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武当山的太子坡是当年某个皇室太子读书的地方。
众所周知,今天的武当山古建筑群大多数建筑或明朝扩建或始建于明朝,这几乎都是当年明成祖朱棣大修武当所建。那么,民间传闻的太子坡中的“太子”与朱棣是否有关联呢?
武当山古建筑群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太子坡自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太子坡又名复真观,据记载,明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敕建玄帝殿宇、山门、廊庑等29间。明嘉靖三十二年扩建殿宇至200余间。清康熙年间,又先后进行三次修葺。
太子坡是一座建在武当山狮子峰60度陡坡上的古代建筑群,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被当今建筑学家赞誉为“利用陡坡开展建筑的经典之作”。其建筑局部极为巧妙,结构出“一里四道门”“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 “十里桂花香”等著名景观。
其中,最神奇的就是“一柱十二梁”,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迹。
所谓“一柱十二梁”就是在一根主体立柱上,支撑了十二根横梁,并由此承载着整个屋顶重量,这就是太子坡五云楼的建筑奇迹。
一根主体立柱最上方,十二根梁枋穿凿在上,交叉迭搁,既节约用材,又增大空间,完美结合力学与美学,不仅展示着古人杰出的创造力,也隐含了古人常言的“栋梁之才”之寓意。
相传,武当山主神真武大帝,少年时就在此读书,苦修四十二年得其大道,寓矢志不渝,终成栋梁之才。可见,“太子坡”三个字与所谓皇室太子无关。
那么,古人采用“一柱十二梁”的方法建造五云楼仅仅是为了隐喻真武大帝的矢志不渝、得其大道吗?实际上,地理位置也决定了五云楼的特殊。
它的建造位置恰好就在一个斜坡上,工匠们为了“其山本身分毫不修动”的原则(这正是朱棣大修武当时提出来的,无人敢违抗),便想出了这么一个以楼阁建筑包裹斜坡的解决办法。
五云楼实际上是五层楼,但从外部看并不显眼,置身内部,方知其妙。五云楼高15.8米,是现存武当山最高的木构建筑。 如今,它已屹立600年有余。
从真武大帝到栋梁之才,太子坡往往也是亲子游游览胜地,许多年轻父母带着孩子来,其目的就是以求事如意愿,子女成材。
太子坡高台之上的“太子殿”,就是当年真武大帝读书的地方。殿前的古树上挂满了许愿带,求生活安康,学业有成等。
不由感慨,惟楚有材,人杰地灵的湖北教育向来有着强大实力,这大概也是因为有太子坡(及整个武当山)这么一块风水宝地吧。当然,更多因素还是因为湖北本身就重视教育,太子坡恰好就成为了世人所寄托的一个美好之地。
除了“一柱十二梁”,太子坡的“九曲黄河墙”也是奇观之一,气势非凡。
穿过太子坡的山门,古道上依山势起伏建有71米长的红色夹墙,这就是九曲黄河墙。
工匠们依山势而建墙,流畅的弧形墙体似波浪起伏,红色墙体配以绿色琉璃瓦顶,犹如两条巨龙盘旋飞腾,无论从什么角度欣赏,都给人以美感,有力也不乏柔和,不仅体现出皇家建筑的气派,也展现了行云流水般的道家思想。
沿着“九曲黄河墙”拾阶而上,便会发现太子坡整体建筑布局左右参差,高低错落,工匠们在“其山本身分毫不修动”的原则下,即遵循大自然生态风貌的基础上,充分体现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内涵,这就意味着太子坡既整个武当山都是风水宝地。
置身太子坡的最高处,俯视深壑,曲涧流碧;纵览群山,千峰竟秀;数百年间,这里的人文景观被世人广为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