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淫之二寒

老糖话健康 2024-08-01 02:10:39

寒是冬季的主气。

寒有内寒与外寒的区别。外寒,是指导致人体发病的外界寒邪。凡寒邪伤于肌表,则为“伤寒”,而寒邪直中脏腑的则为“中寒”。内寒,是人体的机能衰退,阳气不足的反映。虽外寒与内寒不同,但它们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如阳虚内寒的人,容易感受外寒;外寒入侵,常损伤人的阳气,导致内寒的产生。

(一)寒邪的性质和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主阴,寒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阳气。如寒邪外束,卫阳受损,就会出现恶寒。若寒邪中里,直中脾胃,或伤肺肾之阳,以致不能发挥温养肢体,腐熟水谷,蒸化水液的作用,便会出现肢冷、畏寒、下利清谷、小便清长、呕吐清水、痰涎稀薄等症。

2.寒性收引、凝滞、主痛

收引,即收缩牵引的意思。寒在皮毛腠理,使毛窍收缩,卫阳闭郁,则恶寒、发热、无汗;在筋肉经络,则拘急不伸,冷厥不仁。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畅的意思。寒邪可以使气血凝结阻滞,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所以寒邪是造成多种痛证的原因之一。如外伤于寒,使营卫凝涩,则周身疼痛;寒邪直中肠胃,则脘腹疼痛等等。

3.寒主清澈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临床上出现较清稀的分泌物或排泄物,均属寒象,如咳痰清稀,小便清长等。

(二)常见的寒证

外寒证 外寒证是寒邪侵入肌表或直中脏腑所出现的病证。

(1)外感寒邪:寒邪袭表,腠理闭塞,卫阳不能宣发,而有恶寒、发热、无汗。肺卫失宣则鼻塞、咳嗽、喘息。寒邪滞于经脉,气血凝滞不通,故头身痛。

(2)寒伤脾胃:过食生冷或腹部受凉,寒邪损伤脾胃阳气,致脾胃升降失调,运化失职,则见肠鸣、脘腹疼痛、呕吐、泄泻等症。

内寒证 内寒证即阳虚里寒证,是由于脏腑的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病证。根据病变脏腑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有以下三方面:

(1)上焦阳虚:阴寒内盛,胸阳不展,致气血凝滞,则见胸闷、胸背彻痛、咳逆短气、面青唇紫等症。

(2)中焦虚寒:脾阳不振,脾失健运,则腹胀便溏。阳气不能外达四肢,则四肢不温。胃阳不足,失去腐熟水谷的功能,则呕吐清水,纳少。中焦虚寒,阴寒凝滞,气机不畅,故见脘腹疼痛。

(3)下焦虚寒:肾阳不足,气化失常,则出现腰膝冷痛、男子阳萎或女子带下清稀,小便频数或不利,或五更泄等症。

0 阅读:1

老糖话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