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您可以点击【关注】成为铁粉,这样才能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最新的文章推送,免费了解党史热点、领袖过往等相关内容。
1970年8月,毛泽东《我的一点儿意见》在大会发布后,陈伯达是彻底“休息”了。闭门“反思”多日,豁然开朗,9月初,他向大会有关部门打了一个电话,说他希望能最后游览庐山一次,如果可能请派车。陈伯达的请求反映到高层,通知早上小车准候。
翌日,有服务员看见陈伯达从359别墅下来,眉目微展。一辆黑色的吉姆车就停在路边,陈伯达上车,小车缓缓地从环山公路向大林路驰去。
陈伯达
“最后一次游览庐山”,陈伯达的声音透着一种凄凉、无奈,也带有某种自省。陈伯达游览的第一个景点选择的是仙人洞,他在车上或自言自语或想对他人表示:“11年前,我第一次到仙人洞,是毛主席带着我们一起来的。”可车上没有一个人和陈伯达搭腔。陈伯达知趣地闭上嘴巴,拿下眼镜擦了擦,静静地看着窗外。
仙人洞到了,陈伯达步下车门,他没有去仙人洞洞口,而是径直向御碑亭走去。陈伯达背倚碑亭,面视仙人洞,低声地背诵毛泽东的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在那个特殊年代,任何人读毛主席的诗词和语录,都是许可的。随身警卫谁也不能够制止陈伯达,不论他是在表达景仰,或是一种情感宣泄。
1954年,毛泽东与陈伯达(右二)、田家英等在杭州
从仙人洞奔驰含鄱口,陈伯达的情绪低沉。不一会,他嘴中念念有词:
匡庐山前三峡桥,悬流溅扑鱼龙跳。
赢骖强策不宜度,古木惨淡风萧萧。
随身卫士孙凤山眼见政治局常委陈伯达近几天情绪有异,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一概不知。昨天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王良恩特别嘱咐今天陈伯达出外要一步不落,意思是不要出什么意外吧。含鄱岭下就是鄱阳湖,孙凤山对陈伯达亦步亦趋,怕陈伯达不高兴,只好装着请教诗词的样子,问刚才那首诗的作者和含义。
陈伯达、韩爱晶
此时,陈伯达显然是想和任何人说话,他告诉孙凤山,这首诗是明代苏州大才子唐寅写的。唐寅,号伯虎,诗、书、画堪称三绝。他所绘制的山水、花鸟、人物颇见功力,尤其擅画美人图。元、明、清三代以来几乎无人能及,是“明代苏南四解元”(唐寅、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之首。
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明宗室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秘密准备起兵叛乱,借助一些名士、才子作为幕僚、宾客。唐伯虎被请为上宾。唐伯虎书生一个,不知内情,以为不过是宁王谦恭下士,兴致勃勃地从苏州乘船到九江,游历了一些名胜古迹,再到南昌。相处不久,唐伯虎发现宁王有野心,唐伯虎连官都不想做的人,哪里愿意卷入这场政治纷争,苦苦寻求逃脱的办法,无法可想,最后竟装疯卖傻。他的疯癫行为惹得宁王啼笑皆非,不知如何处置,只好将他遣回苏州故里。
唐寅
唐伯虎由水路返回苏州,一路惊魂未定,心有余悸,途经庐山,早闻庐山景色秀美,惜寒冬腊月,大雪封山,他无法步行上山,只能在山脚一带观望庐山雪景,眼前那荒凉的景象,又使他触景生情,融景于心。船暂停安徽,他奔到朋友江念祖家中,挥笔展纸,满腹愁肠,满心郁结,尽落笔端,好一幅庐山山水图。山水用笔缜密,流畅细腻,远处峰峦叠嶂。山腰寒云蔽物氖氤之气层层环绕,近处山谷涧清泉流,草木扶疏,树石秃兀,一座古桥悬于危岩之间,冷峻悲凉,渲染至极。唐伯虎的画中,庐山冬季的萧瑟和灵秀,巧妙地融于一体。桥上小牧童正举鞭驱驴,跃跃欲动。小牧童心切赶路,满目萧瑟中又透出一点顽皮和活泼,也可能是唐伯虎庆幸自己有幸逃脱凶案吧!
唐寅《庐山图》
陈伯达深叹一口气,说:“1959年听康生说,庐山收藏了这幅画。想来是真迹。我刚才背诵的就是这幅画左上角唐伯虎题写的那首诗。”
又停了半天,陈伯达补充道:“唐伯虎这首诗言深意远,景萧意淡。那一年唐伯虎44岁,比我小22岁。”
注意: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点赞、评论、转发),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最新的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