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陈景润向中央提了三个请求,邓小平批示:一周之内解决

孙桓谈国际 2023-06-10 06:13:07

1983年9月间,邓小平正在就“香港回归”问题同英国进行紧张的谈判。

邓公

恰在这时,秘书把一封信交到了邓小平的手中,信封上只有八个大字:

“陈景润致信党中央。”

邓小平立即停下了手头的工作,打开信封开始仔细阅读信件。

邓小平看完信之后立马叫来了秘书。

“你现在把它看一遍,陈教授在信中提了三个请求,你看看多久能够办妥?”

秘书浏览一遍信件后沉思片刻,随即汇报:

“依我看,一个月内应该能够全部办妥。”

听到这个回答,邓小平眉头一皱:

“就七天,七天之内一定要把这三件事情圆圆满满地办好。”

陈景润

那么,陈景润究竟为了何事有求于中央?邓小平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呢?

小城里的书呆子

1935年5月的一天,福建省福州市下辖的一座小城里,邮局工作人员陈元仲家中迎来了第二个男婴的降生,他便是日后享誉世界的数学天才陈景润。

随着弟弟妹妹的接连出生,陈家一家六口人的生活开始变得愈发拮据。

陈景润的母亲是家庭妇女,要照顾四个孩子的饮食起居,因此养家糊口的压力全部压在了陈元仲的肩上。

然而陈元仲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员工,因此并没有太多创造财富的机会和手段。

经过与妻子商量,陈元仲决心将宝押在长子身上,让陈景润的大哥去上学。

这就意味着其余子女则失去了入学的资格,等待着陈景润他们的,是长大后出去打工贴补家用的宿命。

如果事态真的就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中国极有可能就会损失一位国际级的数学大师了。

那么是谁帮他获得了宝贵的学习资格呢?

答案是陈景润自己。

陈景润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学习天赋,他性格沉默寡言,却十分喜欢看书,尤其爱好数学。

在哥哥教会他基本的运算法则后,他就经常拿着哥哥的课本,自己在地上推演公式。

哥哥看到自己的这个弟弟这么喜欢数学,就大方地把自己所学的知识都传授给了弟弟,很快,陈景润仅通过自学就成为了哥哥的老师。

每次哥哥回家作业中有不会做的数学题,都是陈景润帮他搞定的。

善良的母亲注意到了陈景润的天赋,于是她和陈元仲商量,希望能够送陈景润去学校学习。

最终,陈景润靠着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打动了父母,父母将他也送进了学堂。

然而,才上学没几天,陈景润就哭闹着要退学,再也不去学校了。

母亲询问之下才得知,原来陈景润身材瘦小,加之不爱社交只喜欢埋头学习。

因此同学们就给他取了一个“书呆子”的绰号,还有几个不良少年经常欺压陈景润,以此为乐。

母亲告诉小陈景润:

“男孩子一定要自强自立,如果你连现在的这点小小的困难都克服不了的话,今后难道还会有出息吗?”

母亲的话令陈景润醍醐灌顶,他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并排除掉生活中的干扰,很快就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最终陈景润以年级第一的成绩毕业。

初中时,他的数学老师是一位清华大学数学系毕业的高材生。

这位老师被陈景润的天赋深深折服,并经常开小灶给他补习课外知识,这一善举彻底开拓了陈景润的学术视野。

初中毕业时,那位数学老师拍着陈景润的肩膀,满怀期待地说道:

“你将来的成就一定非同凡响,但请你记住,一定要脚踏实地多做贡献,因为一个国家想要强大,自然科学就必须发达。而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这句话成为鞭策陈景润一生奋斗的动力源泉。

一生贵人华罗庚

1945年,陈景润再次以出类拔萃的成绩考入福州英华书院求学。

陈景润

当时的英华书院里有一位学术界的大家——原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沈元教授。

陈景润在一次作业中不小心把自己的草稿夹在了里面,细心的沈元教授在翻看了草稿后,意识到眼前的这个学生是一个不出世的天才。

沈元

于是沈元主动找到了年轻的陈景润,给他单独讲解更为深奥的高等数学。

正是在沈元教师的小课堂上,陈景润第一次听到了那个伴随他一生的命题:

