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史上所谓的战国时代真是村级械斗吗

鸿鹄之志从国始 2024-08-21 14:42:34

有些人可能知道日本历史上也有一个战国时代。网上流传的一种说法认为所谓“日本战国”其实就是一帮村长在械斗。说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是村级械斗其实还真不完全是胡说。如今日本的国土面积只有377972.28平方公里。这大致也就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大小的省份,而在战国时代像北海道这些地方都还没被纳入日本国土范围之内。可就是这么一块并不大的区域之内却被划分为六十六个分国。

每一分国之内平均同时存在近百座城堡、数十个互不统属的割据势力。当时号称东海道第一的今川家满打满算总兵力不过在两万左右,而号称日本战国三杰之一的织田信长在1560年的桶狭间合战中所能动员的总兵力不到四千。如果我们去看关于日本战国时代的大河剧有时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方武士向自家主公报告敌人大军来袭,可结果一听完敌方兵力之后不禁令人感叹——吓死宝宝了,咋一下来了百十来人的大军?

原来几十人、几百人也能称之为大军来袭了。事实上这并不奇怪。日本战国时代割据一方的诸侯大名所辖之地大者不过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县、小者也就相当于一个乡村。一个县、一个村本来就人口有限,况且还不能全都征发去打仗,否则农活谁做啊?没粮食作为支撑能把战争打下去吗?本就人口有限再加上生产力的限制就使当时的诸侯大名的军事动员能力大概也就只相当于中国的村级吧。

战争规模小只是导致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被称为村级械斗的一方面,还有另一层原因是方式的原始。作为岛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状态的古代日本直到公元10世纪末当中国已进入宋代后其战争模式还停留在将领之间决斗的“一骑讨”形式上:两军列阵后由将领派使者下战书,然后武将之间互通姓名出阵决斗,还约定俗成不得射杀对方的坐骑。公元1274年10月5日元世祖忽必烈东征日本。日军列阵好后并没趁元军登陆时进行半途截击。

等元军列好阵形后日军射出鸣镝向对方宣告战斗开始。元军的答复则是直接开炮。从未见识过大炮的日军瞬间被元军的炮火彻底打乱了阵形。在和元军的战斗过程中日军逐渐摈弃了武士之间的刀剑比拼这种原始的战法,转而编成以密集的长枪为特点的步兵集团作战。到了战国时代在诸侯大名的混战中这种密集步兵的克星武田骑兵队出现了。在此之前日本对骑兵的使用一直不得其法。

这一方面是由于作为岛国的日本缺乏优良马种,同时日本也缺乏适合骑兵大规模机动冲锋的大面积平原。日本战国大名的辖地大者不过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县、小者相当于一个乡村。对他们而言训练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骑兵部队几乎是无法承受的沉重负担。在日本有着和骑兵一样遭遇的还有火器:尽管作为日本邻国的中国是火药发明国,然而日本火器的诞生远远晚于朝鲜、琉球、越南等同样深受中华文明影响的东亚汉字文化圈国家。

这在日本室町时代的禅院日记《荫凉轩目录》中可以得到验证:1466年琉球官员在出访日本时以“铁放”作为礼炮发射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直到1543年由中国人发明的火枪在跨越整个亚欧大陆传到大西洋边上的葡萄牙之后再由葡萄牙人跨越大半个地球传入日本。需要注意这只是日本战国合战的一方面,除此之外日本战国合战还有另一面。战国时代恰恰是日本战争模式日益走向成熟的时期。

在战国时代之前日本还不具备成熟的骑兵,火器更是闻所未闻。正是在战国时代有“甲斐之虎”之名的武田信玄凭借甲斐的金山组建了一支以快速突击闻名的骑兵部队。这支部队以中国《孙子兵法》中“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理念作为自己的作战方针。从此打着风林火山之旗的武田骑兵队成为令其他诸侯大名闻之色变的存在。1543年火枪传入日本后立即被善于学习的日本人加以改进仿造。

