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惊天动地,国军五大王牌精锐之一的整编74师被我华野就此歼灭,虽说之后该师屡有重建,但灵魂已失,再也不复曾经战力。
究其原因,正是因为该师多达2万人的精锐,均成了我军俘虏。
不过,在战后对这些俘虏的改造过程,丝毫不比战场上与之拼杀来的容易,反而困难重重、阻力不断,整个改造过程,时间居然持续长达三年之久。
那么,改造74师的过程中,都遇到了那些困难呢?
一、首先是整编74师的官兵,思想极其顽固1947年5月16日,孟良崮战役结束,经清点,此战华东野战军全歼敌整编74师外加83师的一个团,共击毙击伤敌13000人,俘虏19676人,合计歼灭敌人数量为32676人。
此外,部分伤者伤势较轻,治疗后即可痊愈,这么算下来,俘虏人数就达到了2万余人,这么多俘虏,该如何处理就成了一个摆在面前的问题,
如果放在古代,那解决的办法很简单,一般是一杀了之,但作为一支人民武装,我军是断然不会做杀俘之事的。
早在红军时期,毛主席就制定了优待俘虏的“三不”政策,也就是不打、不骂、不掏腰包。
而对于那些受伤的俘虏,尽量给予治疗,此外,对愿意留下来当红军的热烈欢迎,不愿意的则发放路费任其离开。
这个政策,从红军时期就贯彻了下来,也成为我军的一项基本工作,但74师的情况不一样,这个政策暂时不会对其执行。
原因很简单,74师王牌之一,战斗力强悍之外,反动思想也最根深蒂固。
哪怕是成了俘虏依旧如此,大部分74师的官兵,对于我军是相当不屑一顾的,认为这次的失败,只不过是偶然而已。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你们在涟水时不也被我们打败了吗?”
不仅如此,还有俘虏依然抱着国军必然会胜利的幻想,认为哪怕是74师被解放军消灭了,但国民党还有几百万的军队,更有飞机大炮,重新扳回局面是早晚的事情。
并且,在改造还没开始之前,74师的官兵就来了一出“瞒天过海”,惹得陈毅极为恼火。
事情的经过,是发生在登记74师俘虏的身份期间,当时经过一一调查登记,两万多俘虏身份被逐一造册,但名单交上去后,陈毅却看出来不对劲。
不对劲的地方,是“三少四多”。
三少,是团营连的各级军官少、政工人员少以及特务人员少,而四多,则是书记、文书多、军需、司务长多,军医、看护多以及普通士兵多。
作为常年与国军打交道的陈毅来说,一眼就瞧出来这里面不对劲。
一支部队,尤其是74师这样的精锐部队,必然有明确的等级制度,各级的军官也理应一应俱全,怎么可能会大部分都是后勤人员和普通士兵,反而军官寥寥无几呢?
事后经过调查才知道,像各级的军官,以及政工人员和特务人员,由于是部队的骨干力量,所以他们就担心自己身份若是暴露会遭到严惩,故而就隐瞒了身份。
但要是伪装成普通士兵又不太像,毕竟普通士兵长年走路和握枪,脚上和手上的老茧十分明显,但军官却没有。
于是,这些人就只能伪装成文书之类的后勤人员,企图凭此混过去。
而陈毅对此也有一套办法,他先是找到已经承认身份的几名低级军官,让他们交代自己熟悉的军官去向,通过摸排调查,最终找到了一个关键人物,即74师的人事科长。
作为人事科长,自然是对本部队的人员,尤其是军官级别的人相当熟悉,经过一系列的做工作,这名科长也表示,愿意配合解放军。
在他的指认下,那些隐藏、伪装身份的74师军官,一一被揪了出来。
身份审查完毕后,74师的俘虏被分批次分到了各纵队接受改造,之所以没有放他们离开,是因为一旦放他们走,这些人肯定会重新回到国军之中,届时便会成为我军大患。
所以,经过深思熟虑,陈毅做出了一个“违背决定”的决定,那就是一个都不放。
不仅如此,陈毅在会议上点名批评某个纵队干部不经批准,私自把被俘的一个团长放走,当时陈毅就讲,“一日纵敌、累及子孙,今天你怕改造起来一时疲劳,明天就有更大的麻烦等在你后面。”
陈毅的话并非妄言,作为国军五大王牌之一,74师从军官到士兵,军事素养是相当高的,一个老兵,就会成为一颗种子,条件得当便能发展出新的队伍。