“哥德巴赫猜想: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

虽然哥德巴赫早在1742年就提出这个猜想,但是终其一生他都没能求证。

这个猜想也随之成为世界近代数学三大难题之一,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沈元告诉陈景润,谁能证明这个猜想,谁将成为驰名中外、享誉全球的顶级数学家。

从那一天开始,陈景润就暗自记下了这个无数前辈都难以攻克的难题,他如今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再学习,直到自己掌握了足够多的知识,来帮助他解开这个世界难题。

可惜的是,就在陈景润跟着沈元教授徜徉于数学的海洋时,噩耗传来,他慈爱的母亲因肺结核病去世了。

看着爱徒一蹶不振,沈元鼓励他道:

“你的天赋就是你母亲送给你的,请不要辜负它。”

在恩师的鼓励下,陈景润重拾学习的信心,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系。

陈景润(右)

然而,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陈景润却愁眉不展,原因很简单,他家里已经没有能力给他提供学费了,母亲治病导致家里花光了所有的积蓄。

好在当年毛主席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安排各地的民政部门,给家庭条件困苦的大学生定期发放助学金,在这一政策的扶持下,陈景润得以成功踏入厦门大学的校园。

陈景润那一届数学系只有4名学生,老师们把他们当作研究生来培养,因此陈景润的天赋进一步得到了挖掘。

大学毕业后,他曾经被分配到北京担任中学教师,可是不擅交际的缺陷和浓郁的福建口音使他难以立足课堂。

最终他回到了厦门大学担任图书馆管理员,这个岗位为他提供了科研的一切条件。

在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专业书籍,并对华罗庚的《堆叠素数论》情有独钟。

这本书给了陈景润极大的解题灵感。

不久,陈景润将自己从《堆叠素数论》中汲取的灵感,转变为一篇重要的论文——《他利问题》。

论文一经发表就引发整个福建省学界的轰动,随即厦门大学将这篇论文寄给了华罗庚。

华罗庚在收到这篇论文时大受震撼,一连用“很好,很有想法,很有前途”来评价陈景润的天赋。

华罗庚

1956年陈景润收到华罗庚的邀请信,请他到北京参加学术研讨会议。

就这样,我国两位顶尖的数学家在北京首次相见。

华罗庚与陈景润一见面就夸赞《他利问题》这篇论文写得真好,陈景润则依旧以腼腆示人,不好意思开口。

看着低调内敛的陈景润,华罗庚更加确信自己的眼光——陈景润是个天才。

就这样,陈景润于第二年来到了华罗庚的研究团队,在华罗庚的亲自栽培下,开始着手解答哥德巴赫猜想,并逐渐成为世界闻名的数学家。

陈景润(左)、华罗庚(右)

跨界结缘邓小平

华罗庚无疑是陈景润一生中最重要的贵人,不仅给他提供了研究的条件,还给予他专业上的引领和指导。

在华罗庚的全力支持下,陈景润进入“闭关模式”,一头扎进了草稿堆里。

据他的同事回忆,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期间,陈景润几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夜以继日在研究室工作。

久而久之,陈景润的语言能力开始退化,当天有一天出门去楼下小卖部买东西时,居然很多商品一下子都叫不出名字,只能用“这个”“那个”来指代。

还有一次,陈景润一路小跑去上厕所的时候还在思考问题,结果一不小心踢倒了一根拖把,陈景润便连连朝着地上的拖把鞠躬道歉。

他的搞笑行为引得走廊里的同事纷纷哈哈大笑起来。

华罗庚听说这些事后,既心疼陈景润对自我的严苛,又为他的刻苦感到欣慰。

1966年,陈景润长期的付出终于收获回报,一篇名为《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大作,在陈景润笔下问世。

这篇著名的论文共计有2000多页,凝聚了陈景润长年累月研究的心血。

这篇论文甚至直接引起了美国和苏联的重视和肯定,陈景润也就此成为冷战格局下,赢得两大阵营共同认可的数学家。

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陈景润于1973年发表《“1+2”问题的详细证明》,正式解答了困扰数学界三百年之久的哥德巴赫猜想。

