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贾岛叶绍翁访友不值,各留下一首诗,成存世名篇

尔诗林 2024-02-13 06:59:32

现代人通讯发达,聚亲访友之前,必定先电话微信预约,甚是方便。

回想我们读大学的年代,偶周末到别的学校去寻访老乡同学,经常会遇到同学也外出的情况,这个时候只能在其宿舍留下纸条一张:找你不在,下周再来,务必等我。

类似这种情况,于现在的大学生眼里,是不可想象的,但在我们那个年代,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几十年前的情况尚且如此,回推古人通讯交通更加不发达,那么寻访亲友吃到闭门羹肯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李白贾岛叶绍翁就都遇到过这种情况,不过人家是诗人,留下的纸条可没我们那么简单,我们留下的纸条早就给扫地阿姨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人家留下的一首诗,却能流芳千年,盛传至今,有的还成千古名句。

人与人的差别怎么就那么大呢?

且看看他们留下的纸条写的是什么吧: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字太白,贺知章惊呼他是太白金星下凡的“谪仙人”。

由于有文坛泰斗的加持,加上他的诗确实写得太好,千古以来没人能够超越,所以李白被后世称为诗仙。

据说李白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城,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那里当时属于大唐的安西郡,就是王维写《送元二使安西》的安西,是大唐最西边的郡。

李白五岁时随爷爷移居蜀郡(四川)绵州,他居住的那个乡叫青莲乡,所以他自号青莲居士。

由于李白出生在商人之家,按照唐朝的法例,商人之后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所以李白从小就不用固囿于应试教育,这使得他得以遍读群书,而不局限于传统的四书五经,这就是他后来的诗风飘逸潇洒,想象力极为丰富的原因所在。

正由于李白不用参加应试教育,所以他从小个性爱好得以自由发挥,其中一项就是剑术,后来又迷上道教,为了修道而几次上峨眉山,在那里结识了他的人生贵人,也是一辈子最后的朋友,名叫元丹丘的道士,就是他在《将进酒》里面直呼“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的那位“丹丘生,后来正是这位元丹丘把李白介绍给玉真公主认识,通过玉真公主的推荐,李白才得以进长安见到唐玄宗。

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二十六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准备离开蜀地去干一番大事业。

离开四川前当然要顺道去告别一下老同学元丹丘啦,于是李白来到峨眉山。

谁知元丹丘已经早于他离开峨眉山到长安找玉真公主去了。

这家伙,走之前也不先发个微信说一声,让我白跑一趟。

这里要顺道说说,元丹丘一介道士,怎么就跟皇帝妹妹玉真公主搭上关系了呢?这要得益于他们有个厉害的老师,就是司马承祯,他不但是道教里的一代宗师,还是三代皇帝的帝师,其中就包括当朝皇帝唐玄宗。

我们知道,李白一辈子以大鹏自比,被李邕冷落时疾呼“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而最初把李白变成一只鹏鸟的,便是这个司马承祯。他第一次见到李白,便被他的飘逸潇洒气象所折服,而对李白说,你不是一只普通的鸟,你就是庄子笔下的那只大鹏。

从此,李白还真的一辈子把自己当成那只大鸟了!直到临死之前还在叹息自己是只折翅挂在树枝的鹏鸟。

拉回话题,李白上峨眉找不到元丹丘,只能在他宿舍里留下一张纸条,当然不是写“我下星期再来”,而是赋诗一首: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哥们:找你不在,我走了!

短短四句,把六个地名巧妙地串成一首诗,充分显示出李白高超的文字功底,整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清新畅快。

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年轻李白那种意气风发,直奔前程的心情。

干嘛要“夜发清溪”呢?朋友不在,住一个晚上不行吗?不行,等不及了,我要马上启程,去寻找我的革命理想。

“影入平羌江水流”,什么“影”?山影?月影?人影?都是,也都不是!其实是李白的“心”影,他的心,早已随着江水,流向远远的远方!

诗人用一连串的地名向前推进,给人一种时不我待,马不停蹄的紧迫感,犹如杜甫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那种归心似箭的感觉。

贾岛:松下问童子

如果说李白是盛唐诗坛里一条汹涌奔腾的长河,那么,贾岛就是中唐诗坛里一口滴水如油的苦井。

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苏轼说“郊寒岛瘦”;李白说我“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贾岛说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简直是一个奔流入海,一个滴水穿石!

贾岛为了一个“推”好还是“敲”好,骑着毛驴从长安“推敲”到了洛阳,幸亏韩愈一口拍板:推什么推?就“僧敲月下门”好了!

要我说,贾岛同学,写诗不就是娱乐娱乐吗?你写诗也写得太苦了!何必呢?

