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伊始,《诗刊》编辑刘年,把余秀华的一组诗歌贴在了《诗刊》公众号上,其中有一首诗歌名曰《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诗歌怎么能这样写?再说了【诗刊】杂志,可是新中国诗人们精神世界的圣坛啊!余秀华,像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稗子,一下闯进一片整齐划一的稻田里,这还了得?
这下,顿时炸裂了沉寂的诗坛,余秀华,一个生活在湖北钟祥市横店村的农妇红了火了,包括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等众多媒体,在武汉下了飞机,转成长途客车奔赴余秀华生长的村庄。余秀华当时说,来采访她的记者多了,吓得她养的兔子不吃草了。
是啊!一个偏僻的横店村,怎么能经得起这么多大牌记者主持人造访?还好,那几年网络环境相对宽松,要是现在,估计来采访余秀华的记者们,会不会被当地领导“陪同”?
新中国有50多万个建制村庄,一下来这么多大牌记者主持,应该是有媒体这个行业以来,仅此一例吧!就连曾经红极几时的华西村也不曾这样过吧!,
余秀华不仅是村妇,还是一个残疾,长相一般,初中辍学,在父母包办下招赘了一个四川男子为夫,男子还有暴力倾向,她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余秀华一个天生与来的有趣灵魂,一个喜欢用诗歌表达对宇宙万物认知的,生活在社会最最底层的女性,油盐酱醋茶,在她的意识里可能都是诗歌意象,这样的一个女性,和谁才能有共同语言呢?在她的诗歌里,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她要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的那个人,或许是月宫里的吴刚,或许是千年前的李白,或许是山海关卧轨的诗人海子……
在一个习惯了平平仄仄,循规蹈矩了几千年的中国诗歌形式中,余秀华的诗歌就像砂子撒进了大米里,硌了不少诗人文人的镶金牙;硌了不少衣冠楚楚的正人君子们的烤瓷牙;可有一群如老农这样张牙舞爪的文学爱好者,吃惯了粗茶淡饭,不怕砂子硌牙,生生地成为了余秀华的拥趸,自觉自发在互联网传播转载评论点赞余秀华的诗文。
是的,已经沦为诗人写给诗人看,诗人写给评论家看,诗人写给奖项评委看的诗歌圈里,如老农这样圈外的文学爱好者,只认诗,不认人,谁写出来可和我们共情的诗文,我们就服谁。
余秀华红火的2015年伊始那一刻,有不少人认为余秀华不过是互联网炒作,是昙花一现。老农当时就搜出余秀华的新浪博客,读了她几十首诗歌和随笔,老农当时断言:余秀华会红火一生,即使她上了天堂,她的诗仍然会在人间传阅……因为余秀华诗文里有太多的原创文句,生动哲思,读到,让人眼前一亮,产生遐思,这才是文学语音。
转眼,十年过去了,各类网红几乎是你方唱罢他登场,红极一时,就被互联网淡忘,唯有余秀华仍然是佳作不断,活跃在诗坛,并且越来越被众多文学爱好者接受。
回顾一下新时期,就连北岛舒婷这样的诗人,也不过是在文坛之内有名望,余秀华的名望出了诗圈,这当然互联网功不可没。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互联网,仅仅靠报刊杂志,那些镶金牙的编辑老爷们,会发表余秀华的诗歌吗?恐怕层层级级的伟大的作协主席,就会摁死余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