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莫言”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一颗通信他山石 2024-03-18 17:32:44

我不喜欢莫言的文风。

他得诺奖前,看过两本他的作品,看不懂。

他得诺奖后,又附庸风雅,找了几本翻了翻,还是看不懂,而且有些不适感。

他总是把人性的黑暗面洗干净了,赤裸裸的强推到你面前,不看也得看。

你把头扭过去,想看向别处,发现他已有准备,那里早有一堆阴冷嗜血的瞳孔正望着你。

他是如此残忍,不给你留下任何空隙。

最糟糕的是你在这一堆阴冷的瞳孔中,总是若有若无地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

这让我很窒息,我选择了逃避,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莫言的支持。

的,我很坚定的支持莫言,或者更准确的说——支持莫言的作品。

我们经常骄傲地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我中华神州,保留了下来,其它的三个早已烟消云散。

是什么让这个同样古老国家的幸免于难,独秀于世界文明之林?

是我们这个民族比其他民族更聪明?更勤奋?更团结?更吃苦耐劳?更具有牺牲精神?还是郡县制带来的中央集权?亦或农耕文明的优势?

我认为都不是?

那些都是事物的表象而不是本源。

更让我相信的原因是这个民族与生俱来,融入血脉中的“忧患意识”

正是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忧患意识,保佑了这个伟大的国家历经几千年的天灾人祸,外敌内乱而一直屹立不倒,巍然独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个国家总有一批不畏强权,甚至不惧生死,不屑诱惑,敢于直言,敢于表达忧患,具有高贵品格的人出现,正是他们的直言不讳,才让我们不断警醒,不断防患于未然,不断未雨绸缪,才让我们一次次躲过免顶之灾,才让我们可以自豪的对自己的孩子说:宝贝,世界上曾经有四个灿烂无比的文明古国,现在,就只剩下我们了!

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古至今,一直是以不畏权贵,敢于承担社会责任,敢于表达对社会,对家国的忧患为荣的。

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从汉乐府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到唐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数不胜数。

即使在大唐盛世,揭露社会阴暗面仍然是被知识分子的主流价值观认可的,否则,又何以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到了宋代,随着儒家文化的强盛,知识分子的这种家国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更加强烈,歌功颂德,奉承拍马被儒家文化所不齿。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你看!当时的知识分子连附庸一下风雅,也是要以“愁”为荣,而不是以“乐”为荣的。

不管你“愁”的是家国天下,还是“愁”地儿女情长,中国的知识分子是有“偏愁”倾向的。

辛弃疾的这首词,很好地为我们记录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价值观。

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极好地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做了总结。

“忧!”

怎么忧呢?

那自然是要批评,要说一些“不好听“”的话,要指出一些"不足",要让“清场式遥遥领先”的声音小一点,要让卫星放得少一点,否则,这种“愁与忧”又从何谈起?

再到明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社会责任感就被描述得更加清晰,更具有普适性。

要想大家日子过得好,这个社会的每个人都要有社会责任感,都要为这个国家分忧解愁。

知识分子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已经从独立承担向“开民智”转移。

一个国家,不能都是唱赞歌的,也要有人说说“朱门酒肉臭”的。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被逼以身殉国时,悲愤又懊恼地喊出:“277年天下,一朝失去,皆是奸臣所误!”

何为奸臣——不就是一群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众人利益的人吗?

用什么手段——不就是阿谀奉承,大唱赞歌吗!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后主刘禅:亲贤臣远小人!

何为贤臣何为小人?

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更擅长批评,后者更擅长赞美。

而赞美不过锦上添花,批评却是雪中送炭。

从这个星球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看:

从来没有哪个国家是因为批评和自我批评过多而灭亡!

从来没有哪个企业或者团体因为忧患意识太重而倒闭衰落!

整部人类文明史,所有破灭的国家都是因为唱赞歌的人太多,说忧唱愁的人太少导致的,无一例外!

在北京天坛,供奉着三个铜人像,分别是唐代魏征,明代的冷谦和刚炳。

中国的古代,贤臣名相浩如星辰,为什么在这个神圣的地方要供奉这三个人?

因为这三位都是喜欢说说“负能量”的,都是讨厌唱“赞歌” 的代表。

古代帝王深切地意识到:亲近他们才是防止国家衰亡的重点,而不是各种遥遥领先!

春节期间重游天坛,再次看到这三尊桐像,仍不禁沉思良久:听不到批评的声音而导致亡国的例子还少吗?如此众多的惨痛教训难道还不能让我们警醒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儒释道”构建了传统文化的主体,

但是不管是本土的“道教”,外来的“佛教”,还是半宗教化的“儒家”

都要呼吸着“易经”味道才能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说《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底座也不为过。

而《易经》恰恰是一本充满了浓烈忧患意识的书籍。

在八八六十四卦的卦爻辞之中,真正大吉大利之卦爻是很少的,出现更多的还是凶、厉、悔、吝、咎等断语。

孔子在解释易经时,说出了“做易者,其有忧患乎”的感慨。

:写易经的作者,一定是一个充满忧患意识的人!

而恰恰是这种融入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忧患意识,让这个民族相较于世界其他民族更坚韧,更谦虚,更具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更明白“物极必反”“乐极生悲”的道理。

也是这种忧患意识,让这个民族面对灾难时更自信从容,

在物竞天择的考验中,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而易经告诉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

事物总是在矛盾与对立中,才能健康持续发展,当矛盾与对立失去,事物也就停止了良性发展的脚步。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正能量”

美国大片也经常有各种美国超级英雄一个人拯救世界的大碗鸡血;

但是一个国家不能都是“鸡血与鲜花”只有单极的声音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它意味着事物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从这个哲学观点看,

现在的现象是各种“遥遥领先”各种“永乐大典”的声音太多,各种浮躁,各种冲动太多,

迫切地需要莫言这样的人,说出“一些人”不爱听的话,去平衡两种声音。

能让我们适当清醒清醒,然后在反思中积蓄力量,调整好方向,再度出发。

我们的莫言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

看到某位先生起诉莫言的闹剧,看不惯,忍不住还是要说几句。

这位先生大概只想着“替全国人民每人索赔1元”所以向莫言索赔15亿,

却没想到起诉费要交七八百万。

从如此明显的低级bug来看,这位先生的资源和心智大概还掀不起今天网上讨伐莫言的惊涛巨浪。

我们不知道这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推动,显然很强大,但是“文字狱”之风断不可取,这对这个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百害无一利,应该态度鲜明的去抵制,绝不能纵容这种不正之风。

0 阅读:0

一颗通信他山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