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一个美国人偷拍的老北京城,城墙巍峨雄伟,宛如欧洲老城

万物知识局 2024-11-05 08:50:00

文/万物知识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照片是能够让人回看过往的最好途径,虽说最初的时候照片都是黑白的,并且大多都是一张定型,没有删除键也没有选择性,不过这也更能感受到曾经的历史风貌,不是百里挑一的精品,每一张都带着特殊的故事和情感。

我国的朝代中从清朝开始,洋人来中国的就比较多了,清王朝的末期更是有不少洋人充当皇室成员的老师,其中还有不少外国摄影师的到来。

看到不同于自己国家的建筑、人文风貌,他们也用手中的相机一一记录下来,看到过往的老北京城,你可否会感慨时代的跨越式进步呢?

学识一直都被看做是未来前行路上的重要因素,因此即便是在过去的北京城里,对于学习的渴望还是有不少人的,那你可曾见过那时候的学堂呢?

这张照片就是京师大学堂内老师正在讲课的场景,有一名同学正在回答问题,和我们现在一样,都是站起来面向老师答题。

那时候的课桌椅的摆放和模样已经有了我们现代的雏形,只是从照片中看去,材质似乎更加考究一些,有点类似于铜制品。

那时候的灯也是非常简单,不过这也是基于当时建筑比较看重房屋格局,通透和朝阳是必须要有的,因此灯泡也只是一个辅助的作用。

下面这张照片呈现的就是老北京什刹海附近的风景和人文风貌,那时候这里又名“十刹海”,因为在周围有十座寺庙因此得名,如今是位于北京西城区一带。

那时候人们的生活非常简单,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的状态,吃食自己喂养和种植,喝的水也都是前往河里或井里直接挑水回家喝。

照片中就是两名男子正在井口挑水的场景,家中男子每隔两三天就会挑一次水,把自家几个水缸全部装满水,而到了夏季的时候,打水的频率就会上升。

因为那时候一旦失火,唯一的水源就是家中的水缸,因此夏季家中水缸始终有一个是满缸的状态,这也是为了确保人身安全。

而挑回家中的水一般都是用来做饭和洗澡,洗衣服、洗碗等都是直接用桶挑到河边来洗,虽然原生态,但也十分不方便。

四个京城生活的小女孩,她们的穿着都十分朴素,并且那时候因为洗头不方便,所以一般小孩儿的额头和鬓角处的头发都会剔得干干净净,全部扎起来也不会觉得脏乱,露出“大脑门”的这种发型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

不过对于现代,大众比较注意发际线的问题,这种发型还是非常奇特的,这些孩子没有裹小脚,对于当时来说是非常幸运的。

不过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她们都是旗人的后代,在那时旗人都是不裹脚的,看到她们脸上纯真的笑容,也不免觉得温馨。

从晚清时候开始,社会整体都开始呈下滑的趋势,因此也有不少女子为了贴补家用开始外出劳作,而对于她们来说,大字不识又不懂四书五经,能做的也就是自己从小就擅长的女红和浆洗衣物等简单的工作。

因此那时候在北京城内就会出现专门缝补衣物的女性,她们大多也都和照片中一样,手提木筐,里面装着自己的针线和部分布料。

她们出来的时间比较固定,通常都是早上或者下午,因为那时候即便外出工作,一日三餐也是她们做,晚上女子出门的更是少数。

看到这张照片是不是第一反应还以为是在卖地瓜,其实这个男子是在卖油条,那时候在北京城里不少人都喜欢一碗茶一个油条,有的也会搭配白粥等。

不过那时卖油条大多都是沿街叫卖,没有单独的商铺,炸油条也都是在自己家中完成,如此一来就不需要缴纳商铺租赁的费用。

叫卖声和油条的香气是北京城内人间烟火气,据传油条最早起源于南宋时期,其中也有一个典故,那就是秦桧害死了岳飞而遭到百姓的痛恨,于是人们就将面粉揉捏成秦桧和他妻子的模样放进油锅中炸制,就成为了油条,后来经过演变,油条的形状也慢慢变成了长条形。

如今,油条已经成为了南北方家中都不可或缺的早餐,可以说对于油条的喜欢是没有地域的局限性,只是南方地区还是喜欢喝豆浆或粥,而对于北京城内就喜欢喝豆汁一类的,通过回看历史去了解典故和地域文化也是历史的一种遗留魅力。

