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遗臣、文坛领袖钱谦益:国都亡了,他为什么不去死?

史海扑通 2023-02-22 17:44:35

钱谦益是想死的。在明朝眼看要保不住的时候,他非常高调地宣称,自己必将殉国!连死法他都想好了,要像屈原那样,投水自尽。

或许他只考虑了要死得有个说法,没想过投水的死亡体验问题,以致于当他率领全家人来到家乡常熟的尚湖边时,他犹豫了。

从日上三竿到夕阳西下,钱谦益在湖边不停地徘徊踱步,最后实在是不“死”一下很难收场,就试了下水,说了句,“水太冷,不能下”,尴尬离去。

每一次的改朝换代,对于每一个士大夫来说,都要面对要不要坚守气节这样的人生难题。

一般来讲,40岁以下的官员投降的比例更大,因为这些人正值年富力强,在旧朝官做得不大,没有多少情感基础,若想继续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只能投效新朝,否则就回家种地去了。

明末尤以崇祯十六年最后一榜的进士投降最多,他们大多既降清又降闯,成了“双料贰臣”,因为他们实在不想“读书三十载,登朝仅逾月”。

从这个角度来讲,钱谦益和这些人很像。

尽管钱谦益28岁就中了探花,但是到他62岁明朝灭亡时,44年的时间里,钱谦益断断续续只做了不到4年官。因其东林党人的身份,每次复出,总有不同程度的政治排挤,满腔的政治抱负无处施展,而这种对仕途的幻想也成了钱谦益一生无法走出的漩涡。

和其他东林党人一样,在国是日非的情况下,钱谦益主张“尊遗经,贬俗学”,也就是抛弃程朱理学,回归儒家经典,在经典中寻求经世致用的真理,以改变空谈的学风、士风,重建合乎儒家经典的道德秩序,用道德的力量挽救暮气沉沉的国家。

钱谦益这种思想很快得到当时士人的认同,使他名声大振,成为了东林党人中的泰斗人物。

名声使钱谦益有了平生唯一一次接近“相位”的机会。

崇祯皇帝即位后,清除阉党,重新起用东林党,钱谦益被举荐奉诏入京,出任礼部侍郎。同年十一月,钱谦益入选入阁成员备用名单,且排名很靠前,钱谦益以为他盼望的政治春天就要来了。

谁料,同样对入阁垂涎已久的礼部尚书温体仁,死死抓住钱谦益在天启初年的“钱千秋科场案”中失职一事,攻击他受贿。众多同僚为钱谦益辩解,反被崇祯皇帝怀疑有结党嫌疑,结果,钱谦益不但入阁不成,还被“回籍除名为民”。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在皇帝心里上了“结党”的黑名单,就再难入朝为官了。

直到崇祯十七年,崇祯皇帝在焦头烂额中实在无人可用,决定再次起用钱谦益,可是,当钱谦益准备入朝的时候,得知崇祯已经在煤山自缢了,入朝再次化为泡影。

多年入朝心愿未成,让钱谦益有点魔障了。皇帝虽然没了,但大明江淮以南的领土尚在,还可再立新君,他本来属意潞王,但马士英等人率先拥立了福王朱由崧继承皇位,他便转头支持福王,并不惜对马士英歌功颂德,以求能得到入阁为相的机会。

钱谦益这种谄媚的举动,只换来了一个礼部尚书的官位而已,做了不到一年,清军就兵临城下了。不但官做不成了,节操也碎了一地,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1645年5月15日,钱谦益率领一众明朝旧臣献城投降,并承诺“以招降江南为己任”。他想的是以他献城投降以及招降江南之功,没准可以在清廷实现自己多年的夙愿。

但很快清廷就让他失望了,事实上,他们并不完全信任明朝旧臣,也没有重用这个曾经的东林领袖,仅仅授予钱谦益一个礼部右侍郎管秘书院事的闲职。

现实与幻想的巨大落差让钱谦益悔恨交加,而更让钱谦益饱受心灵折磨的是他变节降清带来的苦果。

作为明朝重臣,文坛领袖,“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道理,钱谦益应该比任何人都理解深刻才对,国家亡了,他理应做天下士子的榜样,道德的楷模。别人投降似乎都没什么,唯独他钱谦益不可以,是定会遭到了世人的强烈指责和唾骂的,顾炎武公开否认自己是钱氏门生,故友杜于皇闭门不再与钱氏交往。

而钱谦益他自己每当夜深人静,午夜梦回之时,脑海中深深烙印的传统道德观念就会浮现,谴责着他的心灵,让他无地自容。

钱谦益在清廷只做了五个月的官就称疾回乡了。晚年的他一直都沉浸在内心的煎熬与痛苦中,为了减轻内心的负罪感,洗刷自己的罪过,他变卖家产,四处奔走投入到反清复明的活动中去,只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了。

钱谦益80岁大寿时,是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少窃虚誉,长尘华贯,荣进败名,艰危苟免。无一事可及生人,无一言可书府册。濒死不死,偷生得生。绛县之年不记其年,杏坛之杖久悬其胫。此天地不祥之人,雄虺之所慭遗,鸺鹠之所接席者也。”

他向大家表白:自己于明亡之时该死不死,降清之后却偷生得生,是一个被历史遗弃的不祥之人,只能与禽兽为伍。

0 阅读:6

史海扑通

简介:拾珍卷帙,转身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