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64岁的熊希龄向36岁的毛彦文求婚。毛彦文当即被吓了一跳:“这怎么可以?岂不是乱了辈分,你是我的伯伯呀。”怎奈对方苦苦相求。毛彦文说:“要我同意也行,你必须答应我一个要求。”
熊希龄,湖南湘西人。1913年出任北洋政府第四任国务总理,由于受到袁世凯派的百般阻挠,一直无法施展自己在仕途上的抱负,最终不得已辞职。
但仕途上的不得志,并没有让熊希龄心灰意冷。
他远离了宦海浮沉,转身投入到慈善和教育事业中。
彼时的社会,灾荒连连、民不聊生。熊希龄看到四处都是流落街头的孤儿,寝食难安。他多方奔走呼吁,进行赈灾,并首创了驰名中外的北京香山慈幼院,收养孤儿。
熊希龄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慈善和教育事业中,但生活中的他形单影孤,这让女儿熊芷心疼不已。
自从第二任妻子朱其慧病逝后,熊希龄一直悲痛不已,久久无法释怀。
一个偶然的机会,女儿的同班同学兼好友毛彦文来家里玩,正巧碰到熊希龄。
虽然当时的熊希龄已经孤身4年,但丧妻之痛一直让他郁郁欢欢,意志消沉。
或许是同样的为情所困,第一次相见的两个人相谈甚欢。毛彦文对这个比自己父亲还要大的男人,感觉很亲切。
其实,毛彦文的感情之路非常曲折。
毛彦文出生于浙江的一个大户人家。虽然父母比较开明,送她去读书,但却在她刚满9岁时,就为她定了娃娃亲。
学业完成之时,便是出嫁之时。
作为民国的第一批知识女性,毛彦文并未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在夫家的花轿落在前门,唢呐声响起时,慌忙从后门逃跑了。
而后门接应她的,正是青梅竹马的表哥朱君毅。
毛彦文为了他悔婚从家里跑出来,本以为可以和他白头偕老。但朱君毅在一番海誓山盟,你侬我侬之后,便去了大洋彼岸。
毛彦文苦等6年之后,终于盼到朱君毅学成归国。
但她等来的不是一纸婚约,而是要解除婚约。理由是:近亲不能结婚。
毛彦文所有的等待,一朝成空,即便是哭干了眼泪,使尽所有招数,也未能换回朱君毅的心。
于是,她想请朱君毅的同学吴宓帮忙,想要劝回对方。
但毛彦文不知道的是,这个吴同学,早就对她暗生情愫,又怎么会真心帮这个忙呢。反倒是,开始猛烈地追求起毛彦文来,这让她不胜其烦。
于是,为了逃避三个人的尴尬,毛彦文接受了熊芷的邀请,来到北京散心。也就是在这里她遇到了熊希龄。
因为和熊芷是同学的缘故,所以毛彦文总是很礼貌地称熊希龄为伯伯。
随着越来越多的接触,这位大她28岁的伯伯渐渐对她有了想法。熊希龄在两任妻子均因病而故后,本来是没有打算再婚的。
但自从他见到毛彦文后,这种想法便悄然发生了改变,温婉贤淑又性格独 立的毛彦文一下子就俘获了他的心。
而他的这种改变也被女儿熊芷看在眼里。
熊芷和毛彦文虽是同学,但相处得像姐妹一样。她非常支持父亲和毛彦文走到一起。但她也知道,经历过情感伤害的毛彦文,早已打算孤独终生,不再谈论感情。
为了让毛彦文接受一份新的感情,接受自己的父亲,熊芷一边联合她们共同的好友一起来劝她,另一边让父亲熊希龄多去接触毛彦文,用真情去打动对方。
也许,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
随着接触的增多,毛彦文渐渐感受到,熊希龄虽然年纪大她许多,但却非常懂得浪漫,时常会送她鲜花。对她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虽然感受到了来自异性久违的暖意,但她却始终没有明确表态。
反观熊希龄这边,对方越是不明确表态,他就越是着急。
终于,1934年,64岁的熊希龄在女儿的鼓励,向36岁的毛彦文求婚。毛彦文当即被吓了一跳:“这怎么可以?岂不是乱了辈分,你是我的伯伯呀。”
怎奈熊希龄苦苦相求。毛彦文说:“要我同意也行,你必须答应我一个要求。”
熊希龄听到对方答应求婚了,马上说到:“别说一个要求,就是十个百个也行呀。”
毛彦文缓缓地说到:“就一个,你要答应我,把胡子剃掉。”
熊希龄听后哈哈大笑,毅然剃掉跟了自己十年的胡子。
1935年,二人在上海举行了婚礼。
婚后毛彦文便辞去了工作,与丈夫熊希龄共同做慈善。
两年后,也就是1937年,熊希龄突发脑梗,病逝于香港。彼此的毛彦文还不到40岁,她继承了熊希龄的慈善事业,直到1999年去世,享年102岁。
白落梅曾说过:“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在恰好的年岁,遇见恰好的人。”
也许,对于熊希龄与毛彦文来说,虽然他们没有在最好的年岁里遇见彼此。但他们却是爱情上是甜蜜的夫妻,事业上是志同道合的战友。
谁又能说,他们遇见的不是最好的彼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