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这家国企,中国可能比巴西更凄惨!它如何守住14亿人饭碗

江卿曻啊 2024-09-20 13:10:50

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

巴西粮食危机的新闻相信各位都是有所耳闻的,作为全球最大的鸡肉和大豆出口国,巴西竟有近三成人口面临温饱问题。

这一现象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的情况,中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按理说养活如此庞大的人口应该更具挑战性。

但是中国却很少出现大规模的粮食危机,这背后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是用什么办法稳住这人口大国的?

从历史教训到战略转变

谈及粮食问题,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吃过大亏,翻阅历史,几乎每个朝代都曾因粮食短缺而引发动乱。

尤其是近代以来,饥荒频繁发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场大饥荒,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正是这些惨痛的教训,使得中国格外重视粮食安全。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经历了几次重大调整,从最初的“以粮为纲”到后来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如今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每一次转变都体现了对粮食问题的深刻思考,当前的中国,不再一味追求粮食产量,而是更注重提高粮食质量和生产效率。

例如大力推广节水农业、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等,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让农业更加可持续发展。

然而仅仅依靠提高生产效率是否足以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显然这还不够,中国还有一个强大的“秘密武器"”,那就是国有企业在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与粮食安全究竟有何关联?难道不是单纯依靠农民种地就足够了吗?

中国粮食安全的守护者

在中国的粮食安全体系中,国有企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中中粮集团和中储粮总公司堪称中国粮食安全的双子星座,它们的存在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中粮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企业,其业务覆盖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这家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还积极参与国际粮食贸易。

通过全球化布局,中粮集团有效地调节了国内外粮食供需平衡,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构筑了一道强有力的防线。

与此同时,中储粮总公司则专注于国家粮食储备管理,这家企业负责全国粮食的收储、轮换和调运,确保国家在面对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调动粮食资源,稳定市场供应。

中储粮的存在,就像是国家的“粮食银行”,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两家国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不仅保障了国内粮食供应的稳定,还在国际粮食市场上发挥着中国的影响力。

但是仅仅依靠这两家企业的力量还远远不够,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推进国企改革,旨在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在粮食领域,国企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提高经营效率,增强企业活力。

比如中粮集团通过资产重组和上市,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和市场反应速度,中储粮则通过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了粮食储备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另一个改革方向是鼓励国企与民营企业合作,通过引入民营资本和先进管理经验,国有粮食企业的经营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种“国民共进”的模式,不仅增强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力,还带动了整个粮食产业链的发展。

国企改革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仅仅依靠企业的力量还不足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粮食安全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道难题。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重要问题,科技创新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事实上中国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从杂交水稻到转基因技术,中国的农业科技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粮食安全的新引擎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道路上,科技创新无疑是中国的一大法宝,近年来中国在农业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为粮食增产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杂交水稻技术是中国农业科技的骄傲,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研发的超级杂交稻,不仅大幅提高了水稻产量,还增强了作物抗病虫害能力。

这项技术不仅在国内广泛应用,还被推广到东南亚、非洲等地区,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转基因技术是另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尽管存在争议,但中国在转基因作物研究方面一直保持着积极态度。

目前转基因抗虫棉已在国内大规模种植,而转基因玉米和大豆也在进行田间试验,这些技术有望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农药使用,为粮食安全提供新的保障。

除此之外,精准农业技术也在中国快速发展,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等技术,农民可以精确掌握土壤、作物生长等信息,实现科学施肥、精准灌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还在积极探索智慧农业,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农业生产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然而科技创新并非一蹴而就,中国在农业科技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研发投入不足,相比发达国家,中国在农业科技研发上的投入占农业GDP的比重还有较大差距。

其次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难以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此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增加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基础研究,另一方面,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同时还通过建立农业科技园区、组织农业科技下乡等方式,促进先进技术在基层的推广应用。

科技创新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了强大动力,但仅靠国内努力还不够,在全球化背景下,粮食安全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中国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事实上中国正在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从“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到南南合作框架下的技术援助。

中国正在以实际行动展现大国担当,那么中国在国际粮食安全合作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中国在国际粮食安全中的角色

在全球化的今天,粮食安全已不再是单一国家的问题,而是关乎全人类福祉的共同挑战,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人口大国,中国在国际粮食安全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动农业国际合作,在这一框架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开展了多项农业合作项目。

包括农业技术交流、农业园区建设、农产品贸易等,这不仅促进了参与国的农业发展,也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并且中国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农业技术援助,中国向非洲多个国家派遣农业专家,帮助当地改良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种“授人以渔”的援助方式,有效提升了受援国的粮食生产能力。

在国际粮食贸易方面,中国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之一,中国的粮食进口政策对全球粮食市场有着重要影响。

近年来中国通过多元化进口策略,既保障了国内粮食供应,也为全球粮食贸易注入了活力,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国际组织中,中国提出了多项倡议,如“全球粮食安全合作倡议”等,展现了对全球粮食安全的责任担当。

但是中国在国际粮食安全合作中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如何平衡国内粮食安全与国际责任,在保障14亿人口粮食供应的同时,如何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接下来就是如何应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全球粮食价格波动加剧,气候变化、地缘政治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粮食供应,中国需要制定更加灵活的国际粮食合作策略,以应对这些挑战。

结语

为中国正在采取多项措施,一方面加强与主要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的战略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贸易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粮食贸易秩序。

粮食安全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必将在粮食安全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章

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2022年6月2日《观中国 | 提升“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水平,携手抵御粮食危机》的报道

人民网2024年4月8日《开展国际农业合作 共享农业发展机遇(镜头里的共建“一带一路”)》的报道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

0 阅读:0

江卿曻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