事实上战国后期的战争中火枪几乎已快取代武士刀成为主战兵器了。1575年6月28日织田信长在长筱合战祭出了三段击这一新式火枪战术:将队伍分置三行。第一行发射完毕就自动退下装填弹药,第二行则前进射击,第二行射击完毕再退下装填弹药,第三行前进射击,等第三行设计完毕时之前的第一行已装填好弹药。如此循环往复。这在我们今天看来固然不值一提,可这在当时却是一种了不起的新式战术。

这一战术在世界范围内是由中国明代的平西侯沐英在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平定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伦发的军事行动中率先使用的,而日本在引入火枪之后的32年就已掌握了这种新式战术。要知道欧洲直到18世纪才由腓特烈大帝率先使用这种战术。这比日本晚了近两百年左右。日本的火枪技术尽管是由来自欧洲的葡萄牙人传入的,但日本火器在某些性能上已然超越欧洲火器。

当时日本曾发明过能在雨天照样点燃的新式火绳,而当时的欧洲并不掌握这样的技术。在战争模式进化的同时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规模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变大的过程:在战国时代早期诸侯大名的领地都不大,因此难以支撑大规模战争。在长期的兼并战争中势力强大的大名逐渐脱颖而出:公元1587年丰臣秀吉发动的九州征伐动员了三十万兵力;公元1589年丰臣秀吉发动的小田原征伐动员了二十六万兵力。

公元1592年3月丰臣秀吉调动九个军团共14万人发动侵朝战争,后来陆续增兵达到三十万。当时的西方小国林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欧洲殖民先驱尽管在美洲、非洲和南洋成功建立起殖民统治,但其举国兵力不过数万。雄踞中东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全国总兵力也就二十万人左右。在壬辰战争爆发的四年前遥远的欧洲也爆发了英西大海战,此后直到1604年英国和西班牙围绕海上霸权展开了持续的争夺。

按说英西海战持续的时间长于壬辰战争,可双方动用的船只总数还不及日本侵朝时一国动用的舰船数量多。日本在1500年时就已有1540万人口。这一数字超过了当时欧洲任何一个国家。事实上当时的日本很可能是全世界仅次于大明王朝的第二强国。尽管这一数字拿来和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相比仍然显少,然而也不至于成为村级械斗了吧?事实上这时日军的后勤动员能力已得到高度的提升。

明王朝为应对抗倭援朝战争花费的经费支出平均每年高达240万两左右。战后的明朝迅速出现了财政赤字。当面对来自东北关外的八旗劲旅和明末变民时明军几乎已没多少经费足以支撑战争了,以致于不得不一再加征三饷。偌大的明王朝为支撑壬辰抗倭援朝战争都几乎倾尽国库,那么作为弹丸小国的日本理当更为困难才是。事实上到了战争后期日本也的确出现难以为继的现象。

不过作为一个弹丸小国能搞到战争经费支撑这样一场战争就足够令人惊讶了。事实上在战前明朝方面就已对日本方面的发展有相当的认识。徐光启在《海防迂说》中就说:“信长为人雄杰,多智略。此人智计叵测,十倍秀吉;假之数年,必为我大患!秀吉权略亚于信长,承其最胜之遗能,以威力智术驾驭人,遂复役属六十六洲之众”。徐光启用“必为我大患”来评价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说明他已把日本放到战略层面当做一个潜在劲敌来对待。

在某种意义上日本人正是战国时代才真正学会了如何打仗,也是在这一时期日本开始对朝鲜、中国等亚洲邻国暴露出野心。日本后来能成为一个对中国造成严重伤害的大敌其实就是在这个时候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当时的明朝对日本的发展其实是了解的。在万历抗倭援朝战争中明军并未轻敌,而是充分进行了战备。被明军所打败的这个对手也并不是什么软柿子。应当说战胜这个对手是足以令当时的中国军人自豪的。

0 阅读:73
评论列表
  • 2024-08-25 11:46

    这就不得不说上世纪湖南两村因为一条河而械斗了[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 2024-09-01 14:47

    讲笑话说说也就罢了,正经点说,该是“县战”到“市战”档次。鬼子没有“春秋”只有“战国”,前期规模当然小,想想我们的春秋时代,周王朝那时范围才多大?“八百诸侯”,也就乡镇级别

鸿鹄之志从国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