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李聪的“太空首秀”

人在旅途多快乐 2024-07-21 10:14:39



  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所有的艰辛和困难都是无所畏惧的。

  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5、4、3、2、1,点火!”一声令下,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托举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和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直上九天。他们将开展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进行空间站碎片防护加固装置安装、舱外载荷与舱外平台设备安装和回收等任务。乘组包括1名第二批航天员与2名第三批航天员,3人均是80后。

  李聪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空军二级飞行员,曾任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大队副大队长。他是本次乘组中最年轻的航天员,这是他从飞行员到航天员之后的“太空首秀”。

  从战斗机飞行员到航天员,李聪用了3年时间。这位普通农家孩子有着怎样的追梦故事?

  苍茫寰宇,奔赴星辰大海

  1989年10月,李聪出生在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大社镇南旺村。从小,他就表现出一股韧劲。

  5岁时,父母为了给李聪与妹妹提供更好的读书环境,搬到矿区打工。李聪小学四年级时,爷爷生了重病,父亲辞职回家,全家生活仅靠母亲一人的微薄工资支撑。李聪深知父母艰辛,立志要努力学习。

  有一天,李聪看到天上的飞机,问母亲:“那是什么?”这时,他才知道飞机长什么样。他想拥有一架玩具飞机,母亲于是给他折了一只纸飞机。他躺在草地上,仰望璀璨星空,幻想有朝一日能够飞向无垠宇宙。

  2006年,李聪考入区里最好的峰峰第一中学。努力学习的同时,他保持着良好的身体素质,喜欢跑步、打篮球、游泳等运动。李聪善于思考、钻研,性格沉稳,话不多,最喜欢理科科目。有一次,他在杂志上看到有关电动汽车的文章,就去找物理老师探讨电动汽车的技术研究,直到搞明白为止。

  高三时,一场空军招飞宣讲改变了李聪的人生轨迹。宣传片中,飞行员身穿蓝色飞行服,戴着头盔与墨镜,英姿飒爽地驾驶战机在天空翱翔。当时,李聪觉得自己身上的每个细胞都被点燃了。这是李聪第一次听说航校招飞行员,他了解到飞行员是一个神圣职业,可以驾驶飞机在蓝天飞翔。但飞行员很难考,各方面条件要求都很高,如果考上了,不仅上学免费,每月还有生活补贴。

  李聪打算报考飞行员,减轻父母负担。没想到,经过层层测试、选拔,他竟被空军航空大学录取了。消息传开,整个村子都沸腾了。父亲鼓励李聪:“孩子,好好干,不要辜负大家的期望,用心去做自己选择的事。”

  2009年8月,带着乡亲们的期待以及对蓝天的向往,李聪来到学校报到。平日里,李聪没向家里要过1分钱,反而寒暑假回家会给父母钱,这些钱都是他从生活津贴中省下来的。

  因学业表现优异,李聪被选为学员队区队长,负责管理两个学员队100多号人。第一次集合队伍讲评时,李聪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完整。后来,他把发言内容记在小本子上,逐字逐句照着读。渐渐地,他在小本子上只记发言提纲,再后来可以脱稿发言了。这段经历,使李聪变得开朗健谈,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极大提高。

  刚入学的那个学期,大雪从10月份陆续下到次年4月。每天凌晨5点多,李聪冒着严寒查看积雪厚度,给各班分配“责任田”,之后再带领大家清扫积雪。区队长的工作事务多,李聪经常是晚上打着电筒在被窝里学习。大学四年,他年年被评为“优秀学员”。

  九霄逐梦,深入无垠宇宙

  进入空军某飞行学院进行初教机训练时,李聪满心期待驾驶飞机,可是至暗时刻毫无预兆地降临。第一次飞行,飞机冲上云霄时,李聪忽然感到一阵头晕,胃里翻江倒海的,强烈的濒死感涌上心头,他双手死死把着操纵杆,不敢动弹。

  下飞机后,李聪闷头不说话,信心跌落到谷底,他反复问自己:“我是不是要被淘汰了?难道我当不了飞行员?”晚上,李聪辗转反侧,想起家人的期待和自己的梦想,他决定再飞一次。

  也许是强大心理暗示起了作用,次日,李聪再次体验飞行时,之前的所有不适感统统消失了。

  重获自信,李聪更加珍惜飞行机会。他苦练飞行技术,初教机与高教机训练结业均取得了第一名。毕业后,李聪被分到某飞行基地。

  2018年,经过反复挑战和磨砺,李聪成为空军战斗机飞行员。他怀抱航天梦,赶上第三批航天员选拔,毫不犹豫报了名。航天员选拔现场,他和已有飞天经验的聂海胜拍了一张合影。照片中的李聪很腼腆,内心却无比激动,他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离航天梦越来越近了。

  离心机选拔,李聪记忆深刻。不同于飞行员抗载荷训练时的坐姿和身穿抗荷服,离心机选拔是躺姿,且不穿抗荷服。一开始,4个G、80秒的加速度初体验,李聪觉得比较轻松,他心想,传说中可怕的离心机训练也不过如此吧。可是到了真正考核,标准提高到8个G、40秒的深度体验。虽然只提高了2倍,但对李聪而言,难度却是成指数增加。他的胸口像压着一只大象,越来越沉,他快要喘不上气了,脸憋得青紫,眼泪都甩了出来,视线逐渐模糊起来……

  就这样,经历过一次次筛选,2020年9月,李聪凭借优异的综合素质,如愿以偿成为我国第三批18名航天员队伍中的一员。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李父愣了大半晌,已经不知道用什么言语来表达喜悦,只是说了一句“知道了”。

