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外媒纷纷就所谓的“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生变”一事进行大肆炒作。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中俄关于该项目的谈判已经搁浅,因为莫斯科认为北京在价格和供应水平上“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
【普京出席“西伯利亚力量”开工仪式】
所谓的“知情人士”表示,中方要求的天然气支付价格,接近俄罗斯国内经过政府补贴后的天然气价格,而且承诺的采购数量也很少。要知道,该管道建成后的年通气量,至少在500亿立方米左右,俄方对其给予厚望,但中方却在一直“压价”,因此俄方自然是不乐意了。
但事实真的是外媒报道的这样吗?这则流言传出当天,法新社记者就在外交部记者会上特意就此事询问了我国外交发言人,不难看出,法新社此举是抱着“离间中俄”的心思来的,但中方显然并未让其如愿。发言人毛宁表示,中方正在寻求“利益汇合点,实现彼此成就”。简单一句话,传递的意思很清楚:中俄关于该项目的谈判还在持续进行,但并不存在所谓的“不合理要求”,谈判的目的和原则是“彼此成就”。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彼此成就”,既是说给外媒听的,同时也是说给俄罗斯听的。言下之意是这次天然气谈判并不是一场所谓的“输血工程”,而是一场各取所需的商业谈判,并不存在谁占谁便宜的说法。
事实上,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的本质,就是一个事关各自国家利益的商业项目,这就意味着双方在项目谈判中,必须要尽最大努力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否则就是对国家的“背叛”。在这个原则下,双方在该项目中都有自己的考量和打算。
先来说说俄罗斯。对于俄方来说,该管道建成后,既能稳固其与中国之间的能源往来与合作,同时还能极大地推动自身能源经济的发展,为俄罗斯经济在美国多方面围堵中,挤出了一丝喘息空间;最重要的是,该项目对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考量也十分重要。
【蒙古国对西伯利亚力量管道项目寄予厚望】
我们都知道,早在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项目商定时,俄罗斯就执意要让该管道过境蒙古国,俄方给出的原因是,蒙古国是中俄邻国,希望能让其搭上中俄经济快车,快速脱贫。当然,俄方想拉蒙古国入伙肯定有这部分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俄方希望借此机会和蒙古国进行深度捆绑,防止蒙古国因为利益诱惑倒向美国等西方国家。但问题是,俄方这个顺水人情是送出去了,每年10亿美元的过境费,俄方却想让中方来支付,此外,天然气管道的维护费用,也被算到了中方头上。
要知道天然气管道过境蒙古国,其实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情,毕竟蒙古国近几年来都在推行所谓的“第三邻国”战略,希望能“摆脱”中俄,加强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合作,如果蒙古国被“策反”,随时都能以技术问题为由,掐断天然气管道。俄方当然不想承担这部分损失,因此希望通过谈判将这部分钱摊到中方身上。
至于我们,在这场商业谈判中也有需要考虑和顾及的问题。简单来说,有以下几个:
【中国有多个天然气供应渠道】
其一,中方需要考虑到能源平衡问题。目前中国的进口天然气主要来自三条陆地管道和海上航运进口,其中陆上管道包括来自中亚国家的中亚管道,中缅管道,西伯利亚力量管道。目前中俄远东管道已经开始建设,再加上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出现,我国的能源进口平衡被打破,对俄罗斯天然气依赖加大。一旦有意外发生,中国的能源供应将出现问题,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大家应该都懂。
其二,价格和风险问题。虽然中俄现在关系密切,但不可否认的是,一旦冲突结束之后,俄罗斯天然气出现价格回弹的概率极大;且管道的源头是亚马尔油气田,该油田距离东亚较近,成本上有优势,且一开始就是准备输送欧洲的。一旦将来俄欧关系回暖,这条管道的不可控因素将加大。
其三,成本问题。该管道是从我国北方进入的,由于北方采暖原因,天然气使用情况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这意味着该管道建立后,中方需要将其延至我国南方,以平衡这种季节性需求问题,但这将提高我们的天然气输送成本,相对于我国南方的天然气供应管道来说,其竞争力将大打折扣。
【中方外交发言人回应中俄天然气问题】
此外,中国新能源领域如光伏和风能的规模扩大、技术进步以及成本降低的速度超出预期,使得中国对于依靠天然气作为低碳过渡期的需求,已经不那么紧迫。综上所述,和10年前中俄管道谈判时的情况不一样,那时中方为保证能源安全,需要与俄罗斯达成合作,因此给了俄罗斯坐地起价的机会,现在是俄罗斯希望尽快推进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建设,而中国反而不急。所以才造成了双方谈判的受阻。
不过对于一场商业谈判来说,为彼此利益而进行“拉扯”是十分正常的情况,因为这些原因而导致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搁浅,可能性其实并不大,况且从中俄整体利益的大局出发,该项目也有其达成的必要性,现在就急着唱衰该项目,这些“有心人”显然高兴得太早了。
一切为国家利益着想,为长远布局,鸡蛋绝不能放一个篮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