然而,巨大的科研成就却没有为陈景润带来福音,反而令他在国内遭受更多的攻讦和谩骂。

原来,当时国内正处在“特殊时期”,舆论强调学以致用,他们认为陈景润的研究脱离实际,是典型的“白专分子”。

影视剧照

就在陈景润深陷窘境时,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站了出来,替陈景润解了围:

“那个叫陈景润的科学家很不错,我们应该多关心这样的人。如果中国能有1000个陈景润,那就不得了咯!”

说这话的人,正是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同志。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与陈景润亲切握手

在邓小平的肯定下,胡耀邦同志随即专程前往陈景润家中,看望了这位生活困窘的科学家。

当时陈景润蜗居在一个6平米的房子里,条件十分艰苦。

邓小平得知情况后还专门托人询问陈景润,是否需要更换住房?是否需要配备助手?

淡泊名利的陈景润全都一一谢绝了,在他看来,只要国家认可他的研究成果,他就已经很满足,别无他求。

津津乐道一封信

1985年6月12日这一天,华罗庚院士逝世。

噩耗传来,陈景润趴在桌上痛哭流涕。

对他来说,华罗庚不仅是自己的恩师,也是自己精神上的父亲。

这样一位世间罕有的知己就这么离开了人世,对陈景润的打击不可谓不大。

由于患有遗传性哮喘,加之身体已经受到了帕金森症的影响,此时陈景润基本丧失了行走的能力,只能坐在轮椅上开展研究工作。

家人都劝他不要去参加华罗庚的追悼会,避免受到进一步的刺激导致病情加剧,但是陈景润坚持要去送华罗庚最后一程。

就这样,陈景润被人背着参加完华罗庚的追悼会。

葬礼现场,沉默寡言的陈景润哭得几乎晕厥过去,在场所有人都被他的真情所打动,纷纷啜泣不已。

事实上,就在这个时期,陈景润自己也遇到了许多的困难,他在恩师葬礼上的哭泣,同样也是在宣泄着自己内心的压抑之情。

陈景润的爱人是一名医护人员,可是单位在武汉,因此夫妻二人常年分居两地,儿子跟着母亲生活,陈景润经常一个人在北京思念妻儿。

与此同时,虽然胡耀邦替陈景润还了一套16平米的公寓,可是时至今日也已经完全容不下他多年来积攒的海量图书和手稿。

在这种情况下,迫于无奈的陈景润决心动笔给中央写一封信,希望邓公能够帮他解决眼前的麻烦,他表示自己一定加倍努力工作,报答党和政府。

邓小平在收到陈景润的来信后高度重视,立即指示秘书在一周内妥善解决陈景润的困境。

陈景润和妻子、儿子

随即,陈景润的妻子由武汉调入到距离陈景润最近的一家北京医院工作。

陈景润妻儿的户口也一并迁到北京,儿子的学校也得到了妥善安排。

最后,国家分给陈景润一套二手房,并为陈景润配备了一名科研助手。

陈景润在做梦都没想到,日理万机的邓小平会如此迅速地一口气帮了他三个大忙,彻底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对此,陈景润对邓公充满感激,并在科研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1996年,陈景润在饱受病痛的折磨后溘然长逝,时年63岁。

临终前,陈景润表示自己要学习邓公大公无私的精神,遂在器官捐献书上亲手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结语

陈景润去世后,厦门大学为其树立雕像,以示永久纪念。

而国际上对痛失这位数学天才同样深感惋惜,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特意将编号是素数的“7681”号小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

而距离陈景润星不远处,有一颗编号为“364875”的小行星与之交相辉映,这颗小行星的名字叫作“华罗庚星”。

如果本文能够给你带来较好的阅读体验,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 关注 ”按钮,或者长按“”支持一下小编,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参考文献:

①林文立主编:《陈景润的故事》,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4年。

②宋凌,陈忠坤:《少年陈景润》,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9年。

0 阅读:147

孙桓谈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