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国众多汉学家中,以翻译中国文学著称的罗高寿、研究汉语言的龙果夫和编撰汉俄词典闻名的鄂山荫,因均出生于1900年而被并称为“20世纪初俄国汉学三杰”。其中,罗高寿更是将“汉学”变成了“家学”,代代传承。罗高寿是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罗加乔夫(1900—1981年)的中文名字,他是俄国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语言学家、社会活动家和外交官。“罗高寿”是罗加乔夫这个姓的谐音,表示健康长寿的美好寓意。
亲历并参与中国国民大革命
1900年2月,罗高寿出生在俄国的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市(今哈萨克斯坦东部)。20岁时,罗高寿考入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东方系,后来转入莫斯科东方学院,选择中文作为自己的专业让他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20世纪20年代初期,由于出色的中文水平,正读大三的罗高寿被派往中国进行实习。五千年的深厚文化深深吸引着他,他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体味着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勤劳坚毅的品格令他钦佩,苦难的生活又让他同情。当时中国正值国民大革命时期,罗高寿亲历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历史大潮。1926年,他担任国民政府苏联顾问鲍罗廷的翻译,并同国民革命军一起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国政治形势恶化,罗高寿被召回苏联。
回到苏联后,罗高寿以优异的成绩从莫斯科东方学院毕业,并被分配到为中国培养革命人才的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莫斯科中山大学,担任翻译部主任,之后又被调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成为一名外交官。1928年秋,罗高寿被派到苏联驻迪化(乌鲁木齐)总领事馆工作。这是他第二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并在这里工作了6年。1936年,罗高寿第三次来到中国,被派到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新闻处。3年后,罗高寿带着全家回到了莫斯科,同时也开启了他精彩的教学、研究和翻译生涯。
1951年,他以论文《以固定词组表现的汉语成语(基于孙中山和毛泽东著作材料)》获得语文学副博士学位,后又获得博士学位。罗高寿先后在莫斯科东方学院、苏联外交部高等外交学校、莫斯科大学历史系、东方语言学院、莫斯科远东学院等多个单位,担任汉语语言学和中国文学教授、东方语言教研室主任等职务,在长达41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为苏联培养了大批汉学人才,他的学生遍布苏联的外交界、教育界、汉学研究等各个领域,为苏联客观了解和认识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翻译《水浒传》《西游记》等中国文学名著
罗高寿一生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笔耕不辍编纂教材、词典等工具书等,发表诸多汉学研究论文和著作,在俄国汉学界有着重要的学术地位。翻译研究中国古典和现当代文学作品,是罗高寿最主要的汉学研究贡献。罗高寿先后在中国工作生活近13年,热爱中国并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段特殊的经历,让罗高寿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风土人情,他愿意将中国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介绍到苏联,让苏联人民鲜活地了解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和朴实善良、充满英雄气概的中国人民。
1955年,中国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被罗高寿首次翻译成俄文,由苏联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一问世就受到热烈欢迎,北宋年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引起了俄语读者极大的兴趣,以至于该书于1959年第二次再版、1997年第三次重印。
1959年,罗高寿与汉学家科洛科洛夫合译出版了《西游记》俄文全译本。为了便于读者更好理解《西游记》,他发表了大量论文介绍作者吴承恩及其创作背景,阐释这部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如《论中国中世纪文学家吴承恩的世界观》《吴承恩长篇小说〈西游记〉中的讽刺成分》等。与此同时,为了适应苏联读者有随时阅读的习惯,罗高寿特意将《西游记》编辑了一个便于携带的节译本——《猴王孙悟空》,也备受欢迎。对于吴承恩,罗高寿在书中是这样评价的:“《西游记》的语言说明作者是名副其实的人民作家。他在这部小说中天才地运用了极其丰富的语言词汇,无论是民间口语,还是传统古文,在他的笔下极见功夫。有充分根据可以说,吴承恩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语言发展方面掀开了新的一页。”令人遗憾的是,他未能为这部书稿画上最后的句号。1984年,苏联科学出版社东方文献总编室经过3年的整理,最终出版了他的遗稿《吴承恩及其〈西游记〉》。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罗高寿还翻译出版了《中国宋代小说选》《碾玉观音》《古今小说》等。