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濙:16年寻建文,32年礼部尚书,得朱棣祖孙器重历八朝高寿而终

雍亲王府王妃 2024-05-28 12:12:03

1435年(宣德九年)年底,明成祖朱棣的“好圣孙”朱瞻基(明宣宗)虽然只有37岁,但已经卧床不起。宣宗很清楚自己已经时日无多,所以便将五位朝廷重臣召到自己的跟前,将年幼的太子朱祁镇托付给他们,这五位便是“宣宗托孤五大臣”。

这五位托孤大臣分别是:

“三杨”:内阁大臣杨荣、杨士奇与杨溥,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三杨”在明朝的地位。“三杨”历经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朝,得到成祖、仁宗、宣宗与诚孝昭皇后张氏的器重(杨溥除外,杨溥崛起是在仁宗一朝)。而且“三杨”是永乐一朝,皇太子朱高炽身边的忠臣,坚决支持皇太子朱高炽登基,同汉王朱高煦不和。

甚至在永乐一朝,杨士奇与杨溥因为皇太子朱高炽,被汉王朱高煦诬陷而入诏狱。杨士奇很快便被放了出来,而杨溥则是在诏狱待了10年之久。

历经洪熙、宣德两朝,“三杨”已经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重臣。

英国公张辅:张辅的父亲张玉在靖难之役中,为了救朱棣而死。朱棣称帝后将张玉追封为河间王,而张辅不仅仅靖难得功臣,而且还在朱棣登基后南征交趾立下大功、威震西南,被封为英国公。张辅的四个女儿,一位嫁给了明仁宗朱高炽为敬妃,一位嫁给了黔国公沐斌(沐晟的儿子,沐英的孙子),一位嫁给了保国公朱永,一位嫁给了清平伯吴英。

可以说不管是“三杨”还是英国公张辅都是当之无愧的顾命大臣,除了“三杨”与张辅外,宣宗还指定了一位顾命大臣,此人便是礼部尚书胡濙。

了解历史的应该知道,明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废掉丞相制度后,六部便直接归皇帝统领,六部尚书均为正二品大员,地位都是一样的。但为何宣宗不选另外五部尚书为顾命大臣,而礼部尚书胡濙呢?

毕竟胡濙从未入内阁,这篇文章,我们便一起来看一下:宣宗顾命五大臣之一的胡濙,在明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寻找建文14年之久

1375年胡濙出生,据说胡濙刚出生的时候头发全部都是白的,等到满月的时候头发才变黑。建文二年(1400年),胡濙考中进士得以入仕,被授予兵科给事中一职。同胡濙同年考中进士的,还有三杨中的杨溥与杨荣。

胡濙虽然入仕,但此时大明王朝并不安稳。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太祖皇帝并没有从剩下的儿子中挑选一位贤能者为太子,而是将孙儿朱允炆封为皇太孙,此时的朱允炆尚且只有15岁。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皇帝病逝,皇太孙登基称帝,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原本便对自己手握重兵的叔叔们十分忌惮,再加上洪武三十一年三月在北方唯一能制衡燕王朱棣的晋恭王朱棢突然病逝,建文帝便更加坚定了自己削藩的决心。在皇祖朱元璋病逝后不久便开始削藩,燕王朱棣自然很清楚自己很快便成为建文帝的下一个目标。

为了不成为阶下囚,燕王朱棣先建文帝一步发动靖难之役。

就这样历时三年多的靖难之役开始,建文四年燕王朱棣率兵攻入南京,取代侄儿成为大明王朝的下一位皇帝。

其实朱棣在一开始对建文旧臣们并不信任,所以重用的大多还是燕王府旧人。除了杨荣、杨士奇等少数人得到重用外,大部分都默默无闻,而胡濙便是其中之一。

不过在仁孝徐皇后的劝说下,朱棣开始从建文旧臣中挑选贤能有才干者委以重任。

而胡濙便是在这个过程中,一步一步得到了朱棣的信任。

并且在永乐五年,朱棣交给了胡濙一项非常重要而且艰难的任务: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建文四年朱棣率兵进入南京城后,建文帝便一把火烧了宫殿,自此建文帝与太子朱文奎便不知所踪。在大火之中,有三具烧焦的尸体,为了能够名正言顺登基,朱棣便对外宣称建文帝、太子朱文奎、马皇后已经葬身火海。

