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资企业中,内耗的现象真是让人心痛。外方高管在内方员工面前的一套,回去又训一通;内方高管也是如此,互相之间的信任被一点点消耗殆尽。这样的局面究竟该如何打破?我们将深入探讨合资企业如何才能避免这种内耗,实现真正的合作共赢。据媒体数据报道:上汽集团第三季度营收大降25.58%,净利润更是暴跌了93.53%!
合资企业要避免内耗合资企业内部的协调与合作至关重要,需避免内部内耗。曾几何时,我们总能在一些合资企业中看到这样的景象:外方高管在内方员工面前说了一套,回到办公室后又把内方员工训了一通;内方高管在外方高管面前说了一套,回到办公室后又把外方高管批评一通。大家都在努力向对方的老板证明自己有能力,却不知不觉中耗尽了彼此的信任和耐心。最终导致合资企业功亏一篑,双方各自回去后也没能再创造出什么辉煌的业绩。
传统车企转型需高层决心对于传统车企来说,转型不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是文化和管理上的变革。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照一下曾经的老对手“丰田”。丰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尝试向大众汽车集团、戴姆勒-奔驰这样的国际汽车巨头学习,进行管理模式上的改革。
在丰田内部,曾经各自为政的部门逐渐打破壁垒,变成了以顾客为中心的整体。在这个过程中,丰田的高层也经历了不少痛苦,因为原有的管理模式在短时间内很难彻底改变,而新的模式又不一定立刻见效。丰田的高层可以说是在痛苦中坚持,在坚持中逐渐看到新的希望。
合资车企新能源布局决策慢我们不能否认,合资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确实走得比较慢。
这并不是说合资车企的高层没有意识到新能源车的重要性,早在2019年,工信部就已经向社会公布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并且将其作为未来10年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之一。
但当真正要在企业内部做出决策时,却发现困难重重:是高管们的意见不统一,是来自股东大会的质疑声。尽管大家都知道新能源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究竟要花多大的力气去做,这个答案恐怕要等到股东们满意为止。即便这样,可能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人事调整上,而真正需要打破的是企业内部的“路径依赖”,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传统车企转型急需打破路径依赖这次汽车行业的转型,对于传统车企来说,挑战可谓不胜枚举。
比如说技术上的壁垒。虽然传统车企在燃油车时代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新能源车和燃油车毕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体系,即便是拿到一份最完整的技术资料,也不可能保证整个研发和生产过程顺利无误。
更像是一种潜意识里的抵抗。在长期的行业经验和市场份额的积累中,传统车企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逻辑和运行模式。在这套逻辑和模式中,企业要保证盈利,才会考虑其他的事情,包括技术研发、社会责任等等。
但在面对新能源这样的颠覆性技术时,这套逻辑和模式已经失去了效力。传统车企需要做出调整,但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痛苦,因为一旦调整,就意味着原有的模式被否定,那些习惯了“躺着赚钱”的员工们可能会在新模式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特斯拉抢了先机在这场技术与文化的双重挑战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传统车企的一路艰辛,还有新势力在快速崛起。
特斯拉成立于2003年,而国内的新势力大多是在2015年左右才成立,比如说蔚来、理想、小鹏等。但像上汽集团这样的传统车企,直到2020年12月25日才成立合资品牌智己汽车。虽然上汽集团有着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储备,但从成立到真正量产,上汽集团至少落后了新势力5年时间。
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比如上汽集团内部决策慢、股东意见不统一等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传统车企自身的问题。传统汽车人傲慢导致市场份额流失。
而那些传统车企,即便是做出正确决策,也未必能迅速执行。我们曾经提到过韩国起亚的一位高管,他曾经对东方大国市场这样评论道:“这些东方大国的汽车企业就是在烧钱。”结果他不知道不觉中被“特斯拉”抄了底。东方大国市场向来是不缺乏竞争者的,在这场竞争中,傲慢的态度让他们失去了更多。
这不是他们不想做,而是他们必须先解决内部问题,如果无法达成共识,那么就算有再好的技术方案,也无法落实到生产线上。
但即便这样,他们也必须加快步伐,以免被市场淘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落后的传统车企很可能被淘汰出局,就像当年的诺基亚一样。
结语这篇深刻揭示了合资企业和传统车企在转型过程中的痛苦与挑战,尤其是内部协调的重要性。个人认为,只有打破路径依赖,真正实现高层决策的统一,才能在新能源市场中抢占先机。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别忘了点赞支持哦!
如果不是政策传统车企(油车),也不可能出现现在这个情况,油车和电车都能享受政府扶持并送车牌,有可能出现不一样的情况
对的合资企业不能内耗。有了上汽大众为什么还要有一汽大众
骗不下去了,一直数据造假,今年查的紧,没法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