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国已炎暑夏天仍永朝——咏大暑古诗词赏析(二)

川雪诗逸人生 2024-07-25 10:34:03

泽国已炎暑 夏天仍永朝

——咏大暑古诗词赏析(二)

王传学

大暑时节,唐代诗人元结与友人一同登武昌殊亭。放眼四望,感慨顿生,遂作《登殊亭作》以记之:

时节方大暑,试来登殊亭。

凭轩未及息,忽若秋气生。

主人既多闲,有酒共我倾。

坐中不相异,岂恨醉与醒。

漫歌无人听,浪语无人惊。

时复一回望,心目出四溟。

谁能守缨佩,日与灾患并。

请君诵此意,令彼惑者听。

殊亭,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唐代马向建,唐代诗人元结写有《殊亭记》:“亭临大江,复在山上,佳木相荫,常多清风,巡回极望,目不厌远。吾见公才殊、政殊、迹殊,为此亭又殊,因命之曰殊亭。”

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于大暑时节,登上殊亭,凭栏四望,刚过片刻,忽然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诗人与主人一起饮酒畅谈,座中人都开怀畅饮,哪管他是醉还是醒。大家随意唱歌,无人倾听;随便讲话,无人惊诧。

诗人回顾过去,眺望远方,不由得感叹:谁能在官位上,每天与灾患共处,不计荣辱?他呼吁读者理解自己的感受,让那些心存疑惑的人,明白此理,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不测。

整首诗主要表达的是人生苦短之感。我们应该珍惜当下,同时要有勇气面对未来的挑战。

北宋诗人张耒的《和晁应之大暑即事》,描绘了大暑时节的炎热情形,抒发了自己对清凉秋风的期盼之情:

蓬门久闭谢来车,畏暑尤便小阁虚。

青引嫩苔留鸟篆,绿垂残叶带虫书。

寒泉出井功何有,白羽邀凉计已疏。

忍待西风一萧瑟,碧鲈斫鲙意何如。

这是一首赠答诗。晁应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晁补之的同族兄弟,熙宁三年进士。张耒与他多有诗作往来,如《和晁应之悯农》《病中得晁应之秋怀诗》《书事寄晁应之》等。

首联“蓬门久闭谢来车,畏暑尤便小阁虚”,诗人首先交代了自己的近况:炎夏居家避暑。“蓬门久闭”,很长时间都没有客人到来了;酷暑难耐,只好整天躲在凉阁中,恰好方便见客和读书。

颔联“青引嫩苔留鸟篆,绿垂残叶带虫书”,铺叙“蓬门久闭”的具体景象。因为平日里没有来往的人,青苔铺满了庭院,调皮的鸟儿也丝毫不怕生,纷纷落在院中觅食、散步。枝头上的绿叶也自在垂下,上面还带着虫子爬过的痕迹。“鸟篆”、“虫书”,形象地描绘出鸟儿和虫子留下的痕迹;“青苔”、“绿叶”,也彰显出夏季里草木繁茂的物候特征。

颈联“寒泉出井功何有,白羽邀凉计已疏”,进一步写苦夏之“畏暑”。由于天气实在太热,从深井里打上来的凉水已经很难解暑,所以诗人抱怨“功何有”;用白羽做的扇子看似可以带来凉风,但也不能招来更多的清凉。这两句写的是大暑之苦热,却责怪泉水和羽扇,非常诙谐,也表达出诗人在炎夏里的烦恼。

按捺住烦躁的心情,忍受着暑热的煎熬,希望立秋之后,可以与好友共同享受清凉和美食。“忍待西风一萧瑟,碧鲈斫鲙意何如”,最后两句是诗人的热切期望,也是一语双关,“萧瑟”二字意味深长,诗人盼望自己走出困境,仕途更加顺畅,也可以为国为民多做一些事情。

张耒的这首七律语言朴素,描写细腻传神。尤其是颔联“青引嫩苔留鸟篆,绿垂残叶带虫书”,意象丰富,展现出夏日里自然界的生机勃勃。而自己却“蓬门久闭”,委婉地表达出自己仕途不顺的失意心情。

南宋诗人孔平仲的《大暑》,描绘了大暑时节,水乡泽国的暑热情景:

