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是一个极其混乱又动荡的时代,正所谓“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如果这个草头王仅仅是一个山头的王,那还行,但要成为一个地方的王没有雄才大略和好的机遇绝对是当不成的,当时称霸胶东的刘珍年就是这么一个万里挑一的人物。
刘珍年
刘珍年,字儒席,于1898年生在河北南宫刘家庄一户富裕地主家庭里,家里兄弟姐妹5人,他排行老二。原本家庭条件还算比较富裕,但因为刘珍年的父亲游手好闲,家道开始中落,15岁时刘珍年被迫辍学去当学徒。
1914年,刘珍年在他外祖父的支持下,去南宫县立中学读书。在校上学期间,刘珍年读书非常用功,同学对他的印象是“性格倔强,好胜心强,喜好拳术,学习成绩还可以。”这些个人特质,是刘珍年后来崛起必不可缺的基础。
由于家庭条件不允许,1918年中学毕业后的刘珍年没办法继续报考高等学校。为了继续在学校学习,刘珍年就和同乡王再生一起报考了公费的保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这一年保定军校招收的学生只需要是普通四年制中学毕业生和有一定学历即可,条件非常宽松,而对于刘珍年来说最吸引他的可能就是可以公费上学。
刘珍年读的是保定军校第8期步兵科,同乡王再生读的是炮科,后来的风云人物陈诚也是保定军校第8期炮科。因此刘珍年和陈诚也算是同学关系,但因刘珍年心高气傲,不想和陈诚搞好关系而失去了很多机会,这是后话了。
在上军校期间,刘珍年还是和中学生时一样,学习仍旧非常的用功,所以成绩比较好。当时刘珍年读书也不是死读书,脑筋很灵活,曾评价学校的教材说:“日俄战争就占了内容的半部篇幅,絮絮叨叨,叠床架屋,太讨厌了。真信书不如无书,不可当书虫,等不可当书奴。”
毕业后,刘珍年通过同乡介绍,去投奔了同是南宫人的姜登选,但当时姜登选不是掌握实权的人物,而且和刘珍年非亲非故,也就没有给他多少优待。关系走不通,刘珍年只能靠自己打拼,于是他被分配到奉军李景林部,当过步兵排长、连长,后来被送到东北讲武堂学习迫击炮专业,学成后担任迫击炮连连长。
刘珍年的学习能力很强,转职为迫击炮连连长后,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屡立战功,名气很大。李景林率部进入关内当上直隶总督,部队大量扩编,刘珍年也跟着水涨船高当上了营长,前途可以说是一片光明。
但天有不测风云,在接下来李景林与冯玉祥的战争中,刘珍年在战场上被子弹削去了头盖骨寸许,送入医院后才抢救了过来,脑袋上从此以后也就留下来了一个枪疤,对于这个枪疤,刘珍年经常戏称说:“这是军人之花。”在刘珍年住院期间,李景林部被冯玉祥击败后全军瓦解,残部被张宗昌收容。
1926年秋,李景林部的下野旅长班平秀在张宗昌的支持下组建了一个模范团,班平秀知道刘珍年是个人才,让他担任了第2营的营长。在张宗昌这种土匪部队里带兵,对于下级军官来说也是个苦差事,不是怕手下有刺头就是怕手下拿着武器跑路,而刘珍年练兵有两把刷子,自信的说:“人们都说带兵如带虎,我就感觉不出来,我感觉带兵很有意思。”
因此刘珍年带的这个第2营是模范团里成绩是最好的部队,1927年春,模范团被扩编为2个步兵旅和1个炮兵团,还没有训练多久,这些部队就被编入张敬尧的第2军。紧接着就和北伐军交起手来,由于部队训练不足,张敬尧和班平秀又有矛盾,这种垃圾部队连战连败,很快就溃不成军退到后方重整。
想要在新部队里有一番作为的刘珍年对好友感慨道:“你看,张敬尧瞪着圆眼流氓样子,满嘴胡说八道,竟然还当过督军!老班只知道吃饭睡觉像头肥猪,这种废物也能统帅部队打仗,岂有不败之理!”
在张宗昌的部队里,这种没有能力的领导比比皆是,他们只知道升官发财吃喝嫖赌,一旦碰到有战斗力的部队往往没有多少韧性,好一点的部队也就几个回合后便败下阵来,而差一点的部队经常是一触即溃,继而带崩整个战线。
北伐军打到徐州后,张宗昌的部队颓势尽显,班平秀见北伐军实力强大,于是主动向张宗昌辞职,残存的2000多人由刘珍年指挥。有人劝刘珍年说:“张宗昌的部队很快就要覆灭了,我们何苦去接手这个烂摊子。”刘珍年则颇有豪气的说道:“前汉亡去有后汉,他们不干,我们干,都跟我一起来干,谁也别走。”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在张宗昌集团即将分崩离析时,刘珍年趁势而起,从一个中下级军官逐渐成长为一方的土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