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滕州市黄安遗址:鲁南史前聚落新突破
黄安遗址位于枣庄滕州市北辛街道黄安村西南,地处泰沂山系西南。遗址整体呈椭圆形,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遗址主体时代为后李文化时期和龙山文化,共清理各类遗迹500余座,出土各类遗物近600件。
后李文化时期墓葬M40
后李文化时期遗存散落分布于遗址外围,中心略为稀疏。遗迹以灰坑和柱洞为主,另有少量基槽和墓葬。出土的夹粗砂红陶釜,沿下饰附加堆纹,上刻划竖状“指甲纹”,另见红陶钵和支脚等器类。这批遗存与鲁北后李文化、安徽小山口一期文化、石山孜一期文化等面貌均有相似之处,时代可能相近。
后李文化时期墓葬M40内出土陶器
龙山文化遗存以房址为主,仅见少量灰坑和墓葬,时代多属龙山文化早期。房址已清理七十四座,多为长方形或方形半地穴式,少量有斜坡门道,面积4-15平方米不等。房址底部多有圆形或椭圆形烧结面,踩踏面较薄或不明显。
后李文化时期柱洞式房址F34
黄安遗址为鲁南地区新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对区域文化面貌演变和文明化进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批相当于后李文化时期遗迹的清理是本次发掘的一大重要收获。从建筑形态、丧葬习俗和出土遗物等特征看,其可能代表了一支分布于鲁南地区的后李文化地方类型或考古学新文化,填补了鲁南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距今8000年左右史前文化的空白。该遗址还首次发现以半地穴式房址为特色的龙山文化早期小型完整聚落,房址数量较多、保存较好、排列有序,是海岱地区龙山文化考古的新突破,为探讨龙山时期各类功能和形态不同的聚落提供了新资料,对了解龙山社会的复杂性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黄安遗址范围及发掘区示意图
潍坊市高密市前冢子头遗址:小聚落隐藏大历史
前冢子头遗址地处胶莱平原腹地,是一处史前沿用至汉代的古聚落。聚落核心区呈方形,约4.7万平方米,核心区外围存在至少两道环壕,总面积近16万平方米。为配合本科实习及“考古中国·海岱地区夏商西周考古研究”重大项目,山东大学于2023年度在核心区东南部发掘700平方米。
遗址复原图
通过遗址南环壕东段的探沟,发现该位置环壕为三重。三重环壕的始开凿年代均在龙山时期,其中内壕与中壕皆沿用至岳石文化时期和周代,各期都有疏浚,至汉代淤平。中壕开凿最早,并局部借用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已形成的河道。
发掘区内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迹以房址为主,其建筑方式从半地穴式向地面建筑变化。器物方面,大汶口时期玉锥形器应是南北远距离文化交流的产物;新清理龙山时期4座居址葬,皆葬2岁以下幼儿;蛋壳陶高柄杯残片、白陶鬶残片等发现,说明遗址等级较高。
龙山文化觯形杯
岳石文化遗迹中一座大型圆角方形半地穴式房屋颇值得关注。推测其完整面积约40平方米,底部活动面保留完整的尊形器和中口罐、石器等,显示房屋为突遭废弃。这是了解胶莱地区夏代东方夷人文化的新材料。
西周时期,胶河流域属于“大东”莱夷之地。一座西周早期约150平方米的台基的发现,为研究周王朝与胶东地区的早期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东周时期堆积较厚,继2022年发现长方形台基TJ1之后,又新发现一座总面积达780平方米大型圆形台基遗存,以及可能与之相关的人牲坑等遗存。另外一座疑似祭祀遗迹旁出土大量鲍鱼壳、牡蛎壳、暗纹陶豆等宴享活动遗物。目前来看,发掘区未发现明确的两周时期家居房址,而是被多座疑似礼仪功能的台基占据,演变为一处“神圣空间”,对周代区域社会的礼仪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新资料。此外,遗址中基本不见珍珠门文化陶片,对探讨该区域周与土著族群关系(夷夏互动)颇具价值。
东周鲍鱼壳
淄博市高青县陈庄遗址:山东最早的西周城址
陈庄遗址坐落于鲁北平原小清河北岸的陈庄村和唐口村之间,隶属于高青县花沟镇,北距黄河约18公里,东北距高青县城约12公里。遗址东西长约850米,南北宽约650米,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为深入西周城址性质和齐国早期社会的探索,加强遗址整体形制规模及布局结构的认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主动发掘,揭露面积约920平方米,清理遗迹531处。其中3处西周时期夯土台基、4座甲字形大墓和5座小型墓葬是本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
M39墓道殉车
三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位于城内核心区域,规模宏大,营建考究,虽被西周中期墓葬及晚期堆积打破,保存状况较差,但从残存的部分仍可看出基址分为两排,东西对称分布。基址时代为西周早期,与城址大体同时,推测其为城址使用时期大型宫殿基址。
