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出身贫苦的农家子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挣扎求生;一个勤恳朴实的工人,凭着执着的努力终成领导;一个遭遇政治风浪的干部,临危不乱信任组织...
这就是孙健,一个平凡工人的不平凡人生。1975年,他从一名普通工人竟然直升国务院副总理,震惊了整个政坛。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名工农出身的国家领导人非凡的经历。
1936年,孙健来到了这个充满战火硝烟的世界。他出生于河北定州一个贫寒交加的农民家庭,父母年年勉力耕作,却连温饱都困难重重。
就在孙健出生第二年,日本全面发动了侵华战争,定州也沦陷在暴虐的铁蹄之下。孙健的家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掠夺,生活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境地。
在那个动荡年代,活下去就是一种奢望。然而,命运往往在最绝境的时候开辟一条生路。终于,解放大军来了!八路军、新四军的英勇战士浴血击溃了日伪军,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从那一刻起,孙健的人生也注定与这片赤土相连。
1951年,15岁的孙健离开家乡,来到天津内燃机厂当了一名工人。新中国成立后,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年轻人去完成。虽然年纪不大,但孙健渴望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凭着刻苦耐劳的品质,孙健很快成为厂里的佼佼者。他把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任劳任怨,从不推卸分内之事。
由于工作出色,孙健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逐步走上了领导岗位,先后担任班组长、工段长、团委书记、武装部长、政治部主任等职务。
孙健的本领和作风深得厂里上下的赏识。1964年,年仅28岁的他就被选为天津内燃机厂党委书记兼厂长,成为一名年轻的工人领袖。
多年来,他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可贵品质,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和劳动模范。
1975年1月,一件振惊中外的大事发生了。第四届全国人大会议召开,有五位工农出身的干部被破格提拔,分别是陈永贵、吴桂贤、孙健、李素文和姚连蔚。
其中,陈永贵、吴桂贤、孙健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李素文和姚连蔚当选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当孙健的名字被宣读出来时,全场鸦雀无声。
对于孙健这个年仅39岁的工人出身的副总理人选,周恩来总理寄予了厚望。
不久,他专门找到孙健谆谆教导:"孙健同志,在我们这个班子里,你是最年轻的。你要多到下面走走,多接近人民群众。最起码要花三年时间,用来掌握下面的情况,这样才有利于以后的工作能顺利展开。"
面对总理的嘱托,孙健深有感触。他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何等重任,必须时刻不忘本来、牢记使命。
从那时起,孙健工作更加兢兢业业,基本上没有其他的休闲娱乐活动。他甚至在自家小院里种上了蔬菜水果,过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十年动荡"结束后,中央开始调整路线方针,孙健这个"特殊时代"产物的去留问题也随之浮现。
1978年3月,正在外地视察的孙健突然接到停职接受调查的通知。他毫无怨言,很快就被调回天津内燃机厂接受"监督改造"。
面对突如其来的浮沉,孙健没有丝毫动摇,依然淡定自若、宠辱不惊。
他对妻子说:"一、我不会自杀,我对自己心里有底。二、相信现在的政策。三、你从来都是我的靠山,这次更得依靠你,听见别人说我什么也别当真,带着孩子好好过日子。"
改革开放后,中央政策逐渐放宽。1985年,孙健获准重新任职,担任中层干部。厂里的领导知道他办事有能力,把一个大项目交给了他。果不其然,孙健没有辜负众望,圆满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进入90年代,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孙健再次发出耀眼的光芒。他曾担任中国机械工业安装总公司天津开发区公司等职务,体现出自己过硬的工作能力。
一直到1997年,61岁的孙健仍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一直以来,孙健谨遵自己的初心,用行动书写了一个工人应有的可贵品质。他经历了太多的际遇变化,但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内心和对组织的信任。
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副总理,再遭遇历史风波、重新重新出发,孙健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个工人永不放弃的顽强意志。他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史册上,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