  李聪暗下决心,是祖国的强大、时代的进步给了自己这样一个历史机遇,一定要珍惜,做一名优秀的航天员,早日飞向太空。

  和第一、二批航天员相比,第三批航天员是幸运的。当时,中国空间站建成,载人飞行任务频次从平均约两年一次变为一年两次。以前是人等任务,现在是任务等人。

  可是,与幸运同行的,还有压力与挑战。18名航天员都很年轻,学历高,精力体力充沛。李聪需要在紧锣密鼓的学习中,接受竞争激烈、频度高的选拔考试。他平时的一言一行,都被教员看在眼里,体现在评价中,考核无时无处不在。

  从航天到航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要学习的内容却有天壤之别。李聪坦言:“当飞行员给我的感觉比较飒、比较酷,尤其是在空中做一些特技动作时,真是激情豪迈。而当航天员后,我会经常提醒自己要静下心来,让自己变得更加沉稳与专注。”

  为此,李聪铆足了劲,不管是理论学习、操作技能考核,还是体能锻炼,他都竭尽全力。对飞行员出身的航天员而言,载人航天是一个全新领域,尤其是涉及大量基础学科的航天理论知识,是非常难啃的硬骨头。要想飞得精、飞得好,理论学习非常重要。晚上看书做题,李聪经常熬到半夜。

  第一科理论考试,李聪考了88分,可是没想到,百分制的考试,这个分数居然是倒数。李聪明白,航天员选拔是优中选优,要想早日实现飞天梦,自己必须门门科目达到优秀。他给自己树立标准:把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一一拿下。

  接下来,李聪抓住一切时间复习,梳理知识点,做了厚厚几大本笔记。最终,他的每科成绩都保持在95分以上。

  太空首秀,英雄问鼎苍穹

  离心机训练是一道坎,模拟发射与返回过程中的高G力影响,对身体素质及心理承受能力要求极高。参加航天员选拔时,李聪虽然考核过关,但成绩并不优秀。经过多次训练,他终于摸索出应对方法,成绩达到一级标准,展现出超强耐力和坚定意志。

  接下来,李聪不断适应新角色与挑战。他身穿厚重舱外服在水槽中进行出舱模拟训练,一待就是五六个小时。

  水下训练服加压后像是一艘人形飞船,硬邦邦罩在身上,限制了四肢活动,也限制了李聪的视线。一开始,李聪觉得有劲使不出,只能干着急。几次训练后,李聪手抖得都夹不起豆芽。他向有空间出舱经验的航天员们请教,训练时,总结出心得:水下训练不能靠蛮力,要有适合自己的技巧。

  模拟真实太空失重环境,需要潜水员协助航天员达到规定体位再做动作。起初,李聪靠蛮力就过去了,很快,他领悟到水下出舱训练目的不只是完成动作,还要模拟在太空完成动作的发力和状态。找到感觉后,训练变得流畅了许多。

  两年半时间,李聪学完基础理论、体质、航天环境适应性、心理等八大类上百个课目,最终全部通过考核。这意味着他拿到了通往太空的入场券。但能否获得搭乘飞船的“船票”,还要进行一轮又一轮选拔。海上救生训练、沙漠野外生存训练、72小时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练都是在极端环境下对李聪的生存能力、意志力提出的巨大挑战,也是他津津乐道、颇有成就感的体验。

  沙漠中,李聪刚进入目标点便遇到下雨。晚上气温降到只有几摄氏度,他被冻得睡不着觉;到了白天,火辣辣的太阳烤得皮肤疼,水不够喝,嘴干得脱了层皮。

  海上气温高达36℃,返回舱里密不透风,像蒸笼一样闷热。李聪穿着密不透风的舱内压力服,又热又晕,衣服脱下来都可以拧出水,差点中了暑。

  地下室没有窗户,李聪要在这里度过不眠不休的72小时,期间还要在规定时间完成各项测试。李聪与其他两名队友相互鼓励、提醒,想尽各种办法消除困意。就这样,靠着坚强的意志与团队的帮扶,李聪硬是挺了过来。

  从成为航天员那一刻起,飞向太空便是李聪的奋斗目标。看到同批航天员陆续飞上太空,他为队友们能够实现飞天梦感到高兴,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差距与不足,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每次训练后,李聪都撰写详细体会,总结经验与不足。

  2024年4月24日,经过新一轮全面系统训练和考核评定,李聪入选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他在笔记本上写下: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所有的艰辛和困难都是无所畏惧的。

  一头短发,夹杂着几根白发,李聪坚定的眼神散发着自信气质,他在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会面。父母隔着屏幕才知道李聪入选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了,他们发现儿子与4年前回家时相比,更加沉稳、自信了。

  乘组确定后,李聪一方面向其他乘组学习借鉴有益经验,另一方面重点围绕出舱活动、设备维护、站务管理、应急处置、实验操作等进行系统深入的准备。面对空间站这个既庞大又复杂的系统,飞行中所有操作的精准性和乘组配合的默契性都息息相关。而今,乘组队员间的一个动作,甚至眼神,他都能够明白所要表达的意思。

  信之弥坚,行则愈远。对李聪而言,航天不仅是一次任务,更是一种使命。对于自己的首次太空旅程,他满怀期待与信心:“能真实感受太空失重带来的感觉,身临其境体验太空家园的建设,能从空间站俯瞰地球,和神舟十七号乘组交流,我很激动。我会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在以后6个月的入驻和飞行过程中,安全、顺利、无差错、零失误地完成工作,以实际行动建功伟大新时代。”(熊科)

  (摘编自《恋爱婚姻家庭(上半月)》2024年第7期)

1 阅读:339

人在旅途多快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