微笑,能穿透岁月漫漫的尘埃。

作者:贾洪国

0 阅读:2

雪域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