四座甲字形大墓规模大,随葬品数量较多,墓道内普遍殉车,多者四辆,少者一辆。四座墓葬中以M39随葬遗物最多,等级最高,出土鼎、簋、甗、提梁卣、尊、觚、盉、盘、匜等青铜礼器十余件,部分器物上刻有铭文,铭文内容对于解读墓主身份以及城址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五座小型墓葬分布在甲字形墓葬M39北部,均为北向,葬具为一棺一椁。除M42、M46为俯身葬外,其余三座均为仰身,墓主双手交叉放置于腹部或胸前。墓内普遍随葬陶鬲、陶罐、穿孔贝饰、毛蛤、漆器、玉石器。随葬品多放置在棺椁之间或头箱内,饰件多置于人骨上。
M39出土部分遗物
陈庄遗址是山东地区西周时期的重大发现,发掘成果填补了山东周代考古的多项空白。第一,厘清三处夯土基址的营建、使用、废弃过程,对解读城址性质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新发现的四座甲字形大墓以及五座小型贵族墓,形制与往年发掘墓葬基本一致,结合出土器物推测,年代大致为西周中期。通过对M39铜鼎铭文的初步释读,墓主应与齐公室“引”密切相关,与M35墓主为同一家族。第三,本次发掘为探讨遗址使用性质的历时性变化提供了新证据。陈庄遗址早期为以城址、大型宫殿、祭坛为主体的城邑聚落;西周中期之后,或因政治原因,城址内生活设施废弃,转为齐贵族陵园;春秋之后降为普通环壕聚落。
济南市济阳区青宁村墓地:山东数量最多的明代砖雕墓地
济南市青宁村墓地位于济阳区崔寨街道青宁村旧址西500米处,为配合工程建设,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对墓地进行考古发掘。本次发掘面积5400平方米,共清理宋金至清代墓葬255座,出土有瓷碗、瓷罐、瓷缸、铜镜、铜钱等各类遗物700余件(组)。
M2墓室展开图
该墓地延续时间约700余年,整体规模较大,墓葬数量较多,形制多样,随葬品丰富,补充了济南地区黄河以北区域的墓葬考古资料,也为考察该区域宋金至明清时期丧葬习俗的发展演变以及出土遗物的演变规律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
山东地区元代砖雕壁画墓大多分布于济南东部一带,均位于黄河以南,青宁墓地元代砖雕壁画墓的发现将此类墓葬形制的分布范围扩展至黄河以北,为研究元代山东地区砖雕壁画墓的分布与传播提供了新材料。济南地区以往发现的元明时期墓葬未见有舟形墓,青宁墓地元明时期舟形墓的发现既补充了这一时期的墓葬形制,也为宋金之后舟形墓的发展、演变研究提供了新素材。
M83器物组合
青宁墓地明代墓葬发现133座,大多装饰有砖雕,是山东地区数量最多的明代砖雕墓地。砖雕主要包括仿木结构门楼、歇山式建筑和灯檠等,结构特点较元代墓葬有明显的延续性,为研究山东地区砖雕墓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新材料。发掘区南部的明代墓葬排列有序,基本不见打破,并且存在避让现象,具有较强的规划性,墓内随葬品及人骨为研究当地人群的家族组织形式、亲缘关系、日常生活、宗教信仰、丧葬观念、饮食结构提供了新的材料,也为历史学及民俗学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该墓地毗邻黄河,受黄河水患影响较大,尤其是宋金时期砖室墓大多存在洪水冲击现象,为研究黄泛区历史时期黄河的水文、泛滥演变提供了依据,对还原墓葬营建过程以及后续地层堆积序列提供了新资料,对深化研究山东地区黄河文化有重要意义。
威海“来远”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水下考古实证沉舰身份
威海是中日甲午战争终战之地,为探明威海湾内北洋海军沉舰状况,2017至2022年,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和威海市博物馆开展了清北洋海军沉舰调查项目,先后发现发掘了定远舰、靖远舰遗址。2023年7—9月,考古队对来远舰遗址进行了水下考古发掘。
威海市威海湾“来远”舰遗址地理位置图
来远舰遗址位于威海市环翠区刘公岛海军公所南约500米处的海域内,沉舰残骸完全埋于海泥下,埋深0.5米至3米。2023年度选取重点区域布设5×20米的探沟3个(不含TG1扩方约70平方米),经抽沙清理,遗物分布密集区集中在TG1北部约5×12平方米范围,凝结块呈不规则散落,木板残断零乱,钢板残碎扭曲,所有遗迹看不出舰体形态与走向。TG2中部发现一些钢缆,表明为桅杆倒覆区;另发现有少量弹壳、船板、煤炭等遗物。TG3发现有少量弹壳、船板、煤炭、瓷碗等遗物。
遗址海底遗迹、遗物分布呈现出被拆解的散落状态,应与日军战后破拆有关。遗物夹杂在凝结块、煤渣、碎木板中间,共提取文物1836件,分骨、陶瓷、铜、铁、木、皮革等材质,种类包括船体构件、个人生活类物品、武器弹药等。重要遗物包括刻有“来远”的镀银汤勺;墨书“來遠三等水手于盛元”、“來遠一等水手張長髮”的身份木牌、海军军刀,实证了来远舰身份。此外,还发现一批英租时期的遗物,含英国产瓷盘、军服纽扣、玻璃瓶及牛骨等。遗址及地层中的遗物反映清末北洋海军战舰及英租威海卫泊船锚地的时代特征。
“來遠一等水手張長髮”“來遠三等水手于盛元”身份牌
来远舰遗址发掘出水了大量文物,充实了甲午战争研究实物资料,将撬动近代海军史、甲午战争历史研究再上新台阶。
记者:钱欢青 编辑:徐征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