孟良崮战役爆发时,74师的副师长邱维达因在后方训练,因此没有参加这场战役,而在得知74师覆灭后,他经过多方收拢伤兵,最终汇集成了一支数百人的队伍。
靠着这些人,邱维达不久后又重建了74师,虽说没有当初的74师凶悍,但也给我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所以,陈毅高瞻远瞩做出的“不放走一个”的决定,是十分正确的,不释放74师的官兵,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国军的实力。
而另一方面,74师的官兵军事素养极高,而一旦把他们改造成功,成为解放军的一员,那必然会让我军的战斗力再上一个台阶。
因此,不管从哪方面来看,不放走他们都是正确的选择,但仅是不放走还不够,还需要改造他们,而这个改造过程,十分的艰难和曲折。
二、不服气的俘虏整编74师的官兵被分到各纵队之后,各纵队上报中出现最多的字眼,就是这些人对华野相当不服气。
他们表面上确实是服从管理,让干啥就干啥,但只要一谈话,就流露出高高在上的态度。
而在谈到具体战役时,这种不服气就更明显了,比如对待孟良崮战役,许多俘虏就说,“关云长还有大意失荆州的时候呢,我们这次也是大意”。
在这些人的认知里,自己之所以会当俘虏,主要责任是主帅无能,把部队带到了绝地孟良崮上,导致大量的美式装备发挥不出作用,所以才会失败的。
甚至还有俘虏认为,解放军能胜利,是占了晚上发起进攻的便宜,要是在白天拉开架势,一定是国军赢。
而在谈及战术时,74师的官兵,更是会不屑一顾。
有74师的干部就说,“你们的武器杂乱,甚至连口令都喊不好,指挥时尽管英勇,但采用的是集团冲锋战术,就会死很多人。”
事实上,这一点国军军官讲的确实不错,在不久后,陈毅就举了一个类似的例子。
当时我军一个营长指挥兵力去攻打一个村子,而在战斗打响后,我军这边没有太像样的火力掩护,就一个劲的往前冲。
由于村外是开阔地,这么一来就给了敌人机会,一直到我军战士冲到距离敌人七八十米的时候,敌人突然开枪射击,仅一轮就导致我军死伤七八十名战士。
看到这情况,部队里的一个“解放战士”(即改造后的原国军士兵)就说,应该先用几挺机枪封锁敌人的火力,然后再进行冲锋,这样的话就能减少损失。
之后,在这名战士的部署下,三挺机枪同时开火,再配合着手榴弹,敌人的火力眼被压制的死死的,而我军再进行冲锋时,基本上没有出现伤亡便打掉了敌人。
说完这个例子,陈毅就总结到,“我军英勇固然是好的,但没有很好的战术也是不行的,一排排的集团冲锋,一旦遇到顽强的敌人,牺牲的战士也是一排一排的”。
不仅如此,对解放军军官的指挥手段,俘虏们也不太认可。
有个俘虏就说,解放军在进攻时,干部发布命令的方式就是举帽子,帽子举起来就是进攻,放下就是撤退,这种方式,即落后又危险。
尤其是遇到那些障碍物较多、视线不太好的战场,很容易让士兵们看不到指令,并且,举着帽子目标也太大,会遭到敌人射击的。
这些还只是军事层面,在生活方面,74师的俘虏更是意见连连。
整编74师是国军精锐,因此在待遇上相当好,包括普通士兵也是如此,当初在国军内部流传一句话,叫做“宁当74师一个兵,也不去其他部队当长官”。
由此说明,74师的士兵们吃的用的自然不错,因此在被俘虏之后,74师的官兵们,就极其不愿意吃我军的粗粮。
有俘虏就说,“你们真傻,都当兵了还吃这玩意儿”,还有俘虏直言嘲讽,“自打内战开始,我们比以前苦多了,但也比你们的生活好几倍。”
至于思想上,不少俘虏更是极为消极。
有些俘虏兵对我军的俘虏政策认知不清晰,总觉得自己不会有好下场,因此就有了过一天少一天的思想,甚至还有人准备随时找机会逃跑。
总之就是,当时74师的俘虏在多个方面都呈现出难以改造的情况,但尽管困难重重,华野还是一点一点的啃下了这个硬骨头。
三、艰难的改造改造的过程十分曲折和艰难,但我军干部也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