是啊!如果让我在新华字典里挑一个字来形容贾岛的一生,那就一个字:苦!

在我肤浅的认知里,历史上有两个年轻时为了活命而当过和尚的名人,一个是朱元璋,人家后来当了皇帝,另一个就是贾岛。

贾岛字阆仙(也作浪仙),自号碣石山人,早年为了生计而出家为僧,法号无本。后来在韩愈帮助下还俗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考不中。

毕竟有韩愈这颗巨星在朝中高照,贾岛还是当过一些地方小吏,所以一辈子穷困而从未潦倒。

就像杜甫当了几天地方的工部员外郎,混了个“杜工部”的雅号,贾岛因当过长江县主簿,在文学江湖里也混了个“贾长江”的浑号,以至于他的文集还叫《长江集》,要让现在的年轻人遇见,还以为他是什么长江学者呢!

我查了下资料,主簿是地方官知县的助手,负责户籍和文书之类的工作,相当于现代的秘书,其职能相当于今天县长办公室主任或者秘书长。这相对于今天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已经是挤破头求之不得的公务员工作了。

屈原是“行吟诗人”的杰出先锋,贾岛是“苦吟诗人”的杰出代表,人家抠门他抠字,被称为“诗奴”。

写诗写得这么苦,还成了诗的奴隶,要我才不干呢!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作为和尚诗人的贾岛,当然也不会整天关在山门里。

当时洛阳官方有个规定,凡是僧人只能在上午出门,下午不准出山门,为此贾岛还写诗把官府臭骂一顿,可见他的心还是向着山门外的,不然管你官府怎么规定,反正贫僧本来就不想出门。

不让我上街逛商场,那我到别的寺庙拜访拜访我的和尚朋友总可以吧?

这天贾岛信步来到隔壁寺庙,也许只是想找他的同行朋友聊聊天,也许是想跟他切磋切磋诗艺,也或许想跟他讨教“推”好还是“敲”好,反正他来到隔壁寺庙,看见一童子正坐在寺庙前面的松树底下晒着太阳: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全诗以平俗易懂,言简义丰的语言,生动地完成了一场诗人与童子的对话,在对话中塑造了一位风骨高洁,高深莫测,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隐者形象。充分体现出贾诗遣字精妙,惜墨如金的特色。

叶绍翁: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也许是南宋诗坛最后的一颗遗珠,他是南宋后期江湖诗派的代表,读他的诗就像读孟浩然的田园诗一样,优雅,清新,比如他的《田园三咏》。

记得读大学时,跟北方的同学说我们那里有个地方叫“三水”,大家都摇头说不知道,但跟他们说就是生产“健力宝”的地方,大家都说:哦!知道!

一样的道理,跟平时不怎么关心诗词的朋友说叶绍翁,或许他会说:只听说过李白杜甫白居易,没听说过什么叶绍翁,但跟他说就是写“一枝红杏出墙来”的那个,保证他会点头说:哦,知道!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读一读这首诗确实给人一种春色盎然,心情盎然之感。

每次读第一句,就会联想公园里草坪那个告示牌:小草有生命,别把她踩疼!

短短四句诗,却描画出诗人一波三折的感情变化过程:从乘兴而来,到大失所望,再到喜出望外。

人往往在失望之后得到的意外收获最令人珍惜。

比如当初我们一路转几次公交车,到很远的学校去看望一个老同学,如果同学早就买好了水果,坐在宿舍等你,你可能一点不觉得珍贵。但如果你等了整半天,同学都不回来,正灰溜溜地准备回去,谁知走到校门口,刚好碰见同学回来了,手里还拎着一大袋水果,你那种喜出望外的惊喜是难以描绘的。

诗人叶绍翁在这首诗里就是营造这样一个感情变化过程,如果他去看望朋友时,远远就看到有一簇杏花从朋友的围墙里探出头来,高兴得要命,急忙走到院子跟前,敲了半天门却没人来开,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那才叫一个失望。

而这首诗里描述的刚好是一个相反过程:诗人先是“小扣柴扉久不开”,正失望地准备离去时,忽然一抬头,惊喜地发现“一枝红杏出墙来”,那种喜出望外的收获感跃然纸上。

“一枝红杏出墙来”是诗人所见,“春色满园关不住”是诗人的联想,如果不是有好的心情,是不会有这种想象的。

诗人的朋友只是无意间送给诗人一支杏花,诗人自己却收获了一个春天。

9 阅读:865
评论列表
  • 2024-03-08 14:19

    元丹丘和李白相识于安陆。也就是说,是李白离开四川以后才认识的[doge]

  • 2024-03-07 10:03

    太白的飘逸,贾和尚的仙,宋朝的那个香艳

尔诗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