早期的北京城房屋的都是这样的平房,有点接近于欧洲老城的模样,没有高楼大厦,从远处望去都是清一色的房屋结构,十分舒适和整洁,那时候尽管房屋挨得比较紧密,但是每间屋子和院落都能照射到阳光,这也是早期时候人们对于住房结构的要求,朝向要好,四面通透。

现在的社会发展虽然非常先进,但是曾经的平房却早已被高楼大厦取代,为了建造房屋,过往对于朝向的要求也逐渐降低,导致现在许多房屋虽然大,但是并不通透,即使现在北京城内还有老胡同和四合院,但是也被周边的大楼所遮挡,阳光想要透进来也十分不易。

这些能够反映人文风貌的照片,都是一名美国摄影师在1919年时前往北京拍摄的,那时候北京还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因此都是杂乱和整洁交织在一起,不过对于贫富的差距却也稍微减少了一些,百姓能够通过自给自足来解决吃食的问题。

而那时讲究的也是物尽其用,照片中这些农民们将刚刚耕完地的牛和驴用来拉车,除此外,有时候这些驴还会用来拉货。

在那时的社会,当牛做马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因为吃食不够,不少家中的牛和驴等家畜都比较瘦,这也是整体环境导致的因素。

现在大部分人购买猪肉都有各种渠道,即便是网络上购物也能够包邮到家,但是在1919年的北京却别有一番景象,那时候想要买猪或者牛等有一个专门的交易地点,名叫“珠市口”,对于老北京人来说这里并不陌生。

不过早期的时候这里原名是叫“猪市口”,主要就是用作生猪交易市场,后来是因为觉得不雅才更名。

这里每天都非常热闹,除了生猪,有一些死掉的家畜也会被拖到这里来处理,照片中就有不少家畜躺在地上,还有刚刚买完猪准备回家的人。

北京城的城墙楼可以说是地标性的建筑了,如今也有不少被保留下来并且进行了维护和翻修,这些历史的遗迹也是凸显过往的一种媒介。

照片中的城墙拍摄于1919年,那时候虽然并不宽,但是因为层高比较高,因此也展现出了巍峨雄伟的模样。

北京的古城墙从元代就已经存在,明代时就有了最初的城墙形状,这些城楼也成为了其中比较有观赏性的建筑之一。

在那时之所以要修建城楼一是为了抵御外地,站得高看得远可不是随便说说的,那时候城楼上的士兵都要负责查看是否有异样情况发生。

另外就是因为城楼是关卡,如果全是城墙形成了闭环,贸易往来就中断了,因此城楼也是贸易往来的重要因素。

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战争的因素,北京有不少城墙楼被损毁和拆除,如今有一小部分也只能通过照片去感受昔日的壮阔巍峨。

富裕人的家中吃食还是非常好的,尤其是在过节日的时候,照片中就是一家家境殷实的家庭正在吃火锅的场景。

她们使用的也是老北京的铜锅,从桌上摆放的菜肴不难看出,吃得还是非常丰盛的,热气腾腾的火锅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

那时候男女之间的差距已经逐渐缩小,有不少地区已经废掉了女子不能上桌的习惯,不过男女分席还是在部分地区有所保存,男子坐在外院,女子坐在内院,时至今日有不少偏远地区还保留着男女不同桌的封建规矩。

在北京的城楼下,有一名看似是官员的男子带着两名随行人员,而其中一名手上牵着绳子,捆绑在一名男子身上,这样的场景被称为“遛虎”,不过却不是真正的“宠物”,而是人假扮的。

或许你正在疑惑,为何还保存着这样的封建陋习和人之间的等级区别,实际上这张照片是那名美国摄影师要求摆拍出来的。

即便是在清朝都有不少摆拍和人物角色饰演的照片,其中慈禧太后就有许多“cosplay”的照片,照片中这三名男子实际上是三名老师,拍摄这样的照片,也只是为了展示晚清最封建黑暗的那些隐秘故事。

1919年北京的不少学生聚集在天安门广场,自发的兴起了一场爱国运动,后来被称为“五四运动”。

这场运动也主要是表达对帝国和封建主义的不满与反对,各种罢工、游行等行为产生,这场运动也为后来的革命者铺垫了道路,是红色革命的开始和重要进程之一。

通过照片我们看到了过去岁月中的点滴,也看到了不少曾经只出现在书中的文献资料记载,有了照片的加持,我们也更能感受到近代史的魅力。

这些照片的价值也早已超出了图像本身,而是我们和过去对话的一种方式,是昔日人们情感和思想的延伸。

参考资料:

上游新闻——美国摄影师镜头下1917-1919年的北京城 2018-11-27

0 阅读:21