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罗高寿可以说是酷爱。罗高寿高度赞扬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赞扬文艺为人民大众、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他非常喜欢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简单朴实、通俗易懂”的特点。他拥有大量中国现代文学藏书,阅读之余也将鲁迅的《祝福》、老舍的《无名高地有了名》以及马烽和西戎的《吕梁英雄传》等优秀作品翻译成俄文,备受俄语读者的喜爱。他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积极地参与了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代表先进思想的文学。中国最先进的作家们创作了大量作品,创作主题主要包括中国人民和中国军人的战斗功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中国人民饱满的英雄主义精神和高涨的爱国主义精神、推翻反动封建统治等,与当时的现实问题和重要事件密切相关。
很多俄语读者正是通过阅读罗高寿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来了解中国。正如他的儿子伊戈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加乔夫(1932—2012年)回忆父亲时所说:“他力求使苏联人理解中国,热爱中国的杰出著作,就像中国人自己千百年来热爱自己的经典文学杰作一样。”
▲著名的汉学家、外交家伊戈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加乔夫(图片来自新华网)
把“汉学”和中俄友谊代代相传
如果说,罗高寿用其一生为中俄文化交流搭起了一座桥,那么支撑这座桥的桥墩不只是他一人,还有受他言传身教和深刻影响的后世子孙。其中,罗高寿的儿子——著名的汉学家、外交家伊戈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加乔夫,可谓是最坚实的桥墩。
伊戈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加乔夫是一个地道的中国通,一生中有28年是在中国度过的,曾经调侃自己有“三分之一的中国血统”,并这样说道:“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有特殊的感情”。他在自述中写道:“只要时间许可,我就会努力去感受中国的变化,感受她的伟大与渊博。中国是需要用一生来了解的国家。”高超的中文水平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让伊戈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加乔夫成为俄罗斯制定中国政策的独特资源。
伊戈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加乔夫曾任苏联外交部副部长、俄罗斯联邦首任驻华大使、俄罗斯联邦上院议员等职务,为中俄关系深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6年,他被任命为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负责亚洲事务。他始终强调“中国的重要性”,致力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甚至被俄国人称为“苏中关系正常化项目的首席设计师”。1992年4月,伊戈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加乔夫被叶利钦任命为俄罗斯驻华特命全权大使,直到2005年73岁时才结束长达13年多的任期回到莫斯科。在大使的岗位上,他更是积极推动俄中关系的发展,短短几年促成俄中两国关系从“建设性伙伴关系”升级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两国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也是他亲自参与起草的。此外,他还积极推动两国边界的划定等历史进程,多次参与两国边界的文件起草工作。
除了儿子伊戈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加乔夫以外,罗高寿的女儿加琳娜·斯捷潘诺娃也是研究中国问题的历史学副博士、俄罗斯赫赫有名的中国问题专家。1971年,加琳娜·斯捷潘诺娃调入苏联科学院远东问题研究所,成为研究中国政治体制方面的专家,曾先后发表《论中国的统一战线》《政党与统一战线》等诸多关于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论文和专著。罗高寿的孙子伊利亚·伊戈尔耶维奇·罗加乔夫是在中国读的中学;孙女佳林娜作为国际文传电讯社的驻华记者常年在北京工作生活;重孙阿列克谢更是继承了家族前辈的事业,200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俄罗斯外交部任职,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罗高寿家族成员在读大学期间,几乎都将选修中文课作为自己的选择,罗高寿家族已经成为“汉学世家”。
世界各国喜爱并研究中国文化、成就斐然的汉学家不少,但像罗高寿家族这样几代人热爱中国文化,并为与中国友好交往作出不懈贡献的“汉学世家”是凤毛麟角。自20世纪20年代起,罗高寿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这个缘就像火炬一样,一代又一代传承着。罗高寿的家族史见证了100年来中俄关系史,同时也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他们渴望让俄国人民了解璀璨的中华文化,为两国人民能像好朋友一样携手前行而不懈努力着。(完)
作者/尹永波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