但很多人说:建文帝已经与太子朱文奎逃走了。

朱棣对此很是担心,毕竟建文帝是太祖皇帝钦定的皇太孙,名正言顺的顺位继承人。若是万一哪天建文帝突然出现,号召天下,朱棣便会成为名不正言不顺的皇帝。

所以对于朱棣而言,哪怕是有一点怀疑,也必须要确定建文帝的下落,是否还活着。

但寻找建文帝这件事情,必须要秘密进行,绝对不可让朝臣们得知。所以朱棣便需要寻找一位信得过的人帮自己完成这个任务,而朱棣找的人便是胡濙。

朱棣用五年的时间,确定胡濙是一个守口如瓶、值得信任的人。

就这样永乐五年,胡濙便奉命离开京城,借口寻找仙人张邋遢,实际上是在找寻建文帝下落,顺便帮朱棣了解民间的一些事情。

从永乐五年开始,胡濙便身系重任,遍访各地;即便是母亲去世,朱棣都没有允许胡濙回乡丁忧。为了弥补胡濙,将其擢升为礼部左侍郎。

胡濙用12年的时间,走遍了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的各个州县,回京向朱棣汇报一些情况下,再次离开京城。可见此时的胡濙虽然没有完全找到建文帝的下落,但是已经掌握了一些情况。

永乐二十一年,胡濙再次回到京城,想要跟朱棣汇报自己已经掌握的情况;但此时的朱棣并不在京城而是在宣府,胡濙便赶紧赶到宣府。胡濙到达宣府的时候,朱棣已经睡下了,但听到来人是胡濙便赶紧起来。二人一直聊到了漏下四鼓(差不多是在凌晨的两点),胡濙才离开朱棣的寝殿。

自此以后,胡濙便在没有外出,朱棣也没再问建文帝的下落。

很显然,胡濙已经对建文帝的情况很了解,而且还可以肯定建文帝已经对朱棣的皇位构不成威胁,朱棣可以完全安心了。

其实在胡濙在陆上遍寻建文帝的时候,有人说建文帝逃到了海上。朱棣便让宦官郑和先后六年下西洋,一是为了宣扬大明王朝的国威,二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既然胡濙的任务已经完成,自然便不再需要在外奔波。朱棣并没有将胡濙留在身边,而是将胡濙派去南京。此时的南京是皇太子朱高炽在监国,但是汉王朱高煦一直在故意制造流言中伤太子。为了得知真相,朱棣便让胡濙前去南京调查。

胡濙到南京后,便秘密奏疏朱棣,将太子朱高炽在监国期间的作为告知了朱棣,并且跟朱棣夸赞太子不仅诚孝,而且谨慎安分,并没有什么过失。朱棣对此很是高兴,如此便能放心将皇位传给太子。

胡濙在永乐一朝,大部分时间并不在京城,不在朱棣身边待着,自然便失去了平步青云的机会。不过胡濙帮朱棣完成了两件事情:

一是寻找建文帝下落

二是确定皇太子朱高炽的为人

这两件事情对于朱棣而言非常重用,虽然胡濙没有在永乐一朝位极人臣,但是在宣德一朝胡濙得到了宣宗朱瞻基的器重,被宣宗视为股肱之臣。而胡濙之所以得此,其实跟永乐一朝朱棣对他的信任也有分不开的关系。

位极人臣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榆木川病逝,皇太子朱高炽继位,史称明仁宗。

仁宗打算将胡濙召到北京任礼部侍郎一职,胡濙上书仁宗:建议仁宗能够迁都回南京,并且陈述了自己的十条理由。其实仁宗也不赞同迁都北京,毕竟仁宗在做皇太子的20年内,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南京监国,对南京是最熟悉了解的。自然同意胡濙的奏疏,决定迁都回南京,并且派皇太子朱瞻基前行回答南京安排。