对那些74师的普通士兵,我军干部采取的办法是多培养阶级感情,因为这些士兵大多也都出身于穷苦人家,因此,阶级感情就很容易培养,而我军从干部到士兵,用十分真诚的行动,逐步感化了俘虏们的心。
比如打仗时,这些俘虏都会看到,我军的营长、连长等干部冲在最前面,时间长了,他们就说,“解放军打仗,军官居然冲在最前,国民党当官的打仗时都不知道在哪里”。
不仅是打仗,在日常中,我军干部充分发挥了官兵平等的作风,吃的、住的乃至穿的用的,都与普通士兵一般无二,甚至在必要时候,还会把物资优先让给战士们。
而在这些俘虏的眼里,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因为他们在国军部队时,一直以来的习惯就是当官的吃香喝辣,小兵有的吃就行了,如今看到这种真正的官兵平等,自然是极为吃惊。
更让他们吃惊的,是解放军的干部,还会帮新战士烧洗脚水、铺床铺等,行军时甚至还会帮助战士们背东西。
有俘虏就说,“国民党的长官,什么都得小兵伺候,但解放军的干部,反而会照顾小兵,这要不是亲眼看到,还真不敢相信”。
这些都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所以,见得多了之后,这些俘虏也慢慢的被感化,他们都说,“解放军才真的是人民的队伍,以前蒋军《军人手册上》第一句是“为长官而死”,现在想想真荒唐,而现在我是“为人民服务”,真的光荣”。
除了建立阶级感情感化外,我军的政工人员,还特意召开了座谈会,会上邀请74师的代表,与我军代表展开“谁的战斗力才是最强的”的讨论。
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74师的代表提出了不少先进的战术理念,也讲到了不少我军当时存在的战术问题,对此,负责召开此次会议的我军干部,也一一承认。
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这些是事实,如果强行否认的话,那不仅会显得我军不智,也会让俘虏们不服气。
但经过对包括孟良崮战役的具体分析探讨,最终74师的代表也不得不承认,尽管74师十分强大,但还是败在了武器装备差的华野手里,这其中关键的因素,是解放军有人民的大力支持,所以,失人心者亡,没有群众支持的74师,失败是必然的。
有了这种思想认识,74师的士兵们慢慢就接受了改造,逐步转变了思想,并积极投身到解放全中国的战斗之中。
而那些军官,在改造时就困难的多,不过,两件事情的发生,真正促使他们发生彻底的思想变化。
1949年渡江战役打响,被俘的国军军官也随三野南下,并被暂时安置在苏州一带,但由于当时局势不稳,国军空军经常搞偷袭轰炸,为安全起见,三野便决定将这些人送至山东。
但在回山东的路上,消息走漏,国军飞机再次来袭,而为了保护这些人,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最终受伤和牺了好几个。
看到这些年轻的解放军战士牺牲在自己的面前,那些国军被俘军官深受触动,心里尤其过意不去。
部队抵达山东一段时间后,恰逢1950年的中秋节,我军特意为这些被俘国军军官举行了小型会餐,会餐中还专门在原有伙食的基础上,加了一道过节菜。
看着解放军战士如同亲人般的忙前忙后,再想起不久前为保护他们而牺牲的年轻战士,这些国军军官一时间百感交集。
没想到,自己成了俘虏后,非但没有被虐待和处决,反而还被往日的对手视为亲人,再想想自己为蒋介石打了这么多年仗又落下个啥?
想到这里,这些人悲从中来,有人忍不住掉了眼泪,而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一帮人竟全体失声痛哭了起来。
这一哭,代表了整编74师中的那些顽固分子,彻底放下了心中的固执,而这也代表了我军对74师长达三年的改造,基本成功。
有人常问,解放战争中我军胜利的关键是什么,答案有很多,但从整编74师的改造过程中,我们就能管中窥豹一二,那就是得民心者,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