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都封管了怎么又回血?看这6点你做到了吗?

青雪的日志 2024-08-02 17:21:19

导 语

外周静脉留置针在输液前是否需要抽回血?抽出的回血是否需要弃去呢?有网友留言:留置针封管之后,第二天明显看到回血在导管里,时间将近一天了,推进去对身体没有害吗?

下面很多人回复:

将凝固的血液推入血管,肯定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血液自身具有很强的缓解能力,微量凝血不会有很大的危害;为了预防万一,还是用盐水抽出来吧……总之,大家是各抒己见,但并没有探讨出理想的解决办法。目前,循证护理在国内的一些大型医院得到了高质量的发展。本着以最佳证据为目的,笔者检索了相关文献,目前尚没有相关标准或指南对此有明确的说法。换句话说,可能是研究者关注不到或者未引起重视。但是,临床问题无论大小对患者的影响都是深刻的,临床工作者应引起重视并妥善处理。

1

操作规范:留置针回血,该去?该留?

那么,外周静脉留置针在输液前是否需要抽回血?抽出的回血是否需要弃去呢?按照我国《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应用指南,对于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维护标准,并没有强调一定要抽回血,而是在经留置针输注药物前,通过输入生理盐水来确定导管通畅、局部无肿胀、疼痛即可。(图片由作者提供)而 PICC、CVC、PORT 在输注药物前,宜应用带有生理盐水的 10~20 ml 注射器回抽血液,见到回血后进行脉冲式冲管,再输注药物。抽回血的目的是为了确认导管在静脉内、无堵塞、无异位。(图片由作者提供)可见,在《静疗规范》中并没有详细地描述留置针内回血该弃去还是该推入的问题。 《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专家共识》指出:间断输液及每次输液(输血)前及治疗结束应回抽并冲洗导管,以评估导管功能,并将附着在管腔内的药液、血液冲入体内,降低堵管风险。采用正压封管方式进行封管,以减少血液反流入管腔,降低堵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风险(ⅠA)。从共识可以看出,血液反流入管腔,是可以造成堵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风险的。目前,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尚不完全清楚。从现有的研究可以看出无论哪种类型的导管,均有引起血栓形成的风险。而导管内回血推入体内最大的隐患就是可能形成血栓,这是护理同仁们最为关心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专家共识》明确指出应减少血液反流入管腔,以降低并发症。笔者认为凡事应辩证看待,如果病人没有发生血栓的高危因素,导管内的回血没有凝固形成栓子,推入血管内自然是没有问题的。如果病人是血栓的高风险人群,血液中有血凝块,大家都知道静脉的功能是将血液回流到心脏,如此等于在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风险因素中又推了一把。为了预防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回流到导管内的血液最好不推进体内,可将这部分液体回抽到注射器后,再更换注射器正确进行冲封管。

2

经验分享

1 、置管前选择适当的穿刺部位:

选择粗直,充盈,长度适宜留置针的血管进行穿刺。尽量不使用手背静脉,以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注意避开关节,静脉瓣,肢体受伤部位,瘫痪患者宜选择健侧血管。对于可下床活动的患者,不宜选用下肢静脉。患皮肤病及感染处禁忌穿刺置管。

2、导管类型的选择:

正压留置针可以预防静脉回血的发生,其主要原理是在拔出输液装置时,针座内的人工逆流阀门自动关闭并形成正压,防止血液倒流。导管规格的选择标准应在满足治疗的前提下选择外径最小、管腔数量最少、创伤最小的输液装置。

3、固定方法:

U 形固定法利用 U 形连通器的原理,使导管内压强相等,起到防止血液回流的目的。

4、夹子夹闭位置:

当夹子夹闭位置距离穿刺点过远,患者活动或用力时,因管腔空间增大,血液易回流;因此,在不影响操作的情况下夹子应尽量靠近留置针针尾夹闭。

5、冲封管方法:

使用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封管时推注封管液过猛,可使血管内压力剧增,管壁通透性增加,容易引起外渗肿胀。封管时确保脉冲式正压封管,封管过程中先将针头拔出至仅剩针尖,推注封管液剩0.5mL后,一边推一边拔出针头,使留置针腔内充满封管液,避免了血液反流、凝固、堵塞针头。

6、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

①指导患者正确的活动方式,避免肢体负重和下垂,因为重力作用易造成血管堵塞。②不宜过度活动穿刺侧肢体,以免留置针在血管内来回移动致静脉炎,缩短留置时间。③在使用留置针输液过程中,持续热敷穿刺侧肢体,特别是湿热敷效果最好。④对于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炎症抗炎能力。来源:知护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号nursing-school进行删除。
0 阅读:0

青雪的日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