泽国已炎暑,夏天仍永朝。

炙床炉焰炽,薰野水波摇。

飞鸟不敢度,鸣蝉应自焦。

可怜花叶好,憔悴苦霜凋。

这是南宋诗人孔平仲的一首大暑节气诗。孔平仲是孔子的四十七代孙,他的诗很质朴,却能够打动人心。

首联“泽国已炎暑,夏天仍永朝”,点明大暑时节,泽国已是炎热的暑天。水乡泽国已经到了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夏天仍然永远那么朝气蓬勃。“泽国”,交代了地点;“炎暑”交代了时间。“永朝”,点出了夏天持续高温的现状。

颔联“炙床炉焰炽,薰野水波摇”,分别写室内、野外的暑热。室内炙热的床上,像炉火烤过一般炽热;阳光熏烤下的野外,仿佛煮沸的水波在翻腾。“炽”字,是对室内高温程度的描写;“摇”字,是对野外高温程度的描写。

颈联“飞鸟不敢度,鸣蝉应自焦”,写动物的暑热。飞鸟不敢在天空飞翔;鸣蝉也应感到自己快被晒焦了。 “不敢度”、“应自焦”从侧面写出了大暑之热,就连“飞鸟”“鸣蝉”也受不了了。“飞鸟”一飞即热,“鸣蝉”一鸣即渴。整个天地间都热气腾腾,骄阳似火,如桑拿一般。

尾联“可怜花叶好,憔悴苦霜凋”,写植物之暑热。最值得怜悯的是那娇好的花朵与绿叶,此时已经苦于酷暑,憔悴不堪,像受到霜冻而损伤了一样。“可怜”二字,写出了花叶被烈日暴晒之后的处境。

动物们热得受不了了,植物们也好不到哪里去。花和叶,正是对于暑热程度的一种有力补充。“憔悴”二字,更是写出了花叶在高温下的无力状态。一个“苦”字,可作全诗诗眼,亦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其实“苦”的不仅仅是“花”和“叶”、“飞鸟”与“鸣蝉”,还有诗人自己以及身边的万事万物。

大暑已至,世间万物都在经受着酷热的考验。我们应端正心态,沉静对待,自度清凉,纵使外面热浪滔天又何妨?

南宋诗人方回的《乙未六月大暑》,介绍了暑天降温的方法,并说明了大暑节气的意义: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

在我须无欲,于斯患不能。

又应当闵雨,谁识始藏冰。

人力回元造,生生实所凭。

这是南宋诗人方回的一首大暑节气诗。

首联“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意思是,天道运行,可以平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其中最苦的是暑热熏蒸。这是写“最苦是大暑”。一个“苦”字,可作全诗诗眼,亦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一年四季,最苦的就是大暑天,骄阳似火,烈日炙烤着大地,人都快要被热晕了。在没有空调的古代大暑天,确实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时光。

颔联“在我须无欲,于斯患不能”,在诗人看来,必须要无欲心静才能度过暑天;对于这一点,又担心不能做到。这是写“无欲之避暑”。避暑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最终就是让自己凉下来。诗人想到了“心静自然凉”这个方法,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减少欲望,来达到内心的安静。但是,真正能做到这一点又何其难啊。

颈联“又应当闵雨,谁识始藏冰”,继续写避暑的方法。或是应当祈求上天下场大雨,来降低暑气;又或是在冬天藏冰,以备暑天降温,可谁能意识到古人藏冰的智慧?祈雨,藏冰,是宋代人经常用来避暑的方法。夏天,如果能求来一场大雨,那么暑热自然消退。求雨靠天,藏冰则靠己。人不可全靠天,也可未雨绸缪靠自己。

宋代很多贵族家都会在冬天开始建冰室藏冰,以此达到夏天避暑的效果。藏冰,也是有讲究的,一般冬至“一阳生”这一天藏冰效果最好,到夏至“一阴生”这一天拿出来对抗阳气,就能达到阴阳调和的作用。

尾联“人力回元造,生生实所凭”,是说,人的体力恢复元气全凭阴阳二气的变化,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这是写“大暑之意义”。大暑,虽然很热,阴气却开始上升,人要在最热的时候,依靠自然之力,将残留在身体里的阴冷逼出去,从而达到体内阴阳平衡的效果。

“大暑三秋近”,熬过了酷暑,秋天就要来了。通过酷暑来锤炼自己的意志,熬过了酷暑,才能更加感觉到“秋高气爽”的美好。想必这正是大暑对我们的另一种考验吧。

0 阅读:2

川雪诗逸人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