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清君
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
常清君导读:母爱,是无私之爱;母爱,是倾情之爱;母爱,是用心之爱。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向天下母亲们致敬。
今天是母亲节,“母爱”这个词再次成为焦点,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母亲们,也再次成为人们的话题。
这其中就有两位“孟母”值得我们关注。
三迁之举传佳话一位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的母亲。
创始于南宋时的启蒙读物《三字经》里,例举了教育孩子的典故,其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就是有关孟母的两则故事。
一则说的是当初孟子的住家靠近一片墓地,由于长期耳濡目染,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类的事,尤其喜欢学习造墓埋坟之类的事。孟母见了之后担心地说道:“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就带着孟子离开此地,迁居到了一个集市的旁边,没想到孟子又学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焦虑地说道:“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
于是她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学堂的旁边。这时孟子所学所做的,已经变为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等仪礼方面的事情了。孟母于是安心地说道:“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孩子长久居住的地方啊!”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孟母三迁”。
有网友可能会问,明明只迁居了两次,怎么说是“三迁”呢?
据史籍记载,孟母的确是两迁三地,常清君觉得这里的“三”,和“三人行,必有我师”中的“三”,其实是同一个用法,并不一定是实指,而是表示“好几次”、“好几人”的意思。
断机教子用心苦另一则说的是孟子小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随口答道:“跟以前一样。”孟母见孟子对学习的态度,表示出一副可有可无、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了。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孟母说:“你懈怠学业,半途而废,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终于成为天下有名的大儒。这个就是著名的“断机教子”的故事。
婆媳相处有良方其实,孟母不仅在孟子未成年的时候,尽职尽责、循循善诱地教育引导着他走向自强不息的成功之路,即使在孟子成年之后,甚至是结婚之后,也继续承担着一位母亲的开导教育之职。
比如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回家进入卧室,正好瞧见他的妻子未穿衣服待在屋里。孟子很不高兴,认为妻子有伤风化,便自此故意离家不归。他的妻子认为孟子不打招呼突然进屋,还把她当成外人看待,感到很委屈,只好去向孟母说明缘由,打算回娘家。
孟母于是特意把孟子叫来,对他说:“日常的基本礼仪是,将要进入大门前,要先问一下是否有人在里边,这是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前,询问的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告知人家;将要进入内室前,眼睛一定要向下看,以便撞见令人尴尬(比如未穿衣服)的事情。如今明明是你不遵守礼节,却反而责怪妻子没有礼节,这不是和礼仪的要求差得太远了吗!”听了母亲的一番劝导,孟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于是赶紧去向妻子道歉,并挽留她别走继续住下来。
你看看,二千多年前,人家孟子的母亲不仅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还懂得如何处理婆媳关系。常清君真的非常钦佩有加。
一诗吟出母子情再来说说另一位古代的孟母,即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母亲。虽然史籍对这一位“孟母”的相关记载,远没有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详细,但常清君觉得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孟郊写的那首、如今可谓妇孺皆知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上千年来,已经成为了歌颂母爱的经典范作)来判断出她教育孩子的成功效果来。为什么呢?
因为抚育培养出了一个对母亲的养育之情,心怀感恩之心的孩子,就已经算是教育取得有效成果的有力证明了。
常清君云:深深爱子情 两位孟母皆贤良
常清君用心用情写好每一篇原创文章,期待着您的关注、点赞和评论
原创作品,如若转载等,请标明文章作者、出处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