然而还没等胡濙前往北京,仁宗便听说:胡濙曾经给成祖朱棣上了一份奏疏。为此仁宗便改变了对胡濙的任职,将其留在南京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一职。

可见此时的仁宗,对胡濙并不信任。

若不得皇帝的信任,自然很难得到重用。但仁宗仅在位10个月便病逝了,皇太子朱瞻基登基,史称明宣宗,年号宣德。朱瞻基跟父亲仁宗不一样,他多次跟随祖父朱棣北巡,而且还曾据守北平。所以宣宗并不反对迁都北京,所以在父亲仁宗病逝后,宣宗并没有迁都回南京

并且在宣德元年将胡濙召到北京城,在礼部任职,而且很快便被擢升为礼部尚书。

其实宣宗之所以会如此重视胡濙,也是因为宣宗在仁宗在位时,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南京监国。自然同胡濙接触的比较多,宣宗认可胡濙,自然会对其委以重任。

胡濙来到北京城的这年,宣宗的叔叔汉王朱高煦造反,胡濙同内阁大臣杨荣等人都建议宣宗御驾亲征。果然如他们所料,宣宗一御驾亲征,汉王不战而降。

等回到京城后,宣宗便好好赏赐了胡濙一番。

可以说宣宗跟自己的皇祖朱棣一样,对胡濙极其信任:

宣德二年,宣宗赏赐了胡濙一座宅子,在京城长安右门;不仅如此,宣宗还特地给了胡濙两个守门人,在胡濙生日的时候,还特地前往胡濙的府上为胡濙庆生。这份荣宠,哪怕是“三杨”都没有。如此便可看得出,宣宗对胡濙的偏爱。

宣德四年,胡濙兼管詹事府的事务。詹事府是专门为太子服务的机构,宣宗能让胡濙兼管詹事府,便可见对其的信任程度。

宣德六年,胡濙在原来的基础上,兼管户部。当时因为朝廷的开支非常多,胡濙便担心国库不足以支撑开支。所以便不赞同宣宗减免赋税,虽然宣宗减免赋税的诏书已下,但胡濙就是不肯执行。胡濙此举,无异于是在违抗圣旨,按罪应当处死。

但是宣宗虽然告诫了胡濙,但是语气恳切,并没有呵斥他。而且即便是胡濙如此违背宣宗,宣宗对胡濙仍旧是厚待如初,并且在设宴款待胡濙、杨士奇、蹇义、夏原吉四位重臣时,对四人大加称赞。

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宣宗与自己的父亲仁宗创在了“仁宣之治”,让大明王朝进入繁盛时期。这当然跟仁宗、宣宗一朝的臣子们有分不开的关系,而得宣宗重用的胡濙便是其中之一

正因为宣宗器重信任胡濙,所以便在自己弥留之际将其命为皇太子朱祁镇的顾命大臣之一。

宣德十年正月,宣宗病逝,年仅9岁的朱祁镇登基,史称明英宗,年号正统。

顾命大臣

宣宗在临死之前,留下遗诏,朝中之事需要先告知张太后(仁宗的诚孝昭皇后张氏)以及孙皇后(宣宗的继后孝恭章皇后孙氏)后才可执行。张氏在被尊为太皇太后后,将五位顾命大臣召到宫里,正式确定五位顾命大臣作为正统一朝的核心。并且守着五位顾命大臣的面要斩杀宦官王振,在英宗以及五位顾命大臣的一起求情下,张太皇太后才饶了王振一命。

正统朝初期,因为有吴文顾命大臣、张太皇太后在,王振并未真正做到擅专。若张太皇太后得知王振有逾矩的行为,便会派人前去斥责王振。

然而随着张太皇太后、“三杨”年迈先后去世,王振擅专的时机已经成熟。

此时的胡濙也已经年近70,还曾因为遭到弹劾而入狱,虽然同英国公张辅一起坚决对抗王振,但影响力有限。再加上英宗对王振的绝对的宠信在,胡濙即便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实在正统九年,胡濙70岁时曾向英宗请辞,但英宗并未答应。

