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177位开国中将里,有几位将领特别勇猛,被大家亲切的称作“猛将”,他们骁勇善战,名气也特别大,那你知道这几位猛将都是谁吗?
梁兴初:“梁大牙”与黑山阻击战的威名梁兴初是一位“铁骨铮铮”的英雄。早年他是打铁匠出身,靠着一双勤劳的手和一颗坚韧的心走上了革命道路。因为他前排门牙比较外突,红军时期就获得了一个贴切的称呼“梁大牙”,
1930年,梁兴初参加红军,随后的革命岁月里,他经历了9次负伤、9次晋升,每一次伤痕都是他战斗意志的印证,每一次晋升都是对他战功的褒奖。
解放战争中,梁兴初在黑山阻击战中的英勇表现使他声名鹊起。黑山阻击战,作为解放战争中的“三大阻击战”之一,这场战斗和塔山阻击战一样,非常惨烈。这一战是东野在拿下锦州后,为阻挡廖耀湘兵团逃跑而精心部署的阻击战。
东野指挥部派出梁兴初率领10纵进入黑山阵地,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和敌军密集的炮火,梁兴初的10纵毫不畏惧,顽强坚守,为东野主力的东进赢得了宝贵时间。这一战让梁兴初的名字在东北战场上响彻云霄,而他凭借这场战役奠定了“虎将”之名。
抗美援朝时,梁兴初又作为38军的指挥者,参与作战,尽管他在第一仗的表现未达预期,受到了彭德怀的批评,但在第二次战役中他率领部队奇袭德川,随后命令113师在14小时内急行军70多公里,成功切断了美军的撤退路线。
彭德怀特地发电嘉奖梁兴初,并在嘉奖令后加上“38军万岁”几个字。从此,梁兴初被称为“万岁军军长”,38军也因他而声名远扬。
王近山:“王疯子”与中野突围的勇猛提到猛将,王近山是绕不开的一个名字。电视剧《亮剑》主角李云龙的原型就是他,真实的王近山与剧中的李云龙一样,性格极为刚猛,是战场上“敢打敢拼”的“疯子”。王近山出身红四方面军,从参加红军起便以作战凶猛著称。
解放战争中,他在刘邓麾下担任第6纵指挥,屡次冲锋陷阵,无论多艰难的战斗,他都能凭借着拼命精神杀出一条血路。因其勇猛,战友们称他“王疯子”,他在解放战争中的声名也因此传开。
在刘邓率部挺进中原的危急时刻,王近山率领第6纵在汝河突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面对敌军的围追堵截,王近山与部队血战到底,为中原野战军杀出一条生路。战场上的凶猛和勇敢,不仅让他获得极高评价,也为他赢得了战友的钦佩。
不过,王近山的个性也给他的仕途带来了起伏。建国后,因婚姻问题引发的风波,他的军衔从中将降至大校,并被调任河南农场。直至1969年,老战友的极力争取才让他得以复出,担任南京军区的副参谋长。
陶勇:“拼命三郎”的抗日英豪陶勇的名字因其“拼命三郎”的称号而广为人知,他是粟裕麾下的猛将之一。陶勇的外号由陈毅而来,源自他在抗战期间无惧生死的作战风格。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他指挥部队果断开火,炮击闯入长江防线的英国军舰,这一事件不仅让陶勇声名远播,也让他深受毛主席的关注。
建国以后,陶勇被任命为海军副司令员,担任起新中国海军的建设重任。遗憾的是陶勇的传奇生涯在1967年戛然而止,因意外事件他突然离世,官方的结论是“畏罪自杀”。这一结论引发了极大的质疑,甚至陈毅在北京听到消息时也愤愤地表示不相信陶勇会自杀。而他的死因至今仍是个迷。
王必成:“老虎团”团长的战斗传奇王必成是粟裕部下的三大猛将之一,他在抗战期间开创了新四军对日作战的多个“首次”,从首次夜战到首次攻入敌占县城,王必成带领的部队屡次在战斗中展现出非凡的战斗力,打破了日军的防线。
在江南的茅山根据地,因为王必成骁勇善战,被群众亲切称为“王老虎”,他带领的部队也因此得名“老虎团”。在解放战争的孟良崮战役中,王必成指挥部队率先攻入敌指挥部,击毙了国民党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成为战役中极为关键的战斗。
秦基伟:“秦大胆”与上甘岭的死守秦基伟早年因作战勇猛、单刀赴会,得了个“秦大刀”的称号。在抗日战争期间,太行山的百姓称他为“秦大胆”,因为他敢夜闯日寇炮楼,用机智和胆量屡次挫败敌人。在朝鲜战场的上甘岭战役中,秦基伟的指挥能力和战斗意志再一次得到了验证。
这一场战役极其艰难,敌人炮火凶猛,而志愿军的补给条件极其有限,整个山头几乎被夷为平地。在如此严酷的战场条件下,秦基伟带领部队顽强防守,多次挫败敌人的进攻,顶住了极大的压力。刘少奇称赞上甘岭战役“开创了一个世界纪录”,而秦基伟也因此名扬四海。
皮定均:中原突围的“奇迹缔造者”1946年,在国共内战爆发的初期,中原战局异常紧张。蒋介石集结重兵,试图围歼中原解放区的部队。关键时刻,皮定均临危受命,率领“皮旅”以少敌多,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杀出一条生路。
他带领部队孤军奋战,转战鄂豫皖三省,历经24昼夜的血战,突破敌军22万人的包围圈,横跨1000多公里,最终带着3个团5000人胜利突围。这一“中原突围”的奇迹在国内外引起轰动,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史沫特莱称赞皮定均的壮举“值得被告知全世界”。
1955年授衔时,毛主席特批皮定均“定均有功,由少晋中”,以表彰他在中原突围中的杰出表现。皮定均不仅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的机智和坚定也赢得了毛主席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