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科学吗?捂哪里?怎么捂?

小小熊爱风水 2024-03-29 16:24:48

春日和暖,秋意渐浓,古训有云:“春捂秋冻,不生百病”。近期,网络之上,“春捂秋冻”的养生之谈蔚然成风。所谓“春捂”,乃是在春光明媚时,不急于褪去厚衣;而“秋冻”,则是在秋高气爽之际,不必过早添衣。然而,这样的做法是否科学?又应当捂至何处,持续多久,如何进行呢?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春捂”不仅顺应了春季阳气的升发,更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之道。春日气候,暖冷交替,春风和煦与寒风刺骨并存,白日温暖,夜晚寒冷。因此,我们应当在天气稍暖时,不宜急切地减衣,而应学会适时“捂”之,早晚增衣,中午减衣,以适度保暖为原则,避免因不善“捂”而导致疾病。

“春捂”有助于调节人体的恒温机制,人的体温需保持在37℃左右,无论季节更迭。人体维持恒温,一方面依赖于血管的收缩与皮肤的出汗,另一方面则依靠衣物的增减。若过早减衣,将破坏这一温度调节,影响健康。“春捂”还能抵御风寒,春天万物复苏,皮肤细胞亦从“冬眠”中苏醒,毛孔张开,此时若遇冷风,易感寒冷。

那么,何时不宜再“捂”呢?

“春捂”多久为宜?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倒春寒”的概念。春季气温回升,皮肤腠理逐渐开放,但若气温降至15℃以下,寒邪便可能乘虚而入。通常,气温超过15℃时可以不再“捂”,但体弱多病或年长者,应多捂一周甚至两周,以使身体逐渐适应。古语有云:“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是梨花雪”,“端午粽”后再送寒衣,正是此理。

“春捂秋冻”对以下人群尤为重要:呼吸道及肺部疾病患者,寒气易刺激敏感的呼吸道;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寒风可能导致血管异常收缩;胃肠疾病患者,腹部受寒可能加重病情;关节疾病患者,寒冷可能加重病情。

“捂”的部位颇有讲究,以下四处需特别注意:

1. 手腕:守护全身血脉,关键穴位为神门穴。

2. 腰眼:肾为人体阳气之根,腰为肾之府,按摩肾俞穴可滋阴壮阳。

3. 小腿:肝阳虚者应保护小腿外侧,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

4. 肚脐:脾胃阳气之所在,温暖神阙穴可鼓舞脾胃之气。

“春捂”之道,贵在知时、知量、知部位,如此方能养生防病,延年益寿。让我们顺应自然之律,养护身心,享受春华秋实之美。

0 阅读:0

小小熊爱风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