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诀》:唐诗选辑不见了,戚长发为什么不问女儿和徒弟?

名著侠客说 2024-06-14 08:39:12

《连城诀》里面最工于心计的就是梅念笙的三徒弟戚长发,此人外号“铁锁横江”,言达平就跟狄云解释过戚长发外号的来历,说是“他计谋多端,对付人很辣手,就象是一条大铁链锁住了江面,叫江中船只上又上不得、下又下不得的意思”。戚长发也的确如此,做什么事情都不会直来直去,而是老谋深算,别人被算计了还茫然不知。只可惜,戚长发一辈子算计别人,自己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他视若珍宝的唐诗选辑一不小心就不见了,而且十多年都没有再找到,直到狄云功力大成之后,到那个隐秘山洞里回忆少年时代的欢乐时光再把它拿出来。

这本唐诗选辑和一般的唐诗选辑不一样,而是记载了“连城诀”的唐诗选辑。戚长发练的剑法叫“唐诗剑法”,名字的由来也是从这本唐诗选辑来的,因为所有的剑招名称都来自一句唐诗。戚长发明明把唐诗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可是在所有不知情的人面前都装成一个不怎么识字的乡下人,只有万震山、言达平这两个同门师兄和丁典才知道戚长发的本来面目(其实说起来,丁典也是他们的师弟,毕竟梅念笙后来也收了丁典当徒弟)。戚长发在女儿、徒弟以及其他人面前如此伪装,其目的就是为了偷偷研究师门传下来的那本唐诗选辑而不被别人发现。这本唐诗选辑当中藏着梁帝宝藏的秘密,也就是那一串数字,小说里面称之为“连城诀”,其实就是一段关于价值连城宝藏的口诀。也正是因为戚长发装得太像了,结果这一本唐诗选辑被他女儿认为没什么用,遂当成夹鞋样的工具给带走了。

如果不是一个心机深沉的人,面对这种情况会怎么样呢?首先自然是要想办法弄清楚是不是被别人拿走了。事实上,戚长发在湘西农村里面伪装成一个大字不识一箩的老农,谁会想到戚长发家中会藏有什么价值连城宝藏的口诀呢?戚长发之所以选择在湘西农村里面伪装,以他的性格绝对会对这个小农村作非常深入的考察,他身怀重宝,选地方隐居应该要符合两个特点:第一,这个地方够偏僻,外人很难找得到,这样隐居之后,外面的人很难找得到他;第二,此地民风淳朴,最好当地人都是那种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老实人,这样自己的秘密也不会容易被当地人发现。满足了这两个条件,那么戚长发在这里钻研自己的秘密肯定就不会被人打拢,所以,外人到这里来把唐诗选辑偷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在这种情况下,唐诗选辑不见了,肯定就是自己的女儿和徒弟的问题了啊!侠客君在这段开头时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是一个心机不那深沉的人会面对这种情况会怎么样?自然就会直接问女儿或者徒弟,那本唐诗选辑到哪去了?因为戚长发在这里连女儿都生了,还收了个徒弟,应该在这个地方生活了至少十年以上了,以他的心计肯定把当地的风土人情琢磨透了,也就基本可以排除其他人把唐诗选辑偷走了可能性了。最后问题肯定出在女儿或者徒弟身上,那么直接去问一下不就得了。

这本唐诗选辑是狄云后来回到湘西老家,在山洞里找到的,书上写得明白“他和戚芳都识字不多,谁也不会去读什么唐诗,那是戚芳用来夹鞋样、绣花样的”,而后狄云把书带走,借着去万震山府中替万圭治疗蝎毒的便利将书留给了戚芳,因为意外才发现这本唐诗选辑居然就是“连城诀”,戚芳听到丈夫发现书中秘密之后,心里还觉得奇怪“这就是爹爹和公公所争的什么‘连城剑谱’?这么说来,原来是爹爹得了去,我不知好歹,拿来夹了鞋样?爹爹不见了这本书,怎么不找?想来一定是找过的,找来找去找不到,以为是师伯盗去了。他为什么不问我,这真奇了!”戚芳有这种想法,也就是根本不了解自己父亲的原因,还以为自己的父亲是那个湘西农家大字不识几个、老实巴交的老农民。

实际上,戚长发怎么会不想问女儿和徒弟呢?只不过戚长发也怕啊!他一个不怎么识字的农民对一本唐诗选辑那么感兴趣干什么呢?是不是这本唐诗选辑中有什么秘密呢?他们会不会因为这个而觊觎唐诗选辑呢?如果真的觊觎了唐诗选辑,他们又会不会转而来暗害自己呢?侠客君认为,戚长发肯定会在内心有这种想法,特别是最后那个念头,毕竟当年他们师兄弟三人一同下毒手谋害了自己的师父梅念笙。往往做了这种亏心事的人,都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怕别人用同样的手段来对付自己。且不说,狄云和戚芳是真的老实人,就算狄云和戚芳没有那么老实,也未必所有人都像戚长发那样动不动就弑师弑父吧!况且,一本唐诗选辑而已,不知道里面的秘密,那也就是一本普通的唐诗选辑而已,和市面上卖的唐诗选辑并没有什么两样。言达平被万震山及门徒围攻受伤被狄云所救,面对恩人的询问,言达平都没有一句实话,只说连城诀是连城剑法的剑诀,要剑法和剑诀一起用才能有用,殊不知狄云早就从丁典口中得知连城诀的真正意义。所以,其实戚长发手上那本唐诗选辑仅仅就是一本普通的书而已。只可惜,戚长发自己太过不信任别人,明明唾手可得的东西偏偏找了十多年还找不到。

只能说戚长发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诸君以为何如呢?

0 阅读:21

名著侠客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