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寒冷的冬日,1935年的苏州城里,烟雾弥漫,青楼的灯红酒绿映衬着夜幕的降临。弱寒的风悄悄吹拂着这个寂静的角落,却无法吹散这里的一段命运交错的故事。
一个寂寥的夜晚,张伯驹与几位挚友来到苏州城内的一家青楼,一如往常地饮酒赏曲。
妓女们在楼中姿态万千,红妆照影舞,银丝点缀的弦音飘忽间萦绕开来,仿佛将整个寒夜都温暖起来。
然而,这个晚上注定与往常不同。正当张伯驹品味着琵琶声中的意境,一声轻叹穿越了乐声,落入了他的耳中。
他定睛看去,一个女子正跪倒在他面前,泪眼婆娑,似乎有着无法言喻的哀怨。
“带我走吧!我还是清白之身!”女子的声音颤抖着,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她内心的坚持与无奈。
张伯驹的心一动,他无法抗拒这份呼唤。他感受到了女子的悲苦,也明白了她的意愿。或许,她是一个在世俗中被伤害的灵魂,渴望解脱于苦难之中。
于是,他伸出了一沓钱,递给了老鸨,希望能够用这笔钱将女子从苦海中救出。然而,他的举动却遭到了老鸨的拒绝。
老鸨面带讥笑,仿佛在嘲弄着张伯驹的幼稚。她冷笑道:“带她走?没门!”
原来,臧卓早就用金钱买下了这位妓女。潘素生于一个名门望族的苏州家庭,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7岁时就已能弹奏出美妙的琵琶旋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然而,命运多变,家中遭遇变故,她的父亲沉迷于酒色,母亲在父亲的虐待下精神崩溃,最终自杀身亡。
不久之后,父亲娶了一个恶毒的继母,她对潘素进行严苛责备和虐待,甚至唆使她父亲把她卖到了青楼换来一笔卖身费。
然而,潘素并未被摧毁,她用自己的美丽、舞姿和琵琶技艺在青楼中赢得了声誉。她的琵琶声传遍了大街小巷,各色人等争相前来,只为能一睹她的风采。
然而,一个名叫臧卓的地方官员却用手中的权力肆意欺压。他凭借势力,强买强卖,肆意妄为。
听闻潘素的美名,他立刻将目标锁定在她身上。臧卓来到青楼,带着权力和欲望,企图将潘素胁迫为己所用。
然而潘素宁死不屈,臧卓就向老鸨付了定金,要将她赎回当自己的小妾,彻底掌握她的命运。但潘素并不打算认命,她暗自在寻找脱身的机会,直到那一天遇见了张伯驹。
年少时的张伯驹,充满了些许轻狂之气,混迹于美人堆之中。然而,他却始终坚持着一个原则:乱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直到37岁的那年,张伯驹步入了一家名为“花影浮香”的青楼。那个晚上,20岁的潘素扑到他身上,楚楚可怜地请他救救自己。
尽管他已有一妻两妾,但潘素的出现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情感冲动。他宁愿只要她一个,在决定拯救潘素的问题上,他找来了朋友孙曜东。
孙曜东看出了张伯驹眼中的深情,尽管深知此事不易,但他仍然义无反顾地决定支持他的兄弟。他们驱车来到了臧卓的藏身之处,凭借着花费重金,他们买通了臧卓的卫兵。
那个夜晚,当得知臧卓不在房内时,张伯驹毫不犹豫地闯入了潘素被软禁的地方。房间里,潘素泪眼婆娑,他紧紧地将她拥入怀中,仿佛要借此将所有的温暖和坚定传递给她。
然而,时间紧迫,危险随时可能降临。在那个房间里,他们没有过多的言语,但每一刻都充满了情感的交流。
为了潘素,为了他们之间真挚的情感,张伯驹带着她毅然逃离了那个地方,他们踏上了去往北京的道路。
在北京,这座充满了新希望和可能的城市,他们终于结为夫妻。
婚后,潘素和张伯驹的生活充满了甜蜜和温馨。然而,潘素却并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富家太太,她心中一直怀有对绘画的热爱和渴望。
自幼以来,潘素就对绘画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这份热情在婚后得以释放。她决定正式拜师学画,投入到隋唐和两宋时期工笔重彩画法的研究中。
潘素刻苦钻研,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希望能够在绘画领域有所建树,同时,她也在丈夫张伯驹的支持下,积极参与了两人的游历计划。
他们一同踏上了名山大川,进行实地写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潘素感受到了深刻的灵感,她将所见所闻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中,使作品更加鲜活生动。
岁月如梭,潘素在绘画的道路上一步步坚持走来,她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在张伯驹的耐心指导和鼓励下,潘素逐渐展现出卓越的绘画天赋。
她的作品充满了神韵和高古气息,仿佛时光倒流,让人感受到隋唐时期的风采。就连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也对潘素的绘画赞叹不已:“神韵高古,直逼唐人,谓为杨升可也,非五代以后所能望其项背。”
潘素的绘画成就不仅彰显了她个人的才华,更是展示了女性在艺术领域的无限潜力。
她不再只是张伯驹的妻子,也是一位备受尊重和崇敬的画家,用自己的笔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