正统十四年,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英宗在仅仅三天准备后便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之变中,明军全军覆没,英国公张辅死在了土木堡,而英宗则是被瓦剌人俘虏。

得知英宗被瓦剌人活捉的消息,满朝文武都沉浸在痛哭之中,甚至有人提出南迁。

虽然胡濙曾给仁宗上疏:迁都回南京。但今时不同往日,胡濙反对南迁:文皇帝将自己的陵墓建在了京城附近,便是在告诉自己的子孙后代不再迁都。

胡濙此言同于谦不谋而合,在二人的努力下,朝臣们才安定下来,朱祁钰(朱祁镇唯一的弟弟郕王)才得以安稳监国。

后来瓦剌首领也先率兵抵达北京城下,曾向明廷提出要求胡濙前去谈判,胡濙也愿意为了朝廷同也先谈判。但是此举遭到了代宗的反对,便作罢了。

在胡濙、兵部尚书于谦、守将石亨等人的一起努力下,终于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大明王朝得以渡过了此次劫难。紧随其后朱祁钰正式登基,史称明代宗,年号景泰。

明代宗继位后,对胡濙、于谦、彭时等人十分器重,针对各个方面都做出了改革,同时治理了水患,使得大明王朝不仅渡过了危机,而且仅用几年的时间便逐渐兴盛起来。

景泰元年,英宗终于得以回到京城,但是刚回到京城便被代宗囚禁于南宫。胡濙曾上疏建议代宗能够厚待尊重英宗,但是此时的代宗已经坐稳皇位,本就对兄长十分忌惮,又怎么肯厚待尊重呢?

请求退休养老

代宗不仅没有将皇位还给兄长的意思,而且还在景泰三年,将朱见深(英宗长子,在代宗登基时被孙太后封为太子)的太子之位废掉,将自己亲生的儿子朱见济封为太子,而胡濙则是被加授为太子太师。

然而代宗这唯一的儿子早早便夭折了,之后代宗再没有皇子出生。

景泰八年,代宗病重,却没有皇子能承袭皇位。胡濙同兵部尚书于谦等人一起商议后,便打算奏请代宗恢复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然而胡濙等人还未来得及奏疏,当天晚上,石亨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便同宦官曹吉祥等人一起发动了南宫之变,将英宗朱祁镇迎出了南宫。

等到第二天早上群臣上朝时,便发现坐在皇位上的不再是代宗,而是英宗。

群臣一时间不知怎么回事,面面相觑,英宗宣布:景泰皇帝病重,群臣迎我复位,你们各司其职便可。众人便一起跪拜英宗,英宗重新坐到了皇位上,年号改为天顺。

英宗重新登基后,胡濙已经年过八十,身体也不好,所以便入宫向英宗请求退休,英宗照准。赏赐了胡濙,并且给了胡濙的儿子一个可以世袭的锦衣卫镇抚使的职位。

结语

胡濙在官场五十多年的时间,虽短暂受过磋磨,但整体来说仕途还是比较顺遂的,当然这跟胡濙的安分守己有关,从不逾矩。

天顺七年,胡濙病重,在临死之前将自己的儿子们叫到自己的跟前,叮嘱他们:一定要谋求报答朝廷,不要败坏我们家的名声。

说完胡濙便闭上了双眼,终年89岁。

如此高寿而终,确实很难得。

胡濙也正式结束了自己长达32年的礼部尚书生涯,能够在礼部尚书一职上任职32年之久,确实很不简单。英宗得知胡濙去世的消息,将其追赠为太保,赠与谥号“忠安”,这个谥号还是很符合胡濙为人事处的。

胡濙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八朝七帝,稳居礼部尚书之位32年之久,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一个奇迹。

参考资料: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三百五十六》

《今献备遗·卷八》

《续藏书·卷八·靖难名臣》

《明史·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

0 阅读:81

雍亲王府王妃

简介:我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喜欢读历史书,更喜欢畅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