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材为什么会“防止学生自学”?

才干王营评 2024-10-19 05:42:44

我们的教材为什么会“防止学生自学”?

刘远举 现代与经典

2024年10月18日 12:04 江苏

现代与经典

让教育人生更精彩。为教师和家长提供相关资讯。

中国教材为什么会“防止学生自学”?

文/刘远举

有人在网上提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中国的教材,通常都是言简意赅,很多东西,都要靠老师去讲解,仅仅靠教材,很难自学。那么,中国教材有防自学机制吗?

某种程度上,中国教材的确存在一种防自学的现象。

中国的教科书其实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给学生看的,就是教材;另一部分是老师看的,称为教参。记得小时候对老师的教参特别感兴趣。老师也似乎有意无意地保持一种神秘。偶尔有机会在老师办公室看到,就会抓紧时间翻翻。翻了之后,发现教参的内容,其实也没什么可神秘的,无非就是一些更详细的解释,那些是难点,那些是容易混淆的点,老师又该怎么给学生讲解。当时觉得,这就是老师才能看的书,这就是老师上课背后的神秘指导。现在想想,这些东西,写在教材上不是更好吗?

图源网络

记得刚上初中的时候,开头一个星期,数学课没怎么听。大概在第二三周的时候,觉得该看看书了,就在一节数学课上把之前的内容都自学了。初一的数学教材也讲得很省略,但代数入门,毕竟简单,自学并不难。但我这个方法到了大学就不行了。

考研的时候,概率论和线性代数是一个难点。我还记得教材是同济版的《线性代数》,32开本,薄薄的一本,网上查了一下,才144 页。书薄了,难免一些地方解释得比较粗。有时候,为了一个概念,反复地读教材,再配合考研辅导书,才能搞明白。

后来在网上看到一些讲线性代数的视频,从空间维度入手,很多概念能讲得浅显易懂。现在国内有史蒂文·J.利昂的线性代数教材,16开本的大书,厚厚的一本,497页。显然,大书、厚书的解释会更为详细,对学生更友好,更适合自学。

经济学教材也是这样。著名的风靡50年的经济学经典教材,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共计128万字。萨缪尔森希望让“沉闷的经济学”变成激动人心的学科,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这本经济学教科书,语言幽默易懂,给出了各种案例,很多经济学图表也重新进行了设计。

图源网络

读研的时候,我用的教材是黎诣远的《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现在网上能买的是它的第四版,276页,字数38万字。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包括微观、宏观两部分,基本上各占一半,微观就占60多万字。也就是说,我当时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字数仅为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学的一半。字数少了,缺乏详细解释,这自然增加了自学难度。

此外,“美国初中主流理科教材”《科学探索者》和“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科学发现者》,其厚度、文字量、介绍的内容的详细程度,远高于国内教材,往往讲解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不但会把以前讲过的知识点重复讲解,还会把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点也带上。对初学者非常友好。

所以,有人戏言,中国的教材有防自学机制。形成这个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成本与价格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开始于1986年7月1日,但那时的义务教育,只是免除了学费,家长仍然要交学杂费,也就是书本、教学用具、班费等等。直到20年后,也就是2006年,才实现了学费、杂费全免的义务教育。那个时候,收学杂费是令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头痛的事。一些学校会提一学期开始收学杂费,老师还会用惩罚学生来催缴学杂费。很多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会因为交不起学杂费而选择退学。义务教育如此,非义务教育的高中、大学,也有这个情况。既然如此,教材的价格就要压低,就得做薄。

图源网络

对上世纪80、90年代的教育而言,把教材做薄,是省钱的办法。但对现在的中国教育而言,把教材做厚,反而省钱。

根据智研咨询推出的《2024—2030年中国教辅出版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教辅材料零售总量为54.25亿册,零售市场规模为834.75亿元。也就是说,中国的学生会花大量的钱去买教辅。那么,直接把教辅写进教材,就能让学生省下去买教材的钱。

其次,中国教育几乎都由公立教育系统进行,学生、学校无法选择教材。在学校,老师讲课,强调纪律性,强调学生对老师讲课内容的依赖,所以,很多东西就不写进去。如果一本教材,需要在公立教育系统之外被使用,在市场上被挑选,那么,就会去适应更多的学习场景,就会讲得详细一些,利于自学。

第三个原因是教材的编写机制。在辅导孩子功课的时候,我发现你不但要懂孩子所做的题涉及的知识点,你还要在辅导的过程中,去搞明白孩子为什么不懂,并且,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去讲解。有时候,还需要从另一个更基本的原理开始讲起,然后,再引入到问题中。所以,好的物理老师,和好的物理研究学者,其实不是一回事,能力也不一样。

图源网络

同样地,编写教材也是如此。教学、编写教材和科研能力,有重合的地方,也有差异的地方。有多业内厉害的学者,水平很高,但他们意识不到普通人在初学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他们觉得不用多说的地方,恰好是初学者的难点。所以,编写大学教材的人,本应该是业内的优秀老师,但教材往往只有业内大咖才有资格编写。再加上国内重科研、轻教学,在编写教材上花的精力不多,甚至让自己的博士生、研究生去完成。最终,教材就变得晦涩难懂,无意间变成了防自学机制。

现在没有了价格顾虑,中国教材也正在变厚。比如现在的高鸿业版本的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部分,字数也达到了60万字,宏观、微观加起来,也有120万字。这里推动教材变厚的一个原因就是,经济学是显学,不管是跨专业考研,或出于兴趣,现在很多人都在自学,那么,编写教材就要适应这种需求。

但是,遗憾的是,对于中小学教材的防自学现象,又有了新的推动原因,那就是减负。为了防止中小学生近视,现在的教材的字号较大、行距较大,再加上还有减少学生书包重量的负担,限制页数,教材内容就只有变得更加简单。而且,很多知识点删掉之后,考试还是要考,这就只有靠老师来教,仅仅 依靠教材去自学,就难以完成学习目标。

于是,一边教材减重,一边教辅增重。其实,还不如都写进教材中。

来源:常识与洞见

0 